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早教:别变成为家长定制的陷阱

观察

2011年05月31日

音乐响起,经过稍显苦闷的一段课堂后,年轻的老师穿上小丑玩偶的脚套,开始跟随音乐蹦跳,同时用英语鼓励孩子们跟他一起跳起来。这群年龄处于1岁到2岁之间的宝宝则反应不一,有的在爸爸或者妈妈的指挥下随意扭动着,似乎已经习惯了这一环节的套路;有的则在一旁漠然不动,眼神里有着明显的困惑和不解……

这是北京某早教机构普类(play)课的一个片段。根据百度百科所给的定义,早教是指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敏感期的发展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在国内,因为已经有了覆盖3~6岁孩子的正规的幼儿园教育体系,早教在很多情况下被默认为是针对0~3岁年龄段的孩子的教育。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几乎完全市场化运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普遍地重视,再加上“如果从孩子出生后第3天开始早教,那么就已经晚了2天(前苏联巴甫洛夫)”的观念的影响,早教在中国这块巨大的市场上遍地开花。但什么是科学的早教?在儿童早期应该发展什么?目前的早教的现状是否真的做到了这些,遵循了儿童发展的规律呢?

记者实地调查发现,这些早教机构一般都宣称能通过课程的设置,开发宝宝在相应年龄段的诸如了解因果关系、与他人互动交流、阶段性体能发育、想象力游戏、以及早期的听力和语言技能学习等等。而双语环境、艺术培养更是大多数早教机构为吸引家长打出的屡试不爽的“王牌”。

早教不能光玩概念游戏

“帮助孩子培养情感,建立社会规则,比简单的掌握几个英语单词,弹几首儿歌要重要很多。”

“目前市场上的早教机构良莠不齐,有不少早教机构其实都是在玩概念游戏”。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王老师直言。对于很多早教机构打出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口号招揽家长,在孩子母语发展关键期熟悉所谓的“双语环境”,王老师认为这是早教机构的一个噱头。第二语言的习得需要一个持续性的、长期的环境,且必须在两种语言获得量差不多的情况下,才能完成语言之间的自动转换。“如果只是每周一到两次,每次一小时左右的早教课期间说英语,孩子最多只能记得几个单词,对于语言的发展来说,没有太大帮助。”

虽然教育学普遍认为,0~2岁是孩子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但这个阶段在孩子身上表现更多的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如果要求这么小的孩子输出第二语言的话,无疑会对孩子造成困扰。”王老师说。

相关研究也佐证了王的观点,多语言环境下生活的孩子在语言输出方面比在单一语言环境中的孩子滞后几个月。由于英、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甚至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所以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感受到语言的歧义现象。认知心理学上有一个专门的术语称其为歧义容忍度。0~3岁的孩子思维比较简单,歧义容忍度相对较低,对语言学习中的歧义现象容忍程度相对较低,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孩子的思维造成困扰。

“所以,给孩子提供双语环境是可以的,但家长也好,早教机构也好,不能苛求孩子输出第二外语。”王老师认为。“课程设置以双语来安排,是为了让孩子能有这样一个环境,可能会对他长大后学习这门语言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上述早教机构的顾问kelly告诉记者。

任何教育模式都是有优缺点的

“关键是如何选择最适合孩子的教育”

已经在早教机构上了半年课程的洋洋在活动区域里兴奋的拍着球,洋洋的爷爷奶奶说,学习早教课程后洋洋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害羞了,“现在老师和她拥抱也可以,但之前是绝对不行的”,但对于语言方面的收获,在洋洋身上似乎表现不明显。

同时,对于诸如音乐和美术方面的课程设置,王老师亦表示担忧。这样的课程因为希望让家长尽快看到效果,而多采取工具性的教育方法。比如孩子从3、4岁就开始学钢琴,枯燥的指法练习很可能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使孩子失去本来就有的对音乐的欣赏能力;过早的教孩子画画的笔法,而忽略让孩子去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的培养,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王老师认为,0~6岁,尤其是0~3岁的孩子,情感的发展要比智商的提高重要好几百倍。而情感的教育更多的应该由家长的教育来实现,比如亲子间的互动,母亲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等。“帮助孩子培养情感,建立社会规则,比简单的掌握几个英语单词,弹几首儿歌要重要很多”。

对于我国早教领域存在的问题,王老师认为,0~3岁的孩子应该多接触自然,学会观察和认识外面的世界,学会基本的自理能力和交往能力。

但囿于各种条件,目前早教机构提供的几乎全部是室内活动,而且早教服务的提供人员儿童方面的知识也相对缺乏,不能从儿童视角来设计课程和活动。这不利于孩子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而从孩子自身情感发展的角度看,0~3岁是儿童依恋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家长比较忙而把孩子全天候的交给早教机构,从亲子环境到早教环境没有很好的过渡和衔接的话,容易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会影响孩子一生。”

“其实任何教育模式都是有优缺点的。”王老师谈到。关键是如何选择最适合孩子的教育。

适合孩子的还是为家长定制的

“好奇心的培养比什么都重要,一旦被扼杀,日后是无论做多大努力都培养不出来的。”

需求引导市场。“很多时候,正是家长对于早教的热切和渴望助推了如火如荼的早教市场。”王解释到。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在亲戚或者朋友面前表现一下特长,过早的把孩子送去早教。还有一些家长表现出来的则是“跟风”的热情。

在一项联合调查中,关于“为什么要给宝宝上早教?”这个问题,144个参与调查的家长中,竟然有78人是看到别的宝宝去上,不想让自己的宝宝输在起跑线上。而上早教能让孩子学到什么,很多家长更是停留在多学点字、让孩子更聪明这些简单的观点。

由此,在市场化程度颇高的早教行业,迎合家长需求的模式被不断强化。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在早教机构为家长提供的试听课中,课程设置的丰富程度远超越了孩子能接受的范围。短短一节课的时间里经常让孩子尝试多种游戏或者活动。孩子接受新事物到产生兴趣的过程比较慢,但是早教机构为了让家长感觉他们的课程是丰富的,通常不断的更换新的内容,“在孩子还没有完全熟悉一种活动时,马上又开始接触另外一种,很容易让她产生挫败感,久而久之就容易失去兴趣”。“好奇心的培养比什么都重要,一旦被扼杀,日后是无论做多大努力都是培养不出来的。”王老师说。

所有这些其实都指向一点,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早教对孩子发展是有益的。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求早教机构和从业人员要有很强的专业性,能够从儿童视角来设置课程与活动。更要求“家长自身能力的提高,包括对孩子年龄特点发展的认识,考察并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早教机构,仔细观察孩子在其中的反应,等等”,原则即是“以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喜好为前提,而不是家长的”。

链接

各国早教特点集锦

德国:益智开发 从小让孩子“绘制地图”

德国家长普遍认为:培养孩子拥有抽象思维的能力,会为以后的更高层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数字类游戏、下棋、走迷宫、搭积木、玩魔方等益智活动是德国早教课程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主要形式。而绘制地图是德国人的独创,常常可以看见在海滨的沙滩上,幼儿在父母的启发下,用小木棍画出记忆中的家宅。

美国:释放潜能 让孩子在游戏和体验中学习

“教育从第一天起”的观念在美国家长心目中根深蒂固。其教育最大特点在于“重视体验”多于“知识传授”。老师们让孩子多动手、多体验,在各种益智、团队游戏中学会体验和探索的本领。由此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孩子从小会养成主动学习、探究的习惯,成为真正的探知者,知识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

加拿大:动手为尚 不提前教授写字和计数

在加拿大,宝宝稍大一点时可以送其到"playschool",去参加那里的美术、劳作、音乐以及唱游等活动,这样的早教学校不会设置写字和计数等课程。加拿大的早教专家普遍认为,幼儿期是动作能力均衡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时期,若让孩子过早认字、写字和计数,会耗费幼儿的体力和脑力,延缓他们的动作发展。

日本:培养独立人格 学会不给别人添麻烦

在日本,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在日本,孩子上课甚至全家人外出旅行的时候,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里面装着他自己的物品,很多事情年幼的孩子都要自己去做,家长和老师只是在一旁略加指导。

+1

来源: 作者:hongya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