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反思牛奶投毒事件:脆弱的奶瓶子经不起再摔

观察

2011年04月15日

致39人中毒、其中3名婴幼儿死亡的甘肃平凉“4·7”牛奶中毒事件真相大白。据平凉市政府披露,这是一起出于同行积怨而人为投毒的刑事个案。

案子破了,可长期为食品安全问题揪心,尤其是为乳制品安全问题揪心的公众并没有从疑惧中恢复过来,社会上至今依旧飞着各种传言,平凉当地甚至因为没人肯喝奶而导致奶农倒奶。

显然,虽是刑事个案,不能完全划入食品安全领域内,但性质恶劣的投毒案还是给公众原本就已十分脆弱的消费信心造成了莫大伤害。这既是前期问题奶以及诸多问题食品留下的阴影在进一步发酵,也与政府部门及新闻媒体对该案的处理方式紧密相关。

不难看到,连日来,平凉方面多次通报投毒案有关情况,但通报速度和详细程度跟公众要求相比很不合拍。特别是在宣布中毒事件为蓄意投毒,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的当日,并没有介绍投毒者的动机和过程。当地政府新闻发言人更是惜字如金,告诉围追堵截的记者们“想了解详细情况,就去具体责任部门”;可“具体责任部门”的答复是什么呢?从生产到售卖,生鲜奶管理按理说和农牧局、质监局、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局五个部门都有关,但面对采访,这五部门众口一辞称不属自己管辖范围,“无权去管”;而案子刚告破,平凉市就匆匆宣布已进行过拉网式排查,现售散装奶均为合格奶、放心奶……

也许正因为政府部门信息披露“挤牙膏”,才给新闻媒体和公众舆论留下了太多发挥空间。从案件发生到破案,我们几乎每天都能从轰炸式报道中看到“毒牛奶”、“夺命散装奶”之类惊悚字眼。结果虽然该事件最终定性为刑事个案,但给社会心理造成的影响并不亚于乳业真爆出了新的行业性丑闻、新的重磅炸弹。

破了案并不等于能确保安全或者让公众确信安全。当负面消息不断动摇国人对食品,特别是乳制品的信心,洋奶粉在我国市场占有率超60%的今天,伤痕累累的奶瓶子已经不起任何原因的一摔再摔。如果说,月初国家质检总局砍掉全国近一半乳企是为大力提振消费者信心,那么地方政府从根儿上处理好投毒案之类具体事件,更能让消费者安心。

+1

来源: 作者:hongya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