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 免疫效果保持10-20年

产品

2017年05月24日

 

乙肝疫苗是用于预防乙肝的特殊药物。疫苗接种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这种抗体存在于人的体液之中,乙肝病毒一旦出现,抗体会立即作用,将其清除,阻止感染,并不会伤害肝脏,从而使人体具有了预防乙肝的免疫力,达到预防乙肝感染的目的。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传染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我国卫生部于2002年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对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接种对象

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包括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和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和青少年。因为这部分人群最容易受到乙肝病毒的传播感染(即来自周围人群的乙肝病毒感染)。其他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保育人员、饮食业服务人员、免疫功能低下者、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经常接触血液的工作人员、不洁性生活者、家庭成员中有乙肝病毒为阳性者或与乙肝病毒为阳性者密切接触的人。  

除新生儿接种疫苗前不必作血液筛测外,其他人群接种乙肝疫苗,应有血液检测的依据。血液筛测的项目即常说的“乙肝两对半”或“乙肝五项”(有些医院为“七项”)。检测结果为全部阴性者称为“易感人群”,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监测结果为“小三阳”、“大三阳”或HBV-DNA为阳性者,没有必要接种疫苗,因为接种疫苗不会使病毒消除;抗-HBs(即表面抗体)为阳性者,说明已有防止病毒感染的免疫保护能力,也不必接种疫苗。  

有一种情况为“单抗”,即单纯抗-HBc(核心抗体)为阳性,如果加检HBV-DNA为阳性,接种疫苗也无意义。

 

免疫效果

我国现在使用的疫苗种类主要为重组酵母乙肝疫苗(EngerixB疫苗)和基因重组乙肝疫苗(CHOR-HepavacB疫苗)。如果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免疫应答,出现抗-HBs(即表面抗体),说明获得了对乙肝病毒感染的免疫保护能力,收到预防效果,如抗-HBs﹥10MIU/ml,表示已有保护作用。  

一项在美国进行的研究显示,通过随机对照方法,对193名HBsAg阴性母亲婴儿按0、1、6个月程序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ug),结果抗-HBs≥10MIU/ml者为96.1%,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为3141MIU/ml。国内有学者应用20ugCHO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按0、1、6免疫程序对36例母亲HBsAg/HBeAg为阳性的婴儿接种,全程免疫后,阻断率为86.1%。也有学者通过一项对小学生363人、18-20岁的成人287人接种CHO乙肝疫苗,观察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对儿童和成年人的免疫效果,结果其表面抗体阳转率均达到100%。接种疫苗后抗-HBs应答的检测,可在完成免疫程序后1-3个月进行,有助于确定疫苗接种成功与否。  

接种乙肝疫苗成功后的保护效果一般可保持10-12年。即时血清中的抗-HBs水平下降,甚至不易检测出(如出现“弱阳性”),但在再暴露乙肝病毒后,由于免疫记忆迅速诱导反应而产生保护作用,因此大多数人不需要进行加强接种。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监测,如抗-HBs﹤10MIU/ml,可给予加强接种。  

约有5-10%的成人,对标准程序疫苗接种不应答,对这些人可追加2-3次接种(每次按0、1、6个月程序接种三针;两次的间歇不应少于四周),其中的半数仍然可以产生抗体。

 

免疫程序

标准免疫程序为0、1、6个月,共3针注射。即接种第1针之后,间隔1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接种部位新生儿为大腿前部处侧肌肉内,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  

在既往已有报道中,尚有0、1、2个月程序和0、1、12个月程序,不同的接种程序其免疫效果可能不同。有报道0、1、12程序的免疫效果较0、1、6程序要好;而0、1、2程序的抗体水平出现时间要明显早于0、1、6程序。  

现在国内免疫程序统一为0、1、6程序,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可以更改这种模式。如对于HBsAg/HBe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及成人在急性接触乙肝病毒后,可以采取0、1、2或0、1、2、12程序,以便及早诱导保护性抗-HBs,尤其是在缺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情况下。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作用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含有丰富的抗-HBs(表面抗体),适用于乙型肝炎易感者暴露后的免疫预防,即在需要立即有保护性抗体的情况下,例如HBsAg/HBeAg阳性母亲产生的新生儿;受到乙肝病毒污染针头刺伤的易感者;意外接触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这些情况下迅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一般HBIG200~400IU),可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同时最好联合应用乙肝疫苗,可以在即时保护之后,接着还有较长时期的免疫保护作用。

 

预防措施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进食不洁或未经煮熟的食物(尤其是海鲜及各种水产物、肉制品等),不饮用未经煮开的水。  

加强集体生活的卫生意识。周围人员及有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之间,不共用洗漱用品和餐具等,避免接触乙肝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等,减少出入公共娱乐场所的次数,尽量避免病毒通过理发、刮脸、修脚、洗浴足疗、纹身穿刺及不洁性生活等途径的传播,避免病毒经血液及血制品(如血浆和白蛋白)传播。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血液传播是乙肝传播途径中最常见的一种,比如输血过程中被感染,但是随着医学的进步,此现象得以了有效控制,但是尚未杜绝。  

2、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也就是说在就医的过程中被感染,目前多数存在的是微量注射或接种而引起的感染,因此要特别注意注射、接种、纹身等使用的各种医疗器具。  

3、母婴传播:患急性乙肝或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母亲可将乙肝病毒传给新生儿,尤其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母亲为主要的感染类型。  

4、性传播:乙肝病毒的性传播是性伙伴感染的重要途径,这种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之间的传播。

(原标题:乙肝疫苗接种成功后 效果可保持10至12年

+1

来源: 作者:高晓燕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