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早教机构出现管理真空 到底该谁管

社会热点

2016年12月06日

当下,帮孩子们报名早教课程,成了众多家长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的首选。然而,扬子晚报消费评审团栏目记者和大众评审员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标准缺失、规范滞后,一些早教机构游离于监管之外。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0-3岁孩子的早期教育,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不惜血本将孩子送到各类亲子园、早教中心等机构接受早期教育。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后,早教市场蛋糕也越来越大,早教机构呈迅猛发展态势。然而,扬子晚报消费评审团栏目记者和大众评审员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标准缺失、规范滞后,一些早教机构处于卫计、工商、教育“三不管”地带,成了游离于监管之外的“独立王国”!

早教机构沦为“三不管”,有其客观原因。上世纪80年代初期,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归妇联部门管理,后来幼教机构化转归教育部门管理,但是伴随着私立早教机构的迅猛发展,教育、计生、妇联等部门就不再参与早教机构的管理,由于其主要服务对象是0-3岁的婴幼儿,所以无法划归到幼儿园的范畴之中,其注册登记部门往往是工商管理部门,而不是教育主管部门。目前,南京全市纳入卫计委备案的早教机构,只有育儿园、亲子园、看护点3类,一共199家。大量由“教育信息咨询公司”业务扩容的启智类、保教类的连锁机构和国际品牌,都不在卫计委监管范围里,同时也不归教育部门管。因为教育部门审批发放的办学许可证,针对的是教知识或技能的培训机构,早教不在这个范畴。工商部门只对早教机构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管,对于教学内容、师资、环境等方面无法监管。

因为“三不管”,早教机构存在着诸如机构注册与经营事项不符、内部管理不规范、教育质量不高、师资力量不足、家长投诉无门、行业恶性竞争、生存困难等许多问题。许多早教机构开在商场、写字楼或小区里,上课的地方很狭小,婴幼儿只能用成人公用的卫生间;许多早教机构大肆宣传、标榜其教育模式的科学性,其宣扬的一些早教理论有的停留在假说阶段,有的则根本是伪科学;早教内容也无所不包,给人“捡到篮里都是菜”的印象,爬、玩、瑜伽、美术、音乐、英语、数学、思维,以及协调性、情商管理、脑开发课程等应有尽有,很多早教机构按照家长的喜好来设定英语、运动、音乐、情商、思维训练等课程,将很多知识强行灌输给婴幼儿;几乎所有早教中心都号称自己的老师毕业于幼师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等,还有的拥有“国际注册亲子教师及育婴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亲子教育指导师”等证书。其实很多老师只是经过短暂培训就上岗,多不具备教师资格证和育婴证,有的甚至连教育专业的毕业证都没有,早教机构的老师自身理论素养良莠不齐,还有些早教机构频频更换老师;许多早教机构收费混乱,且多在合同中埋下霸王条款,导致家长维权困难重重。北京一家知名早教培训机构“毫无征兆”地骤然关停,给200多名家长浇了个“透心凉”——预付的数百万元高额学费或将难以讨回;深圳东海城市广场东方爱婴早教中心因“租赁纠纷”而关门,引发了一系列维权行动。

早教机构出现的种种乱象,归根结底是“三不管”造成的,早教机构出现的管理“真空”,归根结底是相关职能部门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造成的恶果。

可见,为早教行业制定行业规范、明确管理主体已经迫在眉睫。早在2005年,上海就出台了《上海市早期教养服务机构管理规定》,对早教企业的资质认定、场所选址、从业人员、工作方式和服务内容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最重要的是,这个规定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卫生局和民政局三个部门共同印发,确认了早教企业作为教育机构的性质,明确了其相对应的责任监管机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海的成功做法从制度层面破解了“九龙治水”的困局,为解决早教机构“三不管”问题指明了路径。只有将婴幼儿早期教育纳入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加大学前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变“三不管”为教育部门一家“主管”,构建卫计、妇联、工商、物价等部门齐抓共管机制,实行归口管理,并制定机构准入标准、教学评价体系和监督管理办法,早教机构才会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1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