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专家探讨:乳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路在何方?

观察

2013年11月22日

奶牛是土右旗的主要畜种,2004年,土右旗的奶牛总数是12万头。2008年,减少了将近一半,大约6万头。从12万到3.5万,差额数字的背后是市场利润的不断变化。那么,在目前形势下,养奶牛到底赚不赚钱?

最近一段时间,消费者对乳品价格上涨议论纷纷,与此同时,“奶荒”也造成奶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心慌。这一现象引起行业管理部门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日前在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举办的一场小范围、普通的“奶牛疾病预防与控制技术讲座”变得不再普通。“关注奶业发展要从奶农做起,他们是行业的奠基人。”讲座主办方之一、土默特右旗副旗长田季林如是说。

“奶牛是土右旗的主要畜种。2004年,土右旗的奶牛总数是12万头。2008年,减少了将近一半,大约6万头,而今年,我们统计的最新数据是35000头。说起这些,旗奶业协会会长任润田一脸严肃,“对于最基层的奶农来说,利益是风向标,是决定他们是否养牛、养多少牛的关键。我们希望通过这类讲座的举办,让奶农们实现科学养牛,进而实现奶牛利润的提升”。“除了养牛,还能干啥?”

根据任润田的分析,从12万到3.5万,差额数字的背后是市场利润的不断变化。那么,在目前形势下,养奶牛到底赚不赚钱?

讲座现场,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前来听课的养牛人。家住明沙淖乡金家圪堵村的史文君现有300多头奶牛,每天可收获3吨奶。他告诉记者,最近两个月原奶收购价上涨了,每公斤4.2元~4.3元。“这个价格是有赢利的。”具体多少,史文君没有细说,但随后他又补充,“今年四五月份的时候,奶价只有3.7元~3.8元。除去人工、饲料、保健等一系列费用,利润微薄。”

而家住萨拉旗将军尧镇四座村的祁富强则又是另一番光景,他有50多头奶牛,寄养在离家十七八公里远的海子乡海军牧场。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和父母就要起床赶十七八公里的脚程,到牧场挤奶,顺便卖给该牧场主。“每公斤3块钱。”说到价格,祁富贵的声音有些低沉,“我们村一共有50多户人家,原先有30多户养奶牛,现在只有10多户了。挤奶太麻烦,饲料也贵,没什么利润。”

位于土右旗苏波盖乡磴乃村的宇阳养殖场自身有120多头奶牛,它的下面又有类似于祁富贵这样的散养户,散户们大约有150多头牛。负责人高五告诉记者,由于散户们的奶牛产奶量不固定,每天大致可收2吨奶,每公斤3.5元。“还能维持吧。”高五的声音里透着不确定。

然而,无论是“利润微薄”的史文君还是“没什么利润”的祁富强,抑或“还能维持”的高五,在谈到未来打算这一问题时,都表现出同样的迷茫。“没啥打算,先就这样养着吧。”史文君憨憨地挠挠后脑勺。“再干两年看看。”高五犹豫道。祁富强则反问记者:“我只有初中文化,除了养奶牛,还能干啥?”

“必须走规模化发展的路子”

“能干啥?”“怎么干?”面对奶农的困惑,土右旗农牧局畜牧股股长郭文思路清晰。他说,当前,整个畜牧业发展的大趋势是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这当然也包括奶业。但是,受科学饲养水平较低、现代化机械设施配套匮乏、养殖资源难以得到高效利用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不仅仅是土右旗,甚至包括全国其他省市县,奶牛规模化养殖建设都尚处于探索建设阶段,只是规模化程度高低的不同而已。

“在这样一个探索期,奶农们的迷惘可以理解。在大形势下,每一位奶农都不可避免地主动或者被动地改变。也许,‘祁富强们’会发展壮大,形成一定的规模;也许,‘祁富强们’会被淘汰。总之,在奶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散养户理性退出、规模养殖数量增加是奶业发展的必然规律。”郭文分析道,“当然,作用于最终结果的,还有市场经济本身的调节作用。”

+1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