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玩具里的塑化剂拷问监管职责

观察

2011年05月31日

【核心提示】塑化剂的毒性是一样的,它并不因使用者所在地理位置的差别,而对人体产生有差别的伤害,因而那些遍布在中国孩童手中的玩具,给他们带来的危害,其实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封杀它的理由一样,但为何,我们还迟迟没有看到质监部门的相关动作呢?

台湾因塑化剂引起的食品、保健品安全风波持续蔓延。截至29日中午的调查数字显示,全台可能受污染产品已近500项,甚至连幼儿使用的感冒糖浆都传出含塑化剂。为加快处理这起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岛内有关机构将从5月31日零时起展开“扫荡”。官方也将不再接受诸如“下游厂商也是受害者”、“不知者无罪”等推脱理由。(5月30日 《新京报》)

与此同时,日前,一家国际环保机构公布了一项抽样调查结果,市场上大量存在的塑料玩具,含有危害儿童健康的邻苯二甲酸酯。(5月28日《现代快报》)

邻苯二甲酸酯,其实就是引起台湾食品安全风波的主角——塑化剂,因其生殖毒性、免疫毒性而被一些国家和地区重点监管。在塑料玩具中,这一有毒物质的广泛存在,原因是添加了这种增塑剂的玩具材料成本较低。

塑化剂的毒性是一样的,它并不因使用者所在地理位置的差别,而对人体产生有差别的伤害,因而那些遍布在中国孩童手中的玩具,给他们带来的危害,其实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封杀它的理由一样,但为何,我们还迟迟没有看到质监部门的相关动作呢?

国标没有规定,并不是可以允许有毒塑化剂存在于玩具中的理由。食品生产领域逐一曝出的安全危机已经表明,我们的标准现在有相当一部分还落后于生产实际,当年的三聚氰胺就是最好的例子。同样因为标准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从最早的苏丹红到现在的塑化剂,监管部门也一直是跟在有毒食品和用品的生产后面,疲于应付,却常常还是按下了葫芦浮起瓢。

标准有别,本身就说明我们的安全标准存在一些漏洞,而在问题曝出来以后,还因国标没有规定而迟迟不见处理,就更显得不负责任。内销标准是否存在漏洞?对生产、销售“毒玩具”的商家会如何处理?如何避免“毒玩具”的进一步泛滥?迄今为止,这些消费者心里的疑问,还不见有相关部门出面解释。于是,我们一边看着台湾的塑化剂风波愈演愈烈,一边却看着“毒玩具”新闻在官方的沉默下,渐渐归于沉寂。

都说中国人是最爱孩子的,但冷不丁曝出的奶瓶、玩具中的有毒物质,却越来越让父母防不胜防。将对有毒用品的辨别责任,完全交给消费者在购买环节承担,这其实是监管部门放弃了自身的职责和义务。因为,不论是让消费者买得起经过“3C”认证的玩具,还是提供一个完全无害的玩具消费市场,都是政府应该为公众做到的事。那么,在观看的塑化剂风波的同时,千万别忘了,我们也还没摆脱这个麻烦。选择不过问显然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如何从中审视内销标准的不足,并着手加以完善,最终让消费者不用总被层出不穷的有毒物质所困扰,是有关部门必须开始考虑的事了。

+1

来源: 作者:hongya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