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奶源质量是乳制品品质基础

观察

2014年09月15日

 

中国奶业有一句话: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奶源是乳制品品质的基础。随着国家整顿奶源的一系列举措的出台,近年来,国内外乳制品企业越来越重视奶源基地的建设,纷纷投资建设大规模的牧场,从源头上消除造成质量安全的隐患;不少地区也出台了奶业发展规划,为现代化牧场建设保驾护航。

政府的扶持和企业的巨额投入获得了回报——“中国原奶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国家原料奶的标准或将很快修改。”在日前召开的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二十次年会上,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如是表示:我国奶业的原料质量和安全水平均有了大幅度提升。

然而,由于基地建设投入大、周期长、饲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企业自建奶源基地进展有待提速,企业间争抢奶源、无序竞争现象依然存在。奶源基地建设需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规模化牧场发展迅速

众所周知,我国原料奶产地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区——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北”地区原料奶的10个主产省的原料奶产量占83%,奶牛存栏量占全国总量的82%。按照规模化程度和生产组织管理划分,我国奶牛养殖的主要模式包括散户、养殖小区和规模化牧场三种。

李胜利介绍,第一种模式是“公司+散户”,伊利和蒙牛靠这种模式迅速获得了奶源,但是随着奶业的发展,尤其在“三聚氰胺事件”以后,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的奶业,因为在这种模式中,农民没有效益,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日益萎缩。第二种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风行的奶牛合作社或养殖小区的模式,因为在管理和防疫等方面都有一定问题,现在比例也大幅下降。第三种模式是现在投资最大的“公司+规模化牧场”,公司自己建设,自己控股,可保证奶源。这三种模式在规模、单产水平、管理和挤奶模式、饲料品质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现在蒙牛、伊利、完达山、三元等大企业所收的奶90%以上都是来自规模化牧场的挤奶站。

目前,规模化牧场发展迅速。资料显示,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化养殖比例在2013年已经达到41%,在北京、天津、上海地区规模化程度超过了95%,规模化程度已经非常高;河南、河北、山东三省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例分别达到55.5%、67.6%和51.7%。与此同时,产业金融资本正在大举进入奶业。近3年,国内主要传统奶牛养殖大市、区县由于散户退出、疾病等原因存栏急剧下降,而国内大型乳业集团奶牛存栏以及自建牧场数量却快速增加。据最新统计,国内37个大型牧业集团的奶牛存栏数量达到125万头,每年生产着超过400万吨的优质原料奶。

据了解,目前新建奶源基地的主要力量包括3类:一是大规模乳品企业,包括伊利、蒙牛、光明乳业、辉山乳业、飞鹤乳业等知名企业;二是大型乳企提供原料的商投企业,包括现代牧业、圣牧高科、内蒙古奶联社、中地种畜、上海牛奶集团等;三是外资企业,包括恒天然、澳亚牧业、华夏畜牧、雀巢等。这三类投资主体将继续投资建设大规模牧场,进一步推高大规模养殖的比例。

近期,各地区也纷纷出台了奶业发展规划。如:河北省出台了奶业振兴计划;北京推出奶粉扩张行动——18万头奶牛,10万吨奶粉;黑龙江计划兴建24个千头牧场,黑龙江农垦推出百亿元奶业计划;新疆西部牧业整合花园乳业和新疆牧场……利好政策将推动规模化牧场更快速地发展。

 

原奶质量大幅提升

“中国原奶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乳蛋白含量2.8%已经成为历史,规模牧场的牛奶蛋白含量在夏天也可以达到3%以上。”李胜利表示,中国原奶质量的大幅提升,说明我国规模牧场完全可以生产出世界一流质量的原料奶。

据国家奶牛产业体系300个规模牧场监测,2010~2014年同期,乳脂率提高了5%。以最热的7月份为例,乳脂率从2010年的3.6%提高到2014年的3.7%;乳蛋白含量提高了2.7%,从2010年7月的3.04%提高到2014年7月的3.12%;细菌数降低68.5%,2014年7月为18.1万/毫升,欧盟标准20万/毫升,已优于欧盟标准;体细胞降低31.7%,2014年7月份为29.1万/毫升,也优于欧盟标准的40万/毫升。

“所以说,我国原料质量和安全水平均有了大幅度提升。”李胜利进一步提出了这一论点的依据:一是2007~2014年6月我国进口奶牛约53.5万头,主要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进口,测算到目前为止进口奶牛及其繁殖后代已近130万头,其乳脂率>3.7%,乳蛋白含量>3.3%;二是先进的饲养工艺和硬件设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三是规模化比例大幅提高,已经超过40%;四是大型乳品企业所收购的原料奶90%以上是规模奶源,基本没有散奶;五是全国娟姗牛存栏2.6万头,娟姗牛奶具有非常优质的指标,乳脂率在5%以上,乳蛋白含量超过4%。

一流的原料奶品质正是乳制品行业的基石。“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乳制品行业排除了诸多困难和障碍,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发展。乳制品的质量安全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稳定可控奶源的比例有了很大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素质持续提升,没有发生大的食品安全事故,消费者信心和市场发展得到了显著恢复,整个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对乳制品行业近年来的发展加以肯定。

土地、技术制约基地建设

然而奶源基地建设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其中土地已经成为规模化牧场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发达国家大多采用农牧结合的养殖方式,美国1头奶牛配备5亩土地,新西兰和欧盟的规定也超过5亩。”李胜利介绍,按照欧盟标准,每公顷土地可容纳170千克氮。也就是说,一个1000头牛的奶牛场,至少需要7000~9000亩土地才能消纳奶牛所产生的氮。种养结合有利于解决粪污消纳的问题,同时解决优质粗饲料保障供给的问题。另外,自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后,解决奶牛生产的污染问题更加紧迫。

在中国严重紧缺的土地资源和污染危机下,“立足国内奶源基础,坚定地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以新西兰和澳洲奶源为主要优选基地,美国其次,其他地区因时因地选择”成为不少企业的方向。以圣元集团为例,早在2012年9月圣元就首次对外公布,其与法国最大的乳品公司索迪亚集团(Sodiaal)总部签署协议,一期投资9000万欧元(约合7亿元人民币)在法国布列塔尼半岛建设一座设计年产能达10万吨的全新现代化婴幼儿乳粉工厂,这也是中国乳企首个宣布走出去直接建厂的项目。圣元集团CEO张亮表示,婴幼儿乳粉中乳清使用量高达50%以上,而乳清正是乳酪的副产品,欧洲则是乳酪文化的起源地,因此在法国建厂,对于中法双方来说都是互赢共利的行为。

另一方面,由于牧场建设大潮涌动,致使大型牧场管理和技术人员奇缺,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成为各奶源基地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表示,伊利耗费巨资将牧场管理人员送往美国、新西兰等地留学,以提升牧场管理和养殖能力水平。这些人员回国后将技术用于实践,伊利牧场的奶牛日单产奶量从27千克提高到31千克。雀巢大中华区集团事务副总裁董玉国则表示,在国家出台鼓励企业建设自控奶源的政策之后,雀巢进一步延续了现有的奶区模式,在黑龙江双城建立了奶牛养殖培训中心,为奶农进行培训,并且对全行业开放。

与此同时,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正在开展两项培训:一是“金钥匙”培训,在国内奶业主产省每年举办10期,包括理论培训和现场指导;另一个是“奶业的黄埔班”——现代奶业高级人才研修班,包括三个模块:中农大理论培训+现场实习+案例教学,已完成4期,培养150名高级牧场管理与技术人才,目前第五期的30名人员正在国内管理水平一流的牧场实习。

+1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