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生二孩谁来带 托儿所能重现江湖吗

社会热点

2015年12月14日

生存难

“托幼所也就是解决孩子的生理问题”

然而在幼儿教育专家范佩芬眼中,曾经的托幼机构逐渐消亡,乃是必然的结果。

“0到3岁的孩子需要大量的护理和照顾,在集体生活中很容易受到伤害,还是家庭抚育更适合孩子。”在范佩芬看来,二三十年前的父母,将孩子送到托幼所、托儿所,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之前的各种因素都已产生变化,托幼机构也就逐渐不被人们需要了。

“托幼所也就是解决孩子的生理问题,尽量不磕着碰着,孩子的心理需求更是无法得到满足。” 范佩芬表示,托幼机构消亡有多个原因,首当其冲的便是如今的父母逐渐接受了新的教育理念,认同公共机构并不能帮助孩子的心理成长,并给孩子足够的心灵抚慰。

与此同时,随着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孩子的祖父母一辈和父母,都越来越不舍得把孩子送出去,这也导致托儿、托幼机构难以获得足够的生源。

“要想做好托幼所,需要大量的人手,而现在人力成本太贵了。如果国家不投入,要想办一个好的托幼所,收费一定得非常高。但收费高了,很多家长肯定觉得还不如自己带呢。我就听过很多人说,出去上班挣的工资还不够给保姆的。”范佩芬表示,现代社会灵活的就业,也让许多女性有机会在有了孩子之后,暂时从职场中退出回归家庭,等到孩子大了再重新找工作:“不像我们年轻的时候是分配工作,没有回归家庭后还能再有找工作的机会。”

60岁的王丽(化名),就在尝试开办社区托儿所的尝试中铩羽而归,在她看来,政策、市场乃至父母的心态,没有一条能够支撑托儿所重现江湖。

“我去社区问,人家都说没有这个政策,开幼儿园要求的资质可严了。”王丽心中的托儿所,只是代小区父母照看2至3岁的幼儿,来北京照顾自己孙子的她,结识了社区中许多年轻的夫妇,“他们都有看孩子的需求,大都是老人在做牺牲。尤其是老家在外地的,好多老头子老婆婆两地分居,一个在老家,一个在北京帮子女看孩子。”

然而需求并不能转换成市场,王丽曾向邻居夫妇暗示,可以帮着带带孩子,却被对方以“怕孩子太闹累着您”为由婉拒:“我心里明白,他们是不放心,怕我看不好。”

即便是专业早教机构,对于“幼儿园前”的孩子,也大都持谨慎态度。石景山区一家早教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虽然推出了幼儿托管业务,但一直没有业务上门,只得不了了之。

需支持

“抚养孩子带来的精力压力甚至重于经济压力”

“真的很矛盾,一方面有这个需求,另一方面又不放心。”32岁的王郁,去年迎来了自己的宝宝,一岁多的宝宝,带给一家人无尽的欢乐,也有苦恼——由于公公也还在外地工作尚未退休,一家人只能让身体欠佳的婆婆外加一名育儿嫂带孩子:“现状就是,育儿嫂看着孩子,婆婆看着育儿嫂。”

在王郁眼中,“托儿所”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没有规范:“幼儿园也出了不少问题了,家长还是敢送孩子去,就是因为有一定的标准。可托儿所呢?我们这一代人,托儿所什么样都只是模模糊糊的印象了。”

实际上,托儿所并非没有标准可依,早在1996年,北京市便公布了《北京市幼儿园、托儿所办园、所条件标准》。2010年,卫生部还颁发了《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说明,办法“适用于招收0至6岁儿童的各级各类托儿所、幼儿园”。只不过在实践中,遵循各种规定建设的,多为适合3至6岁儿童的幼儿园。

“大家都明白,孩子越小越难带。对于托幼机构来说,3岁以下幼儿的托管风险很大;对于家长来说,也怕出问题。”家庭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表示,以往的幼儿园,多是由国有企事业单位建设。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重拾托儿所”并非不可能。

赵忠心建议,为破除父母、托幼机构的顾虑,政府应作为婴儿阶段托幼机构的牵头人,由有实力的企业或社区组织自主建设。

“少子化已经成为全球许多国家的趋势,所以鼓励生育不只是一句口号,不是动员一下年轻夫妇就行的,需要全社会的支持。”赵忠心表示,鼓励年轻夫妇生育,首先就需要破除孩子抚养带来的压力,其中精力压力甚至重于经济压力。在此背景下,可以考虑推出多层面政策,如延长产假、陪产假,为多子女家庭减税以及建设托幼机构:“从目前看,大幅度延长产假并不现实,许多在职业上升期的妇女也不会乐意。那么建设托幼机构就很必要,我认为政府应该出资建设婴儿阶段托幼机构。”

+1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