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行业洗牌未必能信誉重塑 中国奶业重整当以洋为师

观察

2011年04月22日

中国奶业的失败,已经是公认的事实。目前政府质检部门重新核准资格和淘汰不合格的小奶企,以图重建中国奶业信心。中国乳制品企业

生产许可证重审结果于近日揭盅,1176家企业中仅643家获得新证。业界预计中国乳业将迎来一轮「大洗牌」,整个业界亦在反思,大浪淘沙之后,中国奶业大品牌能否走出信任危机?有业内人士向本报指出,效仿海外巨头在中国打造「奶农-工厂」产业链模式,不失为一条现实路径,而借鉴海外发达国家奶业发展的成熟经验,在生产组织模式构建、乳品品质安全管理、政府扶持、科技研发和推广等方面与国际接轨,方为中国奶业集体走出困境的长远之道。

海外奶业:一体化程度高 利润分配合理

「中国与海外奶业的发展路径从一开始就不一样,并且中国奶业与海外的监管体制及指导思想也不一样,加上二者完全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导致中国与海外奶业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某大型证券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分析师向本报记者如是表示。该位分析师同时认为,虽然由于资源禀赋不同以及发展阶段不一致等原因,中国不可能全盘照搬海外同行的运作模式,但海外同行在生产组织模式构建、乳品品质安全管理、政府扶持、社会化服务、科技研发和推广等方面的一些做法,仍然值得中国同业借鉴。

优质奶源基地是重中之重

据上述证券分析师介绍,在海外,建立优质稳定的奶源基地是发展奶业的重中之重。采用合作经营方式,组织广大农户的奶业生产,是目前世界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奶业生产形式。「美国、新西兰、法国等采用的是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模式。首先是上游的奶农组成合作组织,养牛产奶;这些合作组织再联合组成牛奶公司,奶农成为牛奶企业的股东,在合作企业里有很大的发言权。」

该位分析人士向本报记者指出,海外奶业大多是从上游往下游发展的模式。奶农、合作社是牛奶公司的股东,享受利益分配,这种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使得所有奶农都特别注重产品品质,关注和支持加工企业发展。

集中程度高提升竞争力

在海外各种农牧业生产和加工运销产业中,奶业的一体化程度是最高的。在荷兰,现有22家乳品厂中有13家是产销一体化的合作社,其中包括供应本国80%牛奶及其制品的三家最大的加工厂。在芬兰,以股份制形式组成的全国联社性质的一体化奶业公司瓦利奥公司,有全国80%的奶牛户参加,加工量占全国的77%。在美国,最大的20家合作社生产了美国全部原料奶的50%。

产业一体化程度高,一方面是由于牛奶新鲜易腐,一日挤奶数次,需要及时冷却、储运。产加销任何环节的不协调都会影响鲜奶及其制品的品质。另一方面,这种集中度高的组织模式,有助于产业链的整合与协调,减少或消除产加销各方利益冲突,可以提高整个奶业的效率和效益。

中国奶业:奶浓奶企割裂 利润分配倒置

「反观中国,奶农与牛奶生产厂家非常割裂。」据上述不愿具名的证券分析师表示,对比新西兰的奶农主导型产业模式,中国采用企业主导型产业模式,品质安全管理压力大,这与各产业环节的利益联结方式不合理有很大关系。

「中国每年600万吨产能,并没能带动规模奶场的发展,反而朝着严重依赖奶牛散户的模式发展。品牌奶企需求旺盛时就多收奶,需求不旺时就少收奶,把收购价压得很低,导致上游奶价波动特别大。」与海外奶农较高的集中化组织程度相比,中国奶农仍主要是散户养殖。中国只有7%的奶牛农场拥有超过上千头奶牛。纽西兰单一牧场平均规模为365头奶牛,2010年澳大利亚奶牛场平均规模220头,日本2009年为65头。而2009年中国有258.7万个养殖主体,平均养殖规模为4.6头,奶牛数在100头以上的有8500户单位,养牛数仅占全国19.5%。而且,中国的供应链往往独自运作,牛奶从一个采集站运到另一个更大的采集站,然后通过代理商交易,最后才到达目的地。这为潜在污染留下了许多空间,包括人为添加有毒物质以增加蛋白质含量等。该位证券分析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海外奶业零售商在发展品牌牛奶的同时,强调与奶农共同发展;而中国奶业的零售渠道对利润的占有率较高。从生产成本上看,上游的牧场及奶农散户、中间的牛奶厂商以及下游批发商及连锁超级市场占比分别为6:3:1,但在利润分配上三方的占比分别为1:3:6。

「在畸型的利润分配模式下,牛奶生产厂家为了保证旱涝保收,只能压榨更为弱势的奶农,以各种借口压低原奶收购价格,理由包括原奶的蛋白质含量低等。而奶牛为了所产原奶获得更高的蛋白质,不惜铤而走险,在原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等。」国泰君安(香港)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分析师亦向本报指出,与海外同行利润分配透明、规范不同,中国奶业的销售渠道复杂,操作不规范。中间有很多关节需要花钱买通,整个产业链利润的很大一部分被中间环节拿走了。

重审奶业定位:业界吁政府加大扶持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奶业重整短期内将增强大品牌企业的实力。有人估计此次「洗牌」将促进大企业加速扩张、走向寡头垄断,这对于乳品行业规范运作、提升乳品品质、提振市场信心亦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有专家对此并不乐观。

北京艾格农业谘询有限公司奶业分析师陈连芳向本报记者表示,同海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奶业从整个行业产业链到政府监管、扶持政策等方面确实有很大差距。这与中国在整个大农业中对不同产业的定位有着密切关系。从目前的定位来看,奶业是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因为国家农业首先是抓粮食、糖、油,蓄牧里面是猪肉、禽类等,政府对这些产业的扶持力度远远大于奶业。

陈连芳认为,要解决中国奶业的种种问题,必须提高中国奶业在整个大农业中的定位。陈连芳表示,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虽然印度奶业发展水平比中国还落后,但印度政府把发展奶业作为农业中非常重要的行业进行保护,从组织、管理各方面采取措施,保证奶农有钱赚。

陈连芳指出,中国奶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孕藏着很多深层次矛盾,可能一些问题突然之间就爆发出来了。这是政府不扶持,完全市场化导致的结果。如果政府把奶业看作一个重要产业,从配套等各个方面加以重视,就会在管理过程中逐步发现这个行业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必须一步一步解决,才不致失控。三聚氰胺事件之所以发生,就是完全市场化的结果,另一个原因就是国内奶源不足。因为奶农常常亏损,大家都不愿意养奶牛。如果政府不重视的话,这些问题仍然会存在。」「我个人认为,政府现在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包括现在的重新发证等手段,都只是就事论事,很难解决中国奶业的根本问题。」陈连芳如是表示。

海外巨头在华打造产业链 中国品牌奶企可效法

在历经三聚氰胺、诽谤门、皮革奶等丑闻之后,中国奶业在这场信任危机中正处于集体焦灼之中。在监管层重审生产许可证的诱因下,一场业界「洗牌」在所难免。而在中国奶业震荡之时,早有海外食品巨头将先进的管理模式带进了中国全球最大的食品制造商雀巢打造的「奶农-工厂」产业链模式已在中国运营了20多年。

这一模式的成功运作,缘于雀巢对中国奶业产业链的深刻了解,以及对中国奶制品消费增长的乐观估计。从2000年到2008年,中国人牛奶的消费增加了3倍,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确保品质和供应安全。雀巢依靠独特的「奶农-工厂」供应链模式,试图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地处哈尔滨市郊的一家农场,便是雀巢鲜奶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整个供应链都是从这些奶牛开始的。每天黎明时分,成千上万的奶农将一桶桶鲜奶送来采集站,对于采集到的每一桶鲜奶,雀巢都要进行三聚氰胺检测。而且在加工之后,雀巢也要对奶制品进行三聚氰胺检测分析。

不同于中国奶制品企业通常层层收购的做法,雀巢省去了中间步骤,为2万户奶农提供技术支持和其他帮助,并按预先设定的价格收购牛奶。奶农带来自己的牛奶,在现场接受检测,然后注入牛奶卡车,再送往工厂。GPS全球定位系统可监测到卡车在运行过程中的任何绕行或停留。雀巢管理层认为,这种模式能确保牛奶不被污染,也适合在中国这种高度分割的农产品加工业扩张。这对经历了三聚氰胺事件的中国奶制品行业来说至关重要。

雀巢工厂经理Eldert Hei jkoop就表示:「在三聚氰胺事件以后,中国奶制品行业从过去被监控转向现在的主动报告,有些公司根本负担不起这些设备。有些大企业存活下来了,但也不得不做和我们一样的事情。」更多中国的牛奶制造商纷纷效仿雀巢的做法。然而,并非所有牛奶制造商都能做到这一点。这意味着,中国乳制品行业很快面临一场「大洗牌」。分析人士向本报指出,这种行政手段将加速行业整合,短期内将增强大品牌企业的实力,这些品牌奶企有能力建立起类似雀巢那样的安全供应链,这或许是目前中国品牌奶企一条可操作的现实路径。

+1

来源: 作者:hongya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