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部分地区奶农倒奶原因多 巴氏奶消费者不买账

观察

2015年01月16日

“国内部分地区奶农因卖奶难而倒奶”一事,最近已经成为乳业圈中的热新闻。

为什么会出现倒奶这种事,现在说得最多的原因是国外进口奶太多了。有数据为证,大包装奶粉进口从2008年10.08万吨上升至2013年85.44万吨, 预计2014年全年总量将超过100万吨。这些进口奶粉除了可以作小包装奶粉的原料外,还代替国内奶源成为很多复原奶、含乳饮料的原料。

近年国外品牌纷纷看到无限广阔的中国市场,也开始在这一领域发力。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常温奶的进口品牌多达近100个。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用进口原料奶?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质量”,眼下大多数乳制品消费者习惯把“进口”与“优质”画上等号。显而易见的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阴影至今并没有完全抹掉。即便没有使用进口奶源,乳制品还是希望与进口发生关系。譬如新希望乳业最近推出的一款名为“味蕾游记”的干酪产品,虽然受制于低温产品,奶源只能就地取材,但其配料却来自丹麦Hansen、德国ZENTIS等多个跨国企业。

除此以外,还有价格。据乳业分析师宋亮介绍,这些年由于饲料、人工成本上涨,国内原奶价格高涨,并高于国际。

这也使得国内乳企纷纷出国觅奶的现象。仅在新西兰一地,中国乳企三鼎甲伊利、蒙牛、光明便均通过建厂、收购、合作等不同方式在当地拥有了自己的加工厂。随着中国与澳大利亚自贸协定谈判的推进,澳大利亚又成为中国乳企下一个觅奶地,包括光明、新希望等在内多家乳企已经公开表示了前往澳大利亚投资乳业的愿望。

在笔者看来,在原奶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奶农首先被放弃的原因与国内目前乳业政策不无关系。

为了防范质量风险,近年来国家鼓励建设规模农场,譬如万头牧场,但集中养殖带来的防疫、粪污等问题也推高了养殖成本,“大规模牧场高奶价成为国内原奶价格整体上涨的原因之一”,宋亮说。在规模牧场崛起之下,家庭牧场的发展积极性大幅受挫,投入不足。但即便在乳业高度发达的新西兰、荷兰等国,也是以百头左右规模的家庭牧场为主。

在中国,乳企和奶农之间存在合作,也存在博弈,奶农很难直接受益于乳企的成长,乳企也欠缺对奶源投资的动力。这种关系的差异化,决定了在国内奶源发生质量问题时,乳企不是在如何改善本土奶源质量上下功夫,而是选择进口奶源的捷径。

如何避免倒奶再次发生?乳业专家们也在纷纷支招,作为乳业圈里最敢开炮的专家,王丁棉说,中国乳业的希望惟有寄托在巴氏奶(即低温冷藏奶)身上了,因为只有巴氏奶是必须使用生鲜原奶制作的,没法使用进口奶源。

但问题是,对于在专家看来营养程度更高的巴氏奶,消费者并不买账。据了解,目前在北上广一线城市,人们对于低温产品的接受度较高,但在二三线城市,很多人习惯于使用常温产品,甚至有些消费者还分不清含乳饮料与牛奶之间的区别。

+1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