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反思儿童选秀:童真聚光灯下变异 家长难辞其咎

观察

2011年05月30日

【编者按】

南京有“失控姐”,上海有“小周立波”, 目前众多电视台竞相推出儿童选秀类节目,一时间不少煞有介事的“小大人”充斥了电视荧屏,越来越多的童星,成为荧屏前的看点。走到哪里,他们都能吸引人们的眼球,抑或令人发笑。

对此,许多网友提出质疑。部分专家学者也指出:喧闹的儿童选秀节目排名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无论是排名靠前或靠后,商业化操作的选秀对孩子童真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童真在聚光灯下变异,更多的应该引起家长的反思。

商业化操作伤害孩子童真

提及儿童选秀,去年蹿红网络的4岁半“失控姐”是被娱乐到极致的小孩子之一。4岁半的南京女孩莎莎,因其一段在电视节目中一再失控大哭的视频而迅速蹿红网络后,凭借着超高人气,随即又录制了湖南卫视和浙江卫视的两档综艺节目,情绪失控的视频再次走红网络。我们在与莎莎交流后发现,小女孩其实更爱笑,“失控”多因被电视台的人故意惊吓。

除了被娱乐、被恶搞外,许多参加电视选秀的小孩子穿着打扮成人化,言行举止也被教化得尽显成人社会的名利场。如某电视台一档少儿才艺节目,让一位5岁的小女孩穿上“性感露背装”学扭臀。接着主持人问小女孩,“幼儿园里有没有喜欢你的小男孩啊?”还问小女孩最喜欢什么?小女孩回答:珠宝。

心理专家熊汉中认为,目前许多电视台的儿童选秀节目多迎合大多数成年观众的收视喜好,掩盖了孩子的纯真天性,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成年人的言行举止。参加此类节目的小朋友,不但锻炼才艺的目的没能达到,就算真的成了小明星,也是“老气横秋”,无法维持真正鲜活的生命力。

现在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去参加电视台选秀节目,多是出于培养孩子才艺、增强小孩自信心的目的,并不知道电视台的商业化操作手段,对孩子童真的伤害。

5岁的女孩小婷(化名)自小学习乐器、演讲,一直是幼儿园的“艺术尖子”,某电视台举行儿童选秀节目后主动到该幼儿园海选,小婷顺利地脱颖而出。然而参加了一次节目录制后,她的家长坚决拒绝再参加。小婷的爷爷说:“电视台根本没有安排表演钢琴的环节,而是让孩子穿上什么玛丽莲·梦露的衣服,在台上乱扭。完全就是让孩子在电视上哗众取宠。”

社会学专家周孝正认为,儿童扮演与其年龄反差极大的成人时,更容易出现喜剧效果,但这种快乐却是建立在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基础上的。小孩子是应该活在一个童话世界里的,而不是催生他们早熟。

 

儿童选秀应有禁区

秀场

“老气横秋”的小明星成取悦观众的工具

提及儿童选秀,去年蹿红网络的4岁半“失控姐”是被娱乐到极致的小孩。4岁半的南京女孩莎莎因一段在电视节目中一再失控大哭的视频迅速蹿红网络后,凭借着超高人气,随即又录制了湖南卫视和浙江卫视的两档综艺节目,情绪失控的视频再次走红网络。记者在与莎莎交流后发现,小女孩其实更爱笑,“失控” 多因被电视台的人故意惊吓。莎莎的外婆还告诉记者,录制湖南卫视那期节目的时候,节目组的人一开始说好不会吓孩子,结果后来节目组设置的环节竟然是,两组人对抗,一组负责让她哭,一组让她笑,哪组赢了就不用蹦极。

除了被娱乐、被恶搞外,许多参加电视选秀的小孩穿着打扮成人化,他们的言行举止也被教化得尽显成人社会的名利场。如某电视台一档少儿才艺节目,让一位5岁的小女孩穿上“性感露背装”学扭臀。接着主持人问小女孩“幼儿园里有没有喜欢你的小男孩啊”,还问小女孩最喜欢什么,小女孩回答:珠宝。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专家熊汉中告诉记者,目前许多电视台的儿童选秀节目多迎合大多数成年观众的收视喜好,参加此类节目的小朋友,不但锻炼才艺的目的没能达到,就算真的成了小明星,也是“老气横秋”,无法维持真正鲜活的生命力。社会学家周孝正认为,儿童扮演与其年龄反差极大的成人时,更容易出现喜剧效果,但这种快乐却是建立在不利孩子健康成长基础上的。

战场

孩子比的不止才艺更考家长的努力

目前,以小孩子为主角的电视综艺节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益智类节目,主要是让大人和小孩子一起回答小学课本中的常识问题,简单地说就是“让大人出丑”;另一类为访谈类节目,主要是让小孩子回答大人们提出的问题及展示才艺,其实就是“让小孩说真话”。然而儿童选秀节目中充斥着竞争、排名比拼的气氛。

“孩子参加电视选秀节目,比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才艺,考得更是家长的努力。”上海一家长毛女士说,先不说上电视后要经历一轮又一轮残酷的淘汰,在上电视前的选拔也是费尽心思。当看到女儿上电视第一轮便被淘汰了,她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心都碎了,孩子回到家更是大哭一场,性格也变得没有以前开朗。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专家熊汉中认为,在台上,参加选秀的一方面竭尽所能展现自己的才艺,一方面说着训练有素的奉承讨好的话语;在台下,爸爸妈妈们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竭力帮自己的孩子坐上冠军宝座。最后一场娱乐表演变成一场战争。

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专家王海英认为,儿童选秀失败所导致的挫败感仍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使其童年生活留下不必要的阴影。

启示

不能丧失娱乐底线儿童选秀必须有一定禁区

记者采访发现,家长们对儿童选秀节目抱怨最多的是,一些综艺节目现在“唯收视率”,不惜以恐吓孩子失控作为娱乐的手段,不能不说已经丧失了娱乐的底线。

针对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包装”起来推向选秀场的行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专家熊汉中认为,选秀在成人圈里,原本是一种营销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主办方和参选人都是通过这种活动,赢得人们的眼球,实现既赚钱又成名角儿出名的目的。然而这种方式不适用于心智并不成熟的儿童,媒体应少些报道,避免成为幼儿选秀的推手,而家长也应保持理性,遵循幼儿教育的科学规律,不能盲目跟风,不可过早让孩子接触社会上浮躁的风气。

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认为,由于各地电视台的收视率比拼压力,相关主管部门必须对儿童选秀节目加强约束,让选秀节目成为培养孩子才艺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的舞台,相对于成年人的选秀,儿童选秀必须有一定的禁区。电视少儿选秀作为一种青少年才艺选拔的方式值得推广,但这其中涉及的许多问题应由电视台仔细掂量把关,尤其是问题突出的“泛成人化”现象,需要坚决避免。

 

谁剥夺了儿童的“娱乐权”

“出名要趁早。”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煞费苦心。儿童选秀节目顺理成章成了家长心目中的一条光明之路。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是会选择让孩子去参加一些选秀节目。”北京市民韩丽直言,“我家孩子在少年宫学了几年柳琴戏和舞蹈,如果能有一个展示的舞台,获得一些荣誉,这对她将来的升学和发展有好处。”

当半月谈记者提到一些儿童选秀节目“成人化”时,韩丽说:“没什么大不了,主要还是看孩子的年龄吧。现在的孩子都挺早熟的,所以有些儿童节目稍微前卫或出格一点我觉得无所谓。”

采访中,与韩丽想法接近的家长不在少数。“你想让孩子在电视或舞台上表现得好,就得教他怎么说话、该说什么。”北京市民柳先生说,“这个没办法,因为现在社会就是这个样子。”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在节目上脱颖而出,教导他们如何讨好评审和观众成了父母最大的任务。于是,荧幕上孩子们说话越来越圆滑,舞台上孩子们表现越来越老成,甚至哗众取宠。

面对荧屏上不断涌现的“小大人”“小老头”,北京市民王女士感叹:“现在有些选秀节目里,小孩子表现得太做作了,一点童真都没有。参加选秀的孩子从小就要学会奉承讨好观众,这样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很不好。”

“我一点都不想参加电视节目,累死了。”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青青(化名)向半月谈记者诉苦,“上次参加少年宫的舞蹈比赛,我们每天放学后要求排练‘千手观音’,加上学校布置的作业,一直忙到很晚才能睡觉。”

“被成人辅导出来的腔调化、成人化的作品,违背艺术最根本的真善美的追求,达不到好的艺术效果。”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小品演员黄宏指出,成人破坏孩子原本保有的最美好、最珍贵的品质,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认为,人的成长期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应该有不同的“营养”才能保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健康。

“成人化”“三俗化”“功利化”的“审丑闹剧”该歇歇了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这个时代赋予了我们很多美好的事物,我们又能否为这个时代的未来创造出更多的美?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我们正处在‘娱乐至死’的时代,一切事物似乎都可以被娱乐化、轻松化、戏剧化,而青少年过多地沉浸在娱乐化的环境中,不仅对自身有害,还可能使我们民族由深刻变浅薄,影响国家未来发展。”

当前,儿童选秀节目不仅过早地向未成年儿童灌输成人的社会观念,其内容和表现形式还有“三俗化”趋势。着装的低俗、表演的庸俗、言语的媚俗泯灭了童真,“很傻很天真”的孩子似乎不再吃香,“很黄很暴力”却能让他们脱颖而出。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导演冯小宁认为,少儿电视节目“成人化”日益严重,这是电视台朝钱看,为追求收视率追求轰动效应的产物。政府部门应加以管制,让少儿在纯真、无邪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儿童电视节目实施了严格的监管,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例如,韩国在其《广播法》中明确规定,电视不应助长犯罪、不道德行为,不应助长对健全的家庭生活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消极影响的淫乱、颓废、暴力等现象,同时规定了监管机构及其职责。

其实,早在2006年,我国广电部门便明令要求严格审查未成年人参与电视选秀。国家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参与、主办或播出全国性或跨省(区、市)赛事等活动管理的通知》中明确要求,播出的节目要力戒庸俗、低俗的现象,不能迎合少数观众的猎奇心理、审丑心态。参赛选手年龄必须在18岁以上,举办未成年人参与的全国性或跨省(区、市)赛事等活动必须单项报批。

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有关负责人指出,电视节目的营养源泉,无外乎人性中的真善美。对于儿童选秀节目中的“成人化”“三俗化”“功利化”倾向,全国政协委员庄威强烈呼吁,主流媒体应“蹲下来,用儿童的眼光和视角来看儿童的世界,用带有童趣的视角、语言去反映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要鼓励优秀儿童作品创作,多一些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少儿节目,还少儿一个真正的“童真”乐园。

 

童真变异 家长难辞其咎

马上就是“六一”儿童节。这个时间节点,不由让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心头一紧。站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大楼8层办公室的窗前,眼望着楼下花园里肆意嬉戏的少男少女们,孙云晓有一种困惑:为何孩子天真烂漫的原生态,在荧屏上越来越少见?

孩子“被成人化”固然是票房经济下儿童选秀节目的必然命运,但剖析个中怪象,被“一夜成名”心态裹挟的家长,亦难辞其咎。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今送孩子学艺的家长层出不穷。一些最初抱着培养孩子兴趣的家长,在“艺考热”和形形色色舞台聚光灯的诱惑下,也终未能逃脱“出名要趁早”的梦魇。

近年来,无论是在外地讲课,还是收受各地家长的求助信件,孙云晓耳闻目睹了不少事关儿童艺考的悲喜剧。有位家长向孙云晓直抒胸臆:孩子从小学习小提琴与绘画,长辈们并不强求孩子走上艺术道路,只求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艺术的种子”。不负重望,孩子的琴棋书画都能拿得出一手。一个偶然的机会,孩子通过学校选拔参加了某电视节目录制,但绘画与小提琴等才艺展示被排到了其次,一番浓妆艳抹之后,导演的主要意图是让孩子与同龄的男女孩子一起跳劲舞。“我们做家长的讨论了好多次,坚持不让孩子参加这活动。”

这类头脑清醒的家长只是少数,更多的家长做着“星爸”“星妈”的迷梦——期待孩子在台上的“出位表演”能迅速让他们名利双收。

“只要有机会,我当然会把孩子送去参加选秀,孩子需要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如果能借此获得一些名气与奖励,对孩子未来发展肯定有利。”孙云晓就碰到过不少家长拉着他询问,孩子如何在舞台上可以表现得更好,应该怎么说话表现等等。

朱良志也不例外。不少朋友、还有朋友的朋友,纷纷向他打听艺考相关事宜,希望他利用“圈内人优势”传授机宜,为孩子博取一个当明星的好前途。

很多求捷径而未得的家长,成了一些社会培训机构“俘虏”的对象。沪上一家教论坛,网友“小竹姐姐”发出一则炫耀帖:“女儿真争气,报名XX艺校面试终于通过了,今天等到了录取通知书。”不料有位网友立刻回帖公布真相:“楼主,如今的XX艺校早不是10年前了。那时候录取率是10:1到20:1,对孩子有要求、有选拔;现在嘛,就是一个出钱就能上的幼教机构了。”另一位网友“豆豆妈”也跟进说:“楼主,我家女儿也收到了录取通知。不过听艺校老师说,现在还在补招生,之前没录取的孩子还可以再报名……”

形形色色的艺校负责向舞台输送一批批“拗造型”但缺乏童真的小演员,而只要能让孩子“抛头露脸”,艺校大门就会迎来一群群疯狂的家长……这条畸形的利益链,让教育专家们心惊。

孙云晓很怀念30多年前自己担任青岛市四方区少年宫总辅导员的那段时光。那时,他刚做教师不久,手下有一群文艺演出队的孩子。当初,这群孩子完全是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汇聚在一起,排练节目,参加各种汇报演出。“说实话,这批孩子的水平并不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人也都默默无闻了,但直到现在他们回想起这段时间,都觉得受益很大,特别的留恋。”

当时在文艺演出队里最不起眼的一个女孩,后来成了青岛市首批模特队成员,如今已小有名气。去年,孙云晓回青岛,巧遇这名女孩。女孩告诉他,自己最怀念过去的少年宫舞台。“现在看来,自然的成长环境是最难得的。”

每次遇到疯狂的家长前来咨询电视节目评委喜欢怎样的孩子时,孙云晓总是心平气和地向家长讲述他自己的这段经历。可家长们似乎都难以理解,他们不耐烦地打断他,没有任何耐心听下去。

“又是一个儿童节。我们能不能回到这个节日的初衷,捍卫儿童的基本权利?儿童必须优先得到保护——如何做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我们就该怎么做。”孙云晓的心愿是,更多孩子能走出聚光灯,回归平静的童年。

+1

来源: 作者:hongya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