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幼儿教育需多些制度补血

产品

2017年01月03日

学前教育培训、幼儿成长中心、亲子教育活动班……随着“全面两孩”政策加剧了入园难,大量幼儿培训机构开始承接其幼儿园的功能。这些培训机构栖身于北京各大小区周边及写字楼,实际业务和正规全日制幼儿园相差无几,却并不符合全日制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存在安全隐患和教学纠纷。(1月2日《北京青年报》)

“培训机构成幼儿园”,在不少城市上演。近年来,“幼师虐童”层出不穷,涉事老师大都来自民办幼儿园和培训机构。一些人拥有“幼师”“老师”的身份标签,却没有教师资格证。把年幼而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交到这些没有受过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的“老师”手里,可能会由此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

幼儿教育供需失衡,导致许多孩子面临“入园难”的困境;在“全面两孩”公共政策的刺激下,“入园难”进一步凸显。培训机构善于发现和把握幼儿教育的市场盲点与空白点,趋之若鹜地进入这一领域,人人都想从中分一杯羹,“培训机构成幼儿园”的虚火便越烧越旺。

准入门槛低、职业培训缺失、人员流动性强,让监管难以落到实处。在那些“一关起门来就听不见孩子哭声”的所谓幼儿园里,良莠不齐的师资,让“针扎孩子”不时见诸报端;一些人甚至患上了“审恶疲劳症”,对恶行已经麻木、见怪不怪。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幼儿教育来说,“爱的教育”至关重要。如果遇见一个好幼师,是孩子们的幸运;遇见一个不好的幼师,是孩子们的不幸。不能让孩子们“上学凭运气”,而是应该严格幼师的职业准入,让那些“假幼师”无机可乘。

在身份社会逐渐向专业社会过渡的今天, 幼儿教育显然不能成为法外之地,不能任其“野蛮生长”。教书育人不仅需要专业技能,也需要职业伦理;幼儿教育并非“看孩子”“管孩子”那么简单和狭隘,它不仅事关孩子的智力开发,也关系到他们的性格塑造、习惯培育、礼仪习得,直接影响到其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

由于学前教育尚未被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不少幼儿园得不到公共财政的滋养,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幼师不仅在身份认同上存在着困难,在职业体面上也大打折扣。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在学前教育的公共政策、教师准入和财政投入上多一些“制度补血”,也要给予幼师更多的回报与激励。

在理性选择深入人心的当下,那些将孩子送进培训机构的家庭,大都缺乏强大的社会资本;公办幼儿园进不去,民办幼儿园不愿意进,“培训机构成幼儿园”成为无奈的“次优选择”。实现幼儿教育的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触有品质的学前教育,既关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也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

+1

来源: 作者:王孟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