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光明等中国乳企海外并购忙 制品自给率走低

观察

2014年10月16日

光明等中国乳企海外并购忙 制品自给率走低

光明等中国乳企海外并购忙 制品自给率走低

一头中国奶牛一年能产奶9吨,但一头以色列奶牛年产奶量能达到12吨。为了买到以色列的这些高产奶牛和相关的先进生产技术,光明食品锁定了以色列最大乳品商Tnuva 56%的股权。交易细节还没有公布,但以色列媒体估计金额为86亿谢克尔左右,约合153亿人民币。以光明为代表的中国食品企业,正以大手笔加快收购海外乳品公司,以满足大幅上涨的中国乳制品需求,以及国内产能的持续不足。

中国乳制品的自给率持续走低

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均蛋白质的摄入量也越来越高,2007年已经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水平。乳制品可以为人体提供大量优质蛋白质,因此国人对乳制品的供应数量和品种都有了更大的需求。以奶酪为例,它本来并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口味,但随着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变化,它的市场规模也迅速扩大。据金融时报报道,欧睿国际的分析报告显示中国的奶酪市场从2008年起增长了3倍多,到2013年的23亿元,预计2015年将超过34亿元。

然而,相比肉类和蛋类等可以提供高蛋白的食品,中国乳制品的自给自足率却是最低的。世界银行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自己的产能可以满足86%的乳制品需求;但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下降到76%。中国的原奶生产仍然主要靠散户为主,但这种经营方式规模小、技术水平低,造成单位产奶量低,并且存在质量风险。此外,目前很多中国乳制品企业仍不具有生产高附加值乳制品的技术。比如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主要原料乳清粉,经济观察报报道说,目前国内只有一家具有生产乳清粉技术资格的企业,乳清粉仍主要依赖进口。

国内乳制品市场供需的缺口,在2013年以“奶荒”的形式出现在了老百姓的生活里。“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些政策支持规模化养殖,减少了对散户养殖者的补贴,导致散户的大量退出。加上春天大规模的疫情,新西兰进口量的减少,原奶价格大幅上涨,甚至超过了很多欧美国家的奶价。

面对困局,中国乳企出海寻求解决方案

要应对国内乳制品市场的供需失衡,中国乳品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希望通过并购来获得优质奶源和先进技术。2010年,光明完成了中国乳业的首次海外并购,以3.82亿收购了新西兰牛奶生产商新莱特乳业51%的股份。光明此次收购Tnuva的控股权,则可以获得全球公认的最先进的以色列乳业技术。

海外收购的难点在于牧场,因为它是各个国家的核心乳业资源。上海鹏欣集团试图收购新西兰的16座牧场,中间就一度被新西兰的法院叫停,之后经过了近两年的艰苦谈判才完成收购。光明之所以能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成功收购新莱特,很大原因在于牧场独立于收购之外。虽然没有获得牧场的直接控制权,但牧场仍会继续给新莱特供奶,从而使中国乳企间接获得优质奶源。这种运作方式可能对其他中国乳企来说也更为现实。

中国乳企都在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海外并购模式。并购成功之后,如何建立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有效地整合业务、从而最终运营获利,仍然是个难关。许多中国乳企选择在并购后保留原有的管理团队,来弥补自己所缺乏的本地运营经验。据文汇报报道,光明在收购新莱特之前就对其管理团队进行了详细的了解,收购后主要依靠原有的管理团队进行运营,进一步整合海外资源。在完成收购32个月之后,光明将新莱特海外上市,使初始投资增值了112%,这也激励了本地管理团队更好地经营公司。对很多中国乳企来说,并购成功只是更多挑战的开始。

由于中国乳品行业短期内很难大幅提升产能,中国企业近期收购海外乳企的数量还会继续上升,方式也更为灵活。但它们能否学到海外乳企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将决定这些轰轰烈烈的海外并购,是否能够从根本上推动中国乳制品产业的战略性升级。

+1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