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社会观察:针对高危儿的早教机构太少

观察

2011年04月15日

  医生进早教中心为家长做指导

    随着围产医学技术的提高,高危儿存活率大大增加,而这些经过抢救存活下来的高危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却远大于普通孩子。眼下早教机构铺天盖地,针对高危儿的早期干预机构却寥若晨星。昨天,记者在宝山区召开的《高危婴幼儿医教结合的早期干预实践研究》中期论证会上获悉,该区正在尝试“编织”一张高危儿医教结合网。

高危儿重治轻教现象严重

上海每年有1万名左右高危新生儿诞生,围产医学技术的提高,让高危儿存活率大大增加,但这些可能伴有早产、窒息、低出生体重、颅内出血、高胆红素等各种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日后生长发育遇到的生理和心理问题,远比正常新生儿高得多。

因为医学知识的缺乏,不少家长对出生时伴有一点脑神经损伤的高危儿可能引发的状况缺乏足够重视。加之家长心理上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现任何疾病,对可能产生的后果不甚了解,或存在侥幸心理,所以高危儿不按时或不去医疗机构随访的现象时有发生。而等到高危儿中的部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疾病,家长又过分专注于治病,却忽略了对孩子早期教育。

宝山区一项调查发现,高危儿家庭花在孩子治病上的费用无一例外地超过家庭收入的50%,而投入在孩子早教上的费用只有1%左右。只是,眼下社会上针对普通幼儿的早教铺天盖地,却几乎找不到针对0-3岁高危儿的医教结合早期干预机构。

早教助高危儿“追赶式发展”

2008年出生的低体重儿辰辰出生时不到2千克,14个月大时,经机构评估其大动作发展水平处于12个月孩子的水平。看到心爱的小汽车玩具掉在地上,辰辰能慢悠悠地蹲下去捡,可蹲下去就站不起来了。在医生和早教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辰辰妈妈拿到了一份“医教结合处方”:专门根据辰辰情况设计的 “开小船”、“骑自行车”、“打气”和“跷跷板”等游戏。这一系列游戏,帮助辰辰训练身体平衡性、关节灵活性、增强腿部力量。医生还教辰辰的家长按摩手法,老师又教家长一些和辰辰沟通的技巧,并督促家长每天在家里给辰辰训练,一段时间后再评估时,辰辰实现了同龄孩子的“追赶式发展”。

在高危儿中,大部分孩子通过医教结合随访,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有的孩子病情较重,需要到专业医院接受康复治疗。其实,尽早给予丰富的良好环境刺激及进行各种功能训练,能促使高危儿受损的脑细胞逐渐康复,他们完全有可能跟上正常儿童的体格、心智发育。

尝试建多部门联合干预制度

为了对高危儿进行有效的早期干预,宝山区卫生局、宝山区教育局、上海中冶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宝山康复基地)等多个部门联合,尝试在区内编织起一张筛查、跟踪、干预高危儿的特殊的网。

记者从昨天的会上获悉,宝山区卫生居所对生产过程中有高危因素的婴儿进行信息登记,由宝山区妇幼保健所进行信息采集、分类汇总建档,形成一套较为科学的预防性干预方案。宝山区红十字会、宝山区残联等各部门各司其职,联合干预。

眼下,这个多部门联合的干预制度已初步建立,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华爱华教授说,这个网络的建立有利于对高危儿进行预防性干预,不要等到发现疾病了才开始治疗,其实干预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医和教合二为一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科主任杨红与会表示,高危儿的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问题在国际上也是热点和难点,宝山区的医教结合网络是非常好的一个尝试。

+1

来源: 作者:hongya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