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父母须知 导致幼儿心理行为障碍的3大原因

行为心理

2014年08月02日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过分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及智力教育,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有关研究人员对孩子的心理素质进行了研究,发现幼儿的心理障 碍问题不容忽视。曾经有研究者对5-6岁的幼儿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脾气坏占15.72;性格古怪占4.84;神经质占28.33;行为问题占 9.02;社会交往不良占2.86;情绪障碍占10.33;低能占0.66。此外还有偏食、言语发育迟滞、分离性焦虑、强迫现象等。调查还发现,引起幼儿 心理障碍的原因有三种:

第一种发生在围产期。孕期母亲患传染病、中毒、营养不良、腹部外伤小孩出生时窒息缺氧,难产或产伤。

第二种是缺少幼儿园正视教育。上过幼儿园的幼儿,活泼、开朗、易合群、守纪律、讲礼貌。而家居幼儿就显得过分害羞、怕见人,在陌生环境中难以适应。

第三种是家庭环境因素。常见原因有:一是不和睦家庭或父母离异。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孩子容易形成自卑、抑郁、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二是 教育方法不当。一种是对孩子溺爱迁就、百依百顺,使幼儿形成骄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种是采用打、骂、吓、关等办法教育。三是教育方式不一致。家 长之间育儿方法、要求、态度不一致,使幼儿有恃无恐或无所适从。

家长应根据幼儿发育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所以家长要学些幼儿心理学。发现幼儿出现行为偏差,应及时纠正,严重的要去医院治疗。

相关链接让宝宝在爱的环境中成长科学家曾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小猴子的房间里各放一只毛绒玩具猴子和一只金属做的猴子。科学家发现小猴子在 饥饿的时候会爬到凉冰冰的金属猴子身上吮奶(模拟乳头);但在其他时候,小猴子就会依偎在那只毛茸玩具猴子的怀里,似乎希望从毛绒玩具那里得到抚爱。

猴子尚且如此,人类更不必说。从生到死,每个人都渴望着父母、配偶、子女、朋友的爱与关注,体贴与肯定,有的时候还希望听到夸赞和美誉之辞。依此类推,每个人也就应当去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去爱周围的人们。

宝宝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爱的,“爱”同样需要有专门的教导,爸爸妈妈可说是担当这一“课程”的最好老师。“爱”是很广博的:爱社会、爱人类、爱 动物、爱大自然。宝宝通过观察他们的父母,学会了与人交往。假如宝宝能够通过观察他们父母的行为,在幼年时获得这种爱与被爱的能力,那么说明父母首先带给 了孩子“幸福的理念”。同样,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没有获得这种能力,那么他在长大成人后,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社会交往时矜持、不自然,工作时拘泥、难于创 新,很难和同事、朋友相处等。

因此父母不要小看在宝宝面前的亲情表露,正是你们在宝宝面前亲切自然的感情流露,使得孩子觉得广博的爱是身心健康的一种标志,而爸爸妈妈之间的爱正体现了家庭的和睦与健康。这种“教育”本身也正是儿童早期“性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呢!

在气氛温馨的家庭中,宝宝不仅感受到爸爸妈妈对他的爱,而且还感受到爸爸妈妈之间相互的爱。这样的宝宝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渐渐懂得人与人之 间所应该建立的感情联系,并学会如何去爱别人。有些家长在宝宝面前亲昵有顾虑,他们怕给宝宝带来负面的影响。的确,在表达感情上,中国人所受的教育一直比 较保守和含蓄。我们会不自觉地拿着这一套去教育宝宝。实际上,父母的亲昵是哺育宝宝的精神养料,它不仅会使孩子有安全感,并且会让宝宝觉得拥抱和亲吻是人 与人之间正常的感情表达方式。

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中长大的宝宝,他们会充满爱心,知道如何去表达自身的诚意和友情;知道和周围的人有着良好的关系,也能得到他人的爱。当然,这样的孩子也能比其他人获得更多的幸福和愉快。

人类都渴望着亲情、爱抚。爱是人类一种基本的生理需要,因此父母需要用自己的行动给宝宝的心灵以爱的滋润。

+1

来源: 作者:王浩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