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是谁制造了儿童名利场

观察

2011年05月31日

是谁制造了儿童“名利场”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小侄女所在的幼儿园组织了文艺汇演。四岁的小侄女独唱了豫剧《花木兰》选段。自从去年春晚三岁小童星张欣怡表演了《谁说女子不如男》之后,家里人便开始着力挖掘小侄女的“戏曲天赋”。如今小侄女已经学会了几个戏曲选段,全家开始张罗着要带她去参加北京电视台的《超级宝宝秀》。

我虽然不赞同这样的做法,但也不得不承认,“出名要趁早”的洪流已经裹挟了太多的家庭和孩子。

现在,儿童选秀节目早已充斥荧屏,家长们为了挖掘孩子潜能,乐意送孩子去选秀,节目方为追求效果,也极尽搞怪之能事。爆炸头、露背装、超短裙……孩子被诱导着过早地进入成人世界,很多孩子失去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更丢失了宝贵的童真。社会、媒体、家长共同为不谙世事的儿童打造了一个“名利场”。

但童年只有一次,奉劝广大媒体和家长务必理智对待此事。

“精神文明区”是“创”出来的吗

笔者所在的北京市某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创建精神文明区”活动。

但与此极不和谐的是执行“创文”任务的人员怨声载道,理应获利于“创文”的居民也袖手旁观,原因是有的工作人员把好经念歪了:他们在走访居民、宣传“创文”时一再要求,对暗访人员要报喜不得报忧,甚至拿来“标准答案”要求居民填写“民意调查表”。这样弄虚作假的行为,理所当然地受到了群众的反感。

其实,“精神文明区”也不是这样的突击活动能“创建”出来的。相关部门如果能更多地关注民生,解决群众眼前亟待解决的假冒伪劣食品、流通领域里的欺诈等问题,“精神文明”自然就能逐步地表现出来。

笔者十几年来从事健康科普工作,发现在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时,市中心的居民一般自觉踊跃参与,而农村地区的常常要靠下达硬性指标,由村干部带队而来。如果没有主动的参与意识,靠“强制”手段达标,虽然看起来都完成了科普学习,但效果会一样吗?

洒水车放点音乐如何

二十多年前,笔者在重庆读书,住在重庆市的北碚区。记得洒水车每天按点给道路洒水,每次洒水车开来,老远就能听到和美悦耳的音乐。音乐一响,大家都知道这是洒水车来了,步行或者骑车的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躲开。

然而,我来北京生活二十年,几乎没有听到过洒水车是带音乐的。早些年,洒水车辆是前喷型的,就跟喷枪一样,所到之处水柱乱飞,路人乱蹿。

近年来,洒水车做了些改革,变成后面喷水雾了。应该说这是一种改进。但是有天早上,笔者在丽泽桥南等车,看见一辆洒水车开来,只管晃晃悠悠地往左侧车道开,水从后面喷洒在马路上。笔者依然没有听到有什么音乐,见到的只是车屁股后面闪烁着指示灯,似乎在说“赶紧让开,我们洒水”。

笔者想,北京的洒水车能不能也播点柔和悦耳的音乐,并时不时提醒市民,“我们为市民服务,请市民谅解”?洒水车上安个播放音乐的MP3也不用花多少钱,但给人的感觉会好很多。

+1

来源: 作者:hongya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