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近1000万中国留守儿童现状 妈妈已成词汇

社会热点

2015年06月30日

虽然,这些孩子生活在遥远的地方

这些故事发生在遥远的天边

但当你把目光投向他们的时候

你的心会不会狠狠地酸了一下?

贵州省大山深处,12岁的罗晶和几个十一二岁的留守女孩凑在一起,用手机对着大山拍照、聊天。有人问:“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一个女孩不假思索地说:“命。”

穿着红衣的罗晶说:“人生苦短,快乐最重要。我喜欢过年,一家人团圆在一起。”另一个女孩儿回道:“我不喜欢过年,因为年后爸妈就出去打工了。”

罗晶憧憬:“我想当最小。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几个女孩儿纷纷赞同,随后又异口同声地嬉笑道:“我没这种命啊,我没这种命。”

声音在山谷中越发的清晰。

贵州省普安县高棉乡棉花村,一共有200多人的布依族村寨,几乎所有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罗晶就读五年级,父母外出务工,现与爷爷、奶奶和弟弟一起生活。“不到一岁,母亲就把我放在家里外出打工,只要她不在,我看见她的鞋我都会哇哇大哭起来。”罗晶用手掌摩挲掉在脸上的眼泪。

这是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导演周浩为公益组织“上学路上”拍摄的公益短片的情节。

2015年6月,公益组织“上学路上”发布了《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与反映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的纪实文学、纪录片、摄影展一起,多维度反映了中国当下6100万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当留守儿童仅仅作为一个词汇存在,我们对那个群体知之甚少,却有着丰富的想象。这次,是该从想象走向真相的时候了。”“上学路上”的发起人刘新宇说。

高危样本

近1000万的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爸妈

她,是一个留守女童,家住西北,妈妈独自出去打工,她和爸爸留守老家。她有一年以上没见过妈妈了,并且妈妈也很少联系她,一年也就一两次甚至更少。她的学习不好,每天因为没什么作业而无所事事。

—这样的孩子是严重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恳请当地学校、老师、公益机构和民政相关部门重点留意、首要帮扶。

这是《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通过数据汇总,描述出的留守儿童高危样本。

2014年10月至12月,为了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上学路上”公益组织与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合作,由中心副主任李亦菲主持,对中国东部、中部、西北、西南的六省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重点分析有哪些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产生影响。

调查共发放问卷2218份,回收有效问卷2131份。调查重点从与父母见面和联系的次数、学习、娱乐情况与情绪等几方面,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心理状况。调查得到了一些之前不为所知的留守图景。

1000万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爸妈。调查显示,有15.1%的留守儿童,也即近1000万的孩子一年到头根本见不到父母。这与普遍认为的留守儿童至少在春节能够见到爸妈的印象完全不同。而根据调查显示,如果保证不了每3个月见一次,孩子对现在生活状况的焦虑,即“烦乱度”会陡然提升。

260万孩子一年接不到父母一个电话。调查结果显示,一年连一次父母的电话都接不到的孩子有4.3%,即260万。一年只联系一两次的有885万;三个月一次的有1519万。从调查数据看,与父母的冷漠相反,只要每周保持跟孩子1-2次的联系,孩子的“烦乱度”会有非常明显的下降。

调查结果还显示,留守儿童心理危险指数从东到西明显上升。其中西北最为严重。根据调查结果,妈妈无论是单独外出打工,还是爸妈都外出打工,孩子的心理状态都要明显差于父亲外出,特别是妈妈单独外出,这种差距更为明显。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完全没有作业的孩子,心理状态最差。整天玩耍的孩子烦乱度最高。女生无论是烦乱指数还是迷茫指数普遍高于男生。

综合这些结论,白皮书得到了一个形象的留守儿童高危样本。“上学路上”试图按图索骥,找到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心灵的途径。

+1

来源: 作者:赵宏玮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