亲贝网

当小学生遇见苏轼 基础教育需要创新和优化

观察

2017年10月17日

十一长假刚过,《当小学生遇见苏轼》在朋友圈迅速走红。文中展示了几份清华附小2012级4班的同学们有关苏轼的小课题报告,引发朋友圈的热议转发。班主任老师还介绍,三年级下学期开始,附小的学生先后做过十几次课题研究,包括“种子生长日记”、“地铁雾霾影响”、“操场实物测量”等等。

进行课题研究,在国外学校是很常见的,孩子们通过完成项目可以学会独立思考分析,是很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究其迅速走红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全国“头一份”,说他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好,精英教育也罢,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的形成与环境密不可分,创造好的环境,以及父母的知识能力水平对孩子的培养至关重要。

重视资源收集、整合、分析,这些都是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比应试教育更实用。应试教育如同一锅粥,大部分孩子在体制下一起熬,熬到长大后却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而优秀的孩子们最终拼的也是父母的社会资源,没有真正挖掘孩子的潜能。

喜欢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探索中找到乐趣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好事,而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引导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增强孩子们的思维发散能力,对他们深藏的潜能进行深度开发,使他们的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同时培养他们坚韧的精神,这就是所谓的赢在起跑线上。

然而有人从中看到的是一些负面情绪,但笔者认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力量——教育,是提升国家气质的内因,智慧中国要从娃娃抓起。而为了适应今天这个快速变化、创新为王的时代,我们的基础教育也必须进行改革,而且应该是大刀阔斧的改革,清华附小的这种小课题研究教学和学习模式预示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

让兴趣作为激发学生的真正动力,这种探索性教育给了当今教育一种新的范例。当然也应该根据具体的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资源来确定最优化的教学方式,同时如何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均衡的教育资源也是我们应该深思的。

(原标题:小学生遇见苏轼,创新教学不仅“叫得响”,还得“学得来”)

+1

来源: 作者:高晓燕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