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国内乳企自建奶源成困局 投入大周期长应付了事

观察

2014年10月11日

国内乳企自建奶源成困局 投入大周期长应付了事

国内乳企自建奶源成困局 投入大周期长应付了事

据国家质检总局官网昨天公布的消息,最新拦截发现的274批次进口不合格食品、化妆品名单中,家长们热衷购买的多款进口婴幼儿食品查出问题。

法国“法瑞康”婴儿配方奶粉、德国的“贝贝善”幼儿配方奶粉3段,均被发现菌落总数超标,德国“乐爱朵”配方奶粉超范围使用添加剂,新西兰“爱恩思”婴儿配方奶粉、波兰“贝倍妙”配方奶粉标签不合格,瑞氏麦多种水果宝宝麦粉6+则是“不溶性膳食纤维”超标;美国冠军复合营养粉(香草味)违规使用化学物质。

其中,贝贝善幼儿奶粉、法瑞康婴儿奶粉:菌落总数超标。

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2014年8月不合格进境食品信息,自德国进口的1批次重量总计196.8千克的“贝贝善幼儿配方奶粉3段”,在北京进境口岸检验出“菌落总数”超标,被依法予以退货处理。

自法国进口的1批次重量总计4630千克的“法瑞康婴儿配方奶粉”,在广东进境口岸检验出“菌落总数”超标,被依法予以退货处理。

乐爱朵婴幼儿奶粉:违规添加L-酪氨酸和L-色氨酸。

自德国进口的2批次重量各为64.8千克的“乐爱朵较大婴儿配方奶粉2段(铁罐)”和“乐爱朵幼儿配方奶粉3段(铁罐)”,在上海进境口岸检验出超范围使用添加剂L-酪氨酸和L-色氨酸,被依法予以销毁处理。

贝倍妙婴幼儿奶粉、爱恩思婴儿奶粉:标签不合格。

自波兰进口的2批次重量分别为18620千克和18610千克的“贝倍妙婴儿配方奶粉”和“贝倍妙幼儿成长型配方奶粉”,在北京进境口岸检验出标签不合格,被依法予以退货处理。

自新西兰进口的1批次重量总计37.8千克的“爱恩思婴儿配方奶粉”,在广东进境口岸检验出标签不合格,被依法予以退货处理。

据亲贝网报道,这些不合格产品未进入国内市场,质检总局表示,上述问题产品是在入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时发现的,已依法做退货或销毁处理,并未进入国内市场销售。

据悉,2014年8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检出质量安全项目不合格的进口食品261批、化妆品13批。不合格食品涉及18类产品,食品添加剂超标、微生物污染和品质不合格等项目为主要不合格原因。

多数品牌洋奶粉竟然是“假的”?

事实上,这些所谓的洋奶粉早就饱受诟病。

济南日报的报道,100多个洋奶粉品牌,80%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特供”中国市场的。业内人士表示,这些假洋奶粉,成本大约只有国外知名大品牌奶粉成本的一半,毛利率达到60%多,远远高于大品牌的奶粉。

值得注意的是,这在业内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已有越来越多的中资乳企在海外注册商标,或借道“纯贴牌”进口产品反攻国内市场。

“这两三年来,前前后后至少100个号称原装进口的洋奶粉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但其中真正在海外销售的洋品牌只有20来个,其余的80%都是中国人自己搞的假洋品牌。”从事奶粉销售多年的张斌坦言,这种现象业内都很清楚。

乳业专家坦言,“中资‘洋奶粉’品牌肯定不下50个。”以新西兰、澳洲为例,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只有约五六家国内企业在澳洲、新西兰等地注册奶粉品牌并进行贴牌生产,而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一下子就增加到20多家,目前这个数字还将增加到30多家。“而且,现在还有70多家企业正在排队申请商标注册,这些企业的背后大多数都是中国人在操控。”

数据显示,多美滋、美赞臣、雀巢、雅培、惠氏这五大洋奶粉动辄五六十亿元人民币的年销售额,国内奶粉市场基本上是洋奶粉的天下。2013年五大洋品牌在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合计市场份额接近60%。在国内一线城市,洋奶粉更是从2004年起就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高达九成以上。

据《羊城晚报》的报道,事实上,国内20余品牌“洋奶粉”竟然是同一个生产线。据透露,新西兰善腾集团、瑞士赫尔达夫、澳大利亚塔图拉是业内知名的杂牌“洋奶粉”的三大代工厂,目前有四五十家国内洋奶粉由这三大工厂生产。而国内销售的纽×滋、纽×贝等20多个自称来自新西兰的原装进口奶粉,其实都是出自新西兰善腾集团的奶粉贴牌生产工厂。业内人士表示,对于这些“洋奶粉”品牌商而言,他们实际上只相当于从国外运了一些奶粉过来,只是被安上了“洋身份”,价格就翻了几倍。

然而,这些假洋奶粉,成本大约只有国外知名大品牌奶粉成本的一半,毛利率达到60%多,远远高于大品牌的奶粉。

乳企自建奶源大多只是做样子?

为了扭转国内奶粉品牌的质量,从去年其监管部门多次发文要求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须具备自建自控奶源,至今已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此间建立奶源基地、发展自有奶源成为行业发展重点。

然而,到目前为止,真正实现自建自控奶源的企业比例很小,由于成本过高导致很多企业只是做做样子,而因为违反了专业化分工的发展规律,自建奶源也不会成为长久趋势。

2013年6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要求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须具备自建自控奶源,并开展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再审核再清理工作。2013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版)》,这也被业界称为“史上最严”乳粉新规。其中提到,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的生产原料要来自自建自控奶源。

前蒙牛集团总裁杨文俊表示,“在经历过乳业危机后,自建牧场可能是中国乳企的唯一出路。”奶源的保障在整个乳品业及以奶粉为原料的乳制品产业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再好再规范的企业如果没有奶源的保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会受到限制。

然而,事实上,乳企自建奶源有诸多困难。目前国内奶粉生产企业大多是以合约牧场模式为主,即合资建牧场,以部分资金投入牧场,但垄断奶场的奶源,真正的自建奶源几乎为零。

据乳业专家宋亮介绍,现在自有奶源方面国内乳企才刚刚起步,以自控奶源为主,数量也并不多,更多的乳企采用的是第三方奶源。而虽然现在很多乳企都投资建设奶源基地,但发展自有奶源的过程大概还需要两到三年时间,而且由于成本原因,也只有大型企业才有条件尝试自建奶源,很多中小型乳企将被排除在这场改革之外。

一位奶企负责人表示,由于基地建设投入大、周期长、饲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企业自建奶源基地积极性并不高。以前建一个千头规模的牧场只需1000万元,现在随着奶业标准的提高,建牧场门槛进一步提高,投资动辄上亿元。除高额资金投入外,大型牧场以及超大型牧场的建设对奶牛品种的要求也比较高,目前国内大型牧场奶牛大多为从国外进口品种,年均产奶量为9吨/头,最高可达13吨/头。此外,牧场高端的管理及研发人才也极为稀缺。正是因为门槛如此之高,即便是乳业巨头,对自建大型牧场的投入也非常慎重。

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表示,中国原料奶已为全世界最贵之一,高昂的原料奶成本,让企业很难消化,而自建奶源的高成本同样让企业难以承受。自建奶源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企业“做做样子,给媒体、给社会一个交代”,因为自有奶源成本太高,“企业根本投不起”。

多位专家表示,由于投资自建奶源周期长,见效慢,对企业负担很大,强行要求企业都拥有自建奶源违反了专业化分工的产业发展规律,目前来看不会成为行业发展的长远趋势。

中国乳协理事长宋昆冈认为,应该建立“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由奶农、企业、政府部门参加的价格协商机制,形成与饲料价格挂钩的标准奶基准价格,他还建议政府制定保护基准价格的政策措施。

实际上,尽管离普及真正的自建奶源尚有距离,但乳业巨头们在控制奶源方面花钱也并不小气。

值得注意的是,在奶源短缺背景下,“出海”成为企业寻找奶源最快捷的出路,包括圣元在内的乳制品企业,纷纷到国外并购或建厂,抢占国外奶源。

此前光明乳业以3.82亿元人民币收购新西兰SynlaitMilk51%股权;澳优乳业与荷兰乳业投资公司DDI签订协议,全资收购荷兰海普诺凯全部股份;圣元国际集团在法国布列塔尼区投资约7亿元人民币,建立一座年产能达10万吨的现代化婴儿奶粉工厂。

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洋奶粉生产成本低但是销售价格高,这让国内品牌处于双重价格压力中,而国内企业在国外建厂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国内消费者对国外奶源的信任,重塑市场形象。

事实上,针对品牌奶粉的质量问题,相关部委均出台过政策规定。

以国家质检总局为例,规定,进洋奶粉上黑榜口不再贸易往来。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局长林伟提出了五个“严格”。

首先将严格对向我国出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境外生产企业进行注册管理,2014年5月1日前完成注册工作。这意味着,届时未完成注册的境外生产企业生产的婴幼儿乳粉将不能进入中国市场;严格失信企业的处罚,一旦发现进口婴幼儿乳粉生产、经营企业存在非法或者不诚信的行为,将把这些企业列入“黑名单”,不允许再从事乳粉进出口贸易,让其“一处失信,寸步难行”。

严格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要求,保质期不足3个月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允许进口,进口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必须为直接向消费者出售的最小零售包装,大包装的不允许进口;严格实施进口检验,要求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中文标签必须在入境前直接印制在最小销售包装上,不得在国内加贴;严格开展进出口商的备案,在网上公布进出口商的备案名单,供消费者监督。

农业部提出,每年投入3亿元给奶牛种好草。在整个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的链条上,农业部的重点是保障奶源安全。昨天,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巡视员王锋介绍,下一步农业部将加快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

目前,这项项目资金规模已从5亿元增加到10亿元,将重点向婴幼儿奶粉企业奶源基地倾斜,对奶牛场圈舍、挤奶厅和质量检测设施进行标准化改造,提升奶牛养殖水平。同时,今年将加快实施奶牛改良计划,开展奶牛良种补贴和生产性能测定,做好奶农的技术服务和指导。此外,在加强奶站和运输车监管方面,将以婴幼儿奶粉企业相关奶站和运输车为重点,开展整治。

+1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