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接受教育才能让困境儿童脱困

行业

2017年07月28日

最近,四川凉山“格斗孤儿”事件成为大众关注热点。随着有关部门将这些孤儿接回到当地重返学校,一些人又对此发出质疑,认为他们回到学校更得不到照顾。

从社会政策的角度看,此事件表明针对困境儿童(包括孤儿、残疾儿童、留守儿童、贫困儿童、艾滋病儿童等)的社会保护制度还存在明显漏洞。

首先,孤儿养护制度存在漏洞。2006年颁布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未满16周岁的孤儿可以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凉山“格斗孤儿”中,有一些是真正孤儿,还有一些是事实孤儿(父母中一方死亡,另一方离家出走),当地民政部门均应履行保护责任,妥善安置其入住福利机构,或由有能力的家庭寄养、收养。

这些孤儿出现在格斗公司,本身就表明了针对孤儿(尤其是事实孤儿)的“安全保护网”出现了漏洞。其原因可能是复杂的,主要包括:基层对孤儿统计、上报不及时;县级政府因财力不足,导致部分孤儿未能入住福利机构;未建立对孤儿监护人(往往是亲属)的评估和监督机制,监护人往往因能力或精力不足而疏于监护。

其次,困境儿童的义务教育存在漏洞。长期以来,凉山地区的入学率偏低,困境儿童的入学率更低,有些甚至从未进入过学校。凉山“格斗孤儿”虽是个案,但是也反映了凉山地区困境儿童的入学现状。为什么在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之后这么长的时间里,仍然有如此多的儿童不能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这需要教育部门认真反思。

固然,事实孤儿的监护权不易确认是导致部分孤儿难以入学的因素,但是根本的原因是教育部门和学校未能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让困境儿童进入学校,尤其缺乏对监护人的制约,导致孤儿失学成为一种常态。

最后,针对困境儿童的精准扶贫存在漏洞。实施精准扶贫,其重要措施之一是精准识别贫困家庭,因人施策、精准脱贫。凉山“格斗孤儿”的家境往往极端贫困,理应是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各种政策也会叠加到这些家庭。

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这些孤儿失去了家庭,被带到城市,游离于精准扶贫之外,不得不依赖于格斗公司才能生存,小小年纪便被迫自食其力。这表明,我们的精准扶贫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尤其是根据困境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而不能简单机械地套用一般贫困家庭的扶贫方法。

从社会政策的角度看,防止凉山“格斗孤儿”事件的发生,关键在于完善儿童社会保护制度,包括:加大儿童保护财政投入,提高困境儿童生活照料标准,完善困境儿童养护设施;建立困境儿童识别报告、干预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明确政府各部门职责,建立儿童保护协调机制。从长远看,要在国家层面上出台《儿童福利法》,从法律层面界定政府对儿童的保护职责,对困境儿童实施特惠政策,并逐步建立普惠型儿童福利,让所有儿童远离生存之忧,尤其是在失怙时能及时得到替代性支持和养护。

要从根源上解决“格斗孤儿”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更需要加大扶贫力度,因为凉山孤儿的致因多与贫困因素相关联。尤其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要更加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本开发,激发贫困家庭的内生动力,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而这是一个非常艰巨而繁重的任务。

(原标题:杨立雄:接受教育才能让困境儿童脱困)  

+1

来源: 作者:张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