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虎妈猫妈与第三种选择

观察

2011年05月05日

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法学教授蔡美儿的《虎妈战歌》一书因讲述自己对女儿的严厉教养方式而在美国引发了一场关于中美教育的论战。《华尔街日报》以《中国妈妈为何更胜一筹》为题摘录了此书的部分章节,“虎妈”的故事还登上最新一期美国《时代》周刊封面,《虎妈战歌》也跻身于本周《纽约时报》非虚构类图书排行榜前五名。“虎妈”在全美引发的热议持续升温。

“猫”“虎”对立

“我感觉这(‘虎妈’的做法)是一种挑衅,”家住新泽西州、在纽约从事儿童心理咨询工作的亚历山德拉·曼德尔对新华社记者说。身为5个孩子的母亲,她对“虎妈”骂孩子是废物、要求孩子每科成绩得A、不准看电视、不准玩电脑游戏、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教育方式感到惊愕。

“我从来不会羞辱孩子,我也绝不会让孩子为我或为家族的荣誉去奋斗。孩子应该自己选择人生,为自己负责,”曼德尔说。

曼德尔大儿子威尔现年10岁,在纽约一所犹太学校读五年级,学校从来没有作业和考试,也不给孩子排名。曼德尔也从不给威尔布置课外作业,威尔放学后不是动手做事,就是在户外活动。天冷的时候,威尔就在家里读书、看电视、打电脑游戏。他每天弹10分钟钢琴,如果不想弹,家长也从不强求。

“我让他练琴,是希望他能具备识谱的能力并感受音乐的快乐,而不是期望他去卡内基音乐厅演奏。孩子就应该享受孩子的快乐,8小时上课之外的时间应该属于他自己,”曼德尔说。

威尔的生活对于居住在纽约皇后区的11岁华裔男孩虎子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父母给他起了虎子的小名,就是对他寄予厚望。虎子从学前班开始,一直在年级的“天才班”就读。

虎子的母亲甘女士规定他放学后必须立刻完成作业,然后还要完成家里布置的课外习题。每天不能看电视,一周只有周六周日可以玩电脑游戏,每次不超过一小时,每天弹钢琴30分钟,周末还要去学跆拳道和中文。

在甘女士的美国同事眼中,甘女士已经符合“虎妈”的标准了,但甘女士在看完《时代》周刊关于“虎妈”的介绍后不禁向新华社记者感慨:“看来‘虎妈’教育没有最严,只有更严,我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太宽松了。”

虎子的父亲李先生称自己是标准的“虎爸”。他说:“孩子毕竟是孩子,自控力差,需要引导,家长必须严格,树立权威。”他毫不讳言会用严厉的话语批评虎子,甚至有时还会故意挫伤他的自信心。“要给孩子挫折教育,以后进入社会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受到所有人的表扬,他必须要有心理准备。”

“虎爸”已为六年级的虎子确定了近期目标,即进入从3000多名应试孩子中挑选170名的纽约重点初中,然后直升重点高中,最后进入常春藤联盟名校。“这是我为他设计的未来,我相信对他是有好处的,”“虎爸”充满自信。

 

“猫”“虎”之间

事实上,“虎妈”的过分严苛及“猫妈”的自由放任都是比较极端的个例。纽约大学文化发展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奈奥比·韦教授在一年多的中美育儿模式研究中发现,“虎妈”并不绝对地代表中国式育儿方式,而美国育儿模式也并非完全是纵容懒惰、毫无自律。

韦教授在中国南京调研了数百户中国家庭教育模式。她发现,其实很多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非常宽松,经常有家长向她咨询该如何跟孩子做朋友,如何让孩子更快乐。而她自己作为一个美国母亲,对8岁女儿和10岁儿子的管教非常严格。两个孩子各有严格的作息时间表,自己铺床,整理房间,每天也要坚持弹钢琴和拉小提琴。

她说:“育儿模式并不是非此即彼,不是中式就是美式,不是‘虎妈’就是‘猫妈’。育儿模式也并非‘厚此’就要‘薄彼’,并非注重创造力就要牺牲学业。”

“最理想的其实是第三种模式:即取中西教育所长,补两者之所短,比如对孩子在社会、情感关系方面进行培养,教孩子如何去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掌握社会生活的技能,”韦教授说。

在马里兰大学工作的丽贝卡·麦金尼斯夫妇以及生活在华盛顿附近的华人王建存夫妇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他们认为,父母需要在宽严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因势利导,从而培养出健康、坚强和自信的下一代。

麦金尼斯夫妇育有两个女儿,分别为9岁和14岁,他们要求孩子有自制力、有道德标准、尊重他人、讲礼貌,但不会要求她们无休止地背诵功课、做数学习题或每天花3小时练琴。他们反对体罚孩子,因为“体罚让孩子深感羞辱,让他们承受很大压力,而且效果不明显”,但要教会孩子基本的礼节、礼貌,为学习和玩耍的时间设立清晰的界限,在规则方面绝不退让。

此外,麦金尼斯认为,应多与孩子们开诚布公地讨论各种问题,让他们不断有新事物可以探索,使用新方式处理各种问题,并有自己的想法。这样能教会他们合理运用掌握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至于怎样的生活才算成功,麦金尼斯说,她不认为父母应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但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引导他们认识到他们想要追寻怎样的人生之路。她说,很多文化中都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概念,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注意的。

王建存夫妇有两个女儿,17岁的大女儿去年刚考上麻省理工学院,12岁的小女儿今年将升入初中。大女儿在初中时就在计算机编程和物理方面展现出天赋,在各种竞赛中得过不少奖,而小女儿则喜欢舞蹈、钢琴和绘画。他们在教育中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因材施教,两个女儿在学校都是成绩优良的学生。

同时,王建存的大女儿对自己的未来也很有规划,她清楚好的大学不仅要求学生成绩好,而且要求他们有领导才能,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她是学校辩论队的队长,也是电脑俱乐部的负责人,同时还是校报的技术支持负责人。至于将来,王建存说,他问过女儿想做什么,女儿回答说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韦教授强调,成功的育儿模式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所以育儿模式也不可能完全复制,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及不同需要,设定培养目标,最终让孩子在智力、情感、社会三方面均衡发展。

 

“虎妈”教育的借鉴意义

美国佩斯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佩斯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牛卫华告诉记者,“虎妈”的教育模式虽有极端和夸张的一面,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而且,最新的心理学研究也显示,对孩子鼓励太多会减弱他们追求进步的动力。关键还是要宽严相济,在与孩子们平等相处和树立家长权威之间把握好平衡,适时对孩子进行引导和鞭策。

“蔡美儿是一个非常用心的妈妈,她愿意在孩子身上花很多有质量的时间。她让孩子学会坚持和努力,这对孩子成长非常重要。而且,她为孩子树立了远大目标,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最大限度发挥孩子的潜能,”牛卫华说。

对此,美国教育改革明星人物、曾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华盛顿市前教育总监米歇尔·李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东西方教育观的不同导致教育方式的差别,而西方的不少教育观念“已到了该改一改的时候了”。

李说,东方教育观是把教育纳入经济政策,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以帮助他们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同时也给国家带来经济繁荣。而西方的教育观是把教育纳入社会政策,因此会对小孩过分宽容及过多鼓励。但在经济面临困境时,社会政策能获得的资源往往减少,这将让美国的教育体系面临更多压力。

牛卫华说:“通过这场中美教育的论战,美国人也在反思自己是否失去了锐气、自律和勤奋的态度。”

牛卫华认为,“虎妈”的教育模式与其说是中国教育模式,不如说是移民家庭的教育模式更为恰当。对于移民家庭来说,孩子出生在父辈通过努力为其创造的优越家庭环境中,更需要从小体验艰难,这对国内的“富二代”教育也有借鉴意义。

牛卫华还说,中国自古就把教育放在第一位。“母亲是女性一生最重要的‘职业’,也是无法摆脱的‘职业’,需要终身学习,不断调整。”

+1

来源: 作者:admi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