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用药不当每年3万儿童致聋 儿童用药警惕5大误区

社会热点

2016年09月23日

《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近日发布,白皮书指出,因用药不当,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耳聋。

调查发现,我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率为12.5%,是成人的2倍,新生儿更是达到成人的4倍,儿童不合理用药、用药错误造成的药物性损害更严重。白皮书显示,在儿童群体中,药物中毒占所有中毒就诊儿童的比例从2012年的53%上升到2014年的73%,从中毒年龄来看,0到14岁的药物中毒儿童中,1到4岁儿童占比最大。药剂科主任王晓玲认为,因为儿童生理上还没有发育成熟,那么他的肝脏、肾脏,以及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善,所以他对于药物的处置能力比不上成人。对于有些药,可能他就更敏感,如果用得不恰当,可能受的伤害就会更大。

A

儿童“缺医少药”问题突出

调查发现,儿童“缺医少药”的问题也很突出。《白皮书》指出,在中国6000多家制药企业中,专业的儿童用药制造商仅10余家。目前儿童患病数量占患者总数的近20%,而在常规药品中,与3600多个成人处方药相对应的是,儿童专用药仅有60多种,不足1.7%。95%以上的药品没有儿童用药安全包装,不配备专用量器。

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常务副会长关彦斌认为,从全国范围来看,药品批文的总量有17万6千多条,而儿童药呢,仅有3500多条,占药品批文总量才2%。还有儿童药品数量少,从剂型上看,也单一。特别是有一些传统的、经典的、好用的老药,它的剂型又都是散剂,一是口味苦,孩子不愿意吃,二是用水混了以后,给孩子服用的时候,孩子服用不方便。

B

我国儿童用药普遍“成人化”

我国的儿童用药目前出现普遍“成人化”现象,只能在成人剂型的基础之上减轻分量服用,医生开给儿童患者的处方中经常出现诸如“半片”、“四分之一片”的字样。在一些药品的包装说明书上,甚至根本没有儿童剂量的规定,只是有“酌情酌量使用”或者是“根据医生指导用药”等模糊的提示,很难做到精确用药,为儿童用药安全埋下巨大隐患。

专家指出,造成儿童药品短缺主要有三大原因。首先,针对儿童药品的立法不足。我国没有专门的针对儿童药品的法律,在我国最重要的两部药品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均未对儿童药品提出特殊规定。第二,儿童药品的研发成本接近成人药的两倍,而且研发风险大、价格难以补偿,因此相关机构和企业对儿童药品研发积极性不高。第三个重要原因是临床试验难度较大,绝大多数父母不愿意将孩子作为临床受试者。

国家卫计委近日表示,将加大儿童用药保障力度,借鉴国际有益经验和有效做法,完善儿童用药法规制度建设,研究制定专门的儿童用药的保障条例。建立了儿童用药临床评价体系,协调畅通申报审评的专门通道,加大儿童用药优先审评审批的力度。

儿童用药五个误区需警惕

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指出,80%以上的家长都存在用药误区。

误区一:把药溶于牛奶、糖水、粥汤中服用。由于牛奶、饮料、糖水等液体中含有多种物质,可能会与药物结合,影响药物的吸收,有的甚至会破坏药物的结构,从而影响药物治疗效果。比如糖中有较多的钙、铁等矿物元素,可与中药中的蛋白质起化学反应,混浊沉淀,致使疗效大打折扣。

误区二:擅自调整孩子的用药剂量。很多家长在给孩子服药时,担心医嘱用量不够或太多,会根据自己和别人的经验,自行调整用量,临床医生指出,如果剂量不足影响药效,剂量太大会引起毒副作用,家长如果发现儿童用药效果不佳,应该及时咨询医生。

误区三:为了早日康复 擅自给孩子联合用药。很多家长认为药吃得多病好得快,于是中药加西药,多种药一起吃。药物进入体内都要经由肝脏代谢灭活、肾脏排泄清除。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还不健全,联合用药可能造成肝肾损伤甚至肝肾中毒。儿童联合用药一定要遵医嘱。

误区四:症状消失后给孩子自行停药。存在自行停药行为的家长在调查中发现最多。由于药物治疗疾病需要一个过程,症状消失并不代表疾病真正痊愈,自行停药很不科学。特别是服用抗生素,自行停药不仅可能让疾病卷土重来,还会产生耐药。

误区五:滥用维生素。维生素在宝宝的生长发育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随意服用多多益善。不少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婴幼儿服用维生素A,如一次剂量超30万国际单位,可引起急性中毒。维生素E过多会导致出血倾向。此外,维生素最好不要空腹服用,可能诱发尿路结石等。

+1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