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寻找适合新时代儿童成长的国学

观察

2011年04月25日

如何学国学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不久前,本报曾开辟“国学该不该删着读”专栏进行争鸣。千百年来,国学作为中国文化精华和民族精神的综合性统称,作为一 代代中国人信守的文化特质,无论意识到与否,事实上都像“人无法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一直被国人传承着。但是,要让国学走进大中小学课程进行系统 学习,首先需要的就是统一认识,即在“国学是什么”“如何选”“如何教”等问题上达成大体的一致。

说或不说 国学都在那里

国学教育的意义与课程理念一致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铁道、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教研员朱传世两位专家指出:国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国学是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 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传统思想文化,是国学的核心与精髓,也是当前我国中小学国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国学教育就是指以中国传统 思想文化为核心内容,以培养人们的传统文化素养、人文精神、民族意识以及健全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这与课程理念基本一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稿)的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提出,高中语 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 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此外,从现行国家课程规定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所涉及的八大学习领域来看,无不涉及国学教育的内容,如语文里的古代经典阅读。另从内地现行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 看,人教版的15本选修教材中有3本几乎全是古代文化经典;而香港教材新课程初中参考篇章611篇中,文言文占34%,语体文占66%。近年来,更有一些 地区专门将国学教育纳入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如:山东省曲阜市成立“国学经典诵读工程委员会”,全面启动“国学经典诵读工程”;四 川省成都市制定《国学实施纲要》,开展中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承认或否认 困惑都在那里

目前的国学课程零散无序

据两位专家介绍,现行国学教学在课程实施上呈现出以下特点:学校宣传口号多;老师宣讲多;学生诵读多;学生学习活动以听、读、背为主;表演展示多;而在实施成效上则普遍缺乏体现目标达成的可靠指标和评价方法。

任课教师则反映,国学教学研究关注选文多,关注教学多,关注学生学习及其成效少,缺乏对于创新实践的案例研究与专题研究。

一位教师说:“国学博大精深,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深浅适度,但这个度很难把握,很多时候都是感觉自己在深一脚浅一脚地教,心里没什么底儿。”还有一位 教师为国学的学习方式感到困惑:“学生学国学,总让他们背诵,实在很难,特别是比较贪玩的孩子,不太愿意接受背诵这种方式。”

来自学生的困惑同样也不少:“国学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好像很远,人和人的关系好像不冷不热。那个时候的人是不是很无聊啊?”“学一点儿国学,能让我们的 行为更加符合生活规范,特别是对行为存在偏差的学生是有帮助的,但对于很淘的学生似乎不管用。”“整天背啊背的,比较烦。老师似乎除了读和背,就没有别的 招了,还不如看看动画呢!”“有的时候,我们问一些不懂的问题,老师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就说等以后你们长大了就明白了。”

两位专家认为,现阶段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国学教育借助特色活动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从整体上看,国学教育无论是从课程设置还是课程内容上都处在一种比较零散、无序的状态;教学方法生硬简单,使得不少学生刚开始很感兴趣,渐渐就失去了兴趣。

寻找或改变 新国学就在那里

新时代国学需满足课改需求

张铁道、朱传世两位专家认为,新时代学国学必须满足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需求。比如在内容上,长期以来国学教材大多因循选文、文选、释义集注的传统,采 用讲解、阅读、记诵,缺乏应有的讨论、质疑、批判,这种过分强调知识性教学、忽视实践的做法必须改变。而在学习方式上过分强调所谓“寒窗苦读”,传递“万 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的知识价值观等不加批判分析承袭的结果,也必然脱离时代及学习者个人的发展实际,最终造成知行脱离,难以有效实现培 育中华优秀文化民族特性的目的。

两位专家建议:新时代的国学课程须将国学学习与少年儿童价值观学习和人格行为培养相契合;以“学习,修身,践行”为目的和教学线索;以青少年成长发展所需 要的基本能力品质为主题,选择组织国学内容;以便于学习者参与体验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以其人格养成、日常行为习惯和实践能力发展为评价标准。

专家提出国学课程设置应遵循其基本原则:内容上改变“文选”呈现方式,尝试“主题先行,文选支撑”的教材结构;围绕“立志之道”“修身之道”“为师之道” “父母之道”“为学之道”“成事之道”“善待资源之道”“合群之道”等设置教材的主体框架;教学上注重学生多重体验,知行意连贯,将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发 展密切结合;评价标准上以学习者在知识掌握、行为训练和价值观养成三方面的发展水平综合考核。同时借助专业机构引领支撑,如课程规划与主题课程研发、校长 教师培训、实践案例研究、教学评价标准研制等。两位专家建议宜以校本课程方式进行,逐步积累成功经验,但终极目标是建立中小学国学课程与教学体系。

+1

来源: 作者:hongya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