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跨境购隐患多:海淘商品不合格率高于一般进口

行业

2017年10月30日

 

全球购成为当下一种消费的趋势。但是这种消费模式存在国内外标准不一致、进口检验检疫缺失、工艺链条太长,给消费者带来隐性损失。如何让全球购消费更安全?无论是政府、跨境电商还是消费者,都期许这份保障。

”跨境零售进口存在交易产品的特殊性、物流模式的创新性以及经营模式的多样性,我国还没有发布适用于跨境零售电商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而标准的缺失也导致在电商平台落实主体责任、监管部门落实监管责任以及保障消费者安全和权益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食品所食品与生物研究室副主任李强在10月27日“第四届中国(杭州)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上接受采访时表示。

跨境购的隐患

10月26日,在第四届中国(杭州)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上,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表示,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跨境电商规模将达到12万亿,每年以35%到40%之间的速度在增长。而2016年,全国网购的保税进口商品总额为256亿元。

数字已经体现了我国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和高质量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而对这个领域的监管,当前仍然是贸易政策先行,其次是关税,第三个层面才是风险安全的管理。对于脱离中国正规进口渠道、来自全球各地的网购商品,跨境电商国家监测中心以线上神秘购买,保税仓筹建、电商平台共同抽检等多种模式,对线上商品进行着质量把关。

据跨境电子商务国家监测中心新闻发言人耿菲菲发布的《2017年度跨境电商质量安全监测报告》显示,各类商品的安全卫生项目总合格率为94.66%。电器安全的合格率为83.33%。玩具安全卫生项目的合格率为91.89%;服装家纺等合格率为91.51%,食品类合格率96.33%。

“监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样品中检出有毒物质,我们在某些橡皮检测到含量较高的有毒物质,超过玩具标准的236倍,其次在检测中发现了一些商品的成分与宣称不符,比如枕头,乳胶含量不足100%,比如电烤箱的插头和电源线不符合中国国家标准的要求。”耿菲菲表示。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关业务司副司长许书良同时表示,“2016年,我们抽检跨境电子商务零售食品和化妆品,不合格率达到了4.6%,是同期一般货物进口不合格率的5倍多。”

跨境零售是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其本质是“个人去国外采购”模式的升级,目前也是按照“个人物品”进行监管。与传统进出口相比,跨境零售模式有以下特点:一是跨境零售产品零散化,一批传统进口产品,有可能会被大量不同消费者通过不同跨境零售途径购买,分散入关,零散流通;二是消费者购买的产品是国外市场流通的产品,并不是以出口为目的按照他国特定标准生产制造的,不能简单以某国标准评判他国产品;三是跨境零售的主体是消费者,不再进行二次流通,而传统进口的主体是进口商,还要再进行二次流通。

“但是,对于这种新兴的商业模式难以适用传统进出口监管模式和标准。首先因为跨境零售进口产品的法律适用仍有待明确;另外,跨境零售产品不是按照他国标准生产,也就不应按照传统进口模式依据进口国标准对其进行检验。再加上跨境零售的主体是消费者,也就不应适用目前我国进出口法规对进口商或代理商的质量安全要求。”李强表示。

李强同时表示,正是由于跨境零售进口标准的缺失,导致目前跨境零售平台在优选跨境零售进口国家、优选跨境零售进口产品以及对跨境零售产品进行抽样检验等平台治理方面无标可依;更有不法平台钻标准缺失的空子,导致“假洋货”、“劣质货”涌入国内,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样,跨境零售进口标准的缺失,也导致监管部门难以依据标准对跨境零售平台进行有效监管,监管的着力点不清楚,监管的重点不明确,在监管上也存在因标准缺失而导致的技术瓶颈。

 

创建特有标准

拣货、装箱、送检……随着“双十一”的脚步走近,在杭州市下沙保税仓内,忙得焦头烂额的除了紧张盘点货物的仓库管理人员,还有阿里巴巴平台治理小二和跨境电子商务商品质量安全风险国家监测中心(以下简称国家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们,他们正共同以“入仓检”的模式,为跨境商品进行质量把关,这只是他们的日常缩影。

“每天跨境零售成交量巨大,难以开展批批抽检。检验只是保障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即便开展检验,也是抽样检验,难以对所有批次产品进行检验。同时,各国均会根据本国食品行业、污染情况以及研究进展等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产品安全标准,没有两个国家标准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即便在标准指标要求一致的情况下,各国产品按标准生产和控制的能力也不同。”李强表示。

由于跨境零售模型的特殊性,我国对于跨境零售进口的监管机制还未完全厘清,对于跨境零售产品的监管手段还有待完善。各国标准的不同,无疑给抽检也带来困惑。

“为了提高对跨境零售进口监管的科学性,有必要以跨境零售标准研制作为突破口,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跨境零售进口标准,为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制定跨境零售标准将为平台治理提供有效技术手段,帮助跨境零售平台依据标准遴选商家、依据标准监控商家平台行为、依据标准监控产品质量,也能依据标准及时召回不合格产品,帮助平台方大大提高跨境零售平台的自控能力。制定跨境零售产品标准将帮助消费者最大程度了解所购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有效维护消费者权益,以科学有效手段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李强表示。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跨境电子商务商品质量安全风险国家监测中心联合天猫国际共同开展跨境零售标准的研究,探索制定了与世界接轨、严于国标的跨境零售标准。

李强在解释这份独特标准时表示,对于我国特有的指标,国外产品标准未做规定。此类我国特有的指标,大部分为污染物限量指标和微生物污染指标,这些指标在我国可能存在食品污染或该指标易不合格的现象。国外虽未设定这些指标,但对于污染物和微生物污染,国外大都采取生产过程控制的措施,将污染物和微生物污染控制到可接受水平,因此这些指标未必能够成为国外产品进入中国的障碍,因此,对于我国特有指标,建议保留作为产品跨境零售标准的一部分。另外,对于国外特有的指标,我国未做要求。此类指标国外虽有要求,但我国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例如未发现相关风险或者未开展风险评估等,暂未纳入标准要求,例如二噁英等。对于此类指标,国内在监控手段上尚不完全具备,因此建议不纳入产品跨境零售标准。对于国内外共有的指标,如果属于致病菌、真菌毒素等高风险项目,建议择严纳入产品跨境零售标准,确保食品安全;如果属于一般项目,如营养指标等,建议结合国内外标准要求综合设定指标要求,纳入产品跨境零售标准。

“2011年起,阿里品控小二们就已经开始用抽检的方式,保障商品品质,如今已经有了13家权威质检机构做“战友”,每年投资1亿资金发起8万多单商品抽检。但是跨境零售商品进口标准的缺失,意味着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标准,我们所有的品控业务逻辑将失去基石。” 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副总裁Alan Cha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去年10月,阿里巴巴集团与国家监测中心签订了质量共治合作备忘录,在共治合作机制下,率先开展了“入仓检”活动,将阿里巴巴的跨境进口商品数据与国家监测中心的风险分析数据相结合,形成抽检计划,从而将跨境商品质量控制由上架后提前到入仓环节,进一步完善产品管理体系,保障消费者权益。今年的“入仓检”得到了双重升级,其覆盖范围从去年的杭州一个口岸,扩展至今年的上海、宁波、郑州、天津、广州、福州、重庆、深圳,共计9个口岸。

据李强介绍,在目前天猫国际跨境零售标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完善,提高标准的适用性和可复制性,力争构建一套科学、权威的跨境零售产品标准体系,研制适用全行业的安全限量、准入要求、全程追溯、风险预警等标准,为跨境零售平台履行产品安全主体责任,提高行业自律能力提供技术基础。

(原标题:海淘商品不合格率竟高于一般进口  谁来保障跨境商品质量)

+1

来源: 作者:高晓燕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