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教师如何开展班级管理促进幼儿教学

幼儿园管理

2014年07月07日

 

班级治理作为一名教师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班级治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千差万别。班主任既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又是联系者和参与者。那么,目前作为新教师在班级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哪些问题或者困惑呢?我把它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幼儿常规治理、家长沟通交流、环境材料设计以及班级日常琐事。下面。我们逐一地进行剖析,找一找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一、  幼儿常规治理

幼儿常规治理主要指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卫生习惯的培养。

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要害期,这一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会影响着孩子今后

一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重视幼儿各种习惯的养成。

在平时,我们经常听到新教师在讨论:自己在孩子面前不如老教师那样有威信,老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活动时,秩序井然,有收有放;轮到自己的时候很难控制某些较乱的场面,这就是新教师目前在常规治理上比较困惑的地方。那么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

问题一:在日常培养幼儿习惯的过程中缺乏持久性。

习惯的养成对幼儿来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强化才能保持的。但是有些老师在培养孩子习惯的时候就缺乏持久性。(例:根据计划,本阶段生活内容主要是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用餐习惯,那么新教师会在这一阶段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培养,而过了这一阶段,就会漫漫淡化这方面的培养,这样做幼儿幼儿很难巩固用餐习惯,所以缺乏持久性。)

问题二:同时还缺乏坚持性。

对于个别好动的孩子,新教师也想通过一些教育手段来改变他们,使他们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后,发现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就放弃了对这些孩子的习惯培养,所以缺乏坚持性。

问题三:对孩子过于宠爱,以致于孩子对老师提出的要求不会仔细去体会、不会认真去执行。

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些新教师非常爱孩子,经常和孩子在一起打成一片。但是有一些老师过于宠爱孩子,什么事都随孩子去,以致于孩子们对老师提出的要求不会仔细去体会,更不会认真去执行。

那么根据以上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对策一、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要求幼儿需要养成的各种行为习惯或者卫生习惯,首先自己要做到,才能影响孩子。(比如要培养孩子说话轻轻说的习惯,你自己对孩子也要轻声地说话。孩子们就象一面镜子,你对他轻,他也对你轻;你对他大声说,他当时可能不会说,但过后他回想镜子一样折射到其他孩子身上,也会学你的语气大声地说话。)

对策二:要求明确、持之以恒

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点要小,一次不要太多。而且要把这些要求讲得明白、透彻,让孩子们能够理解。两个搭伴老师之间要经常沟通,要求要统一、一致,不能在同一个事情上你提你的要求,我提我的要求。这样孩子会很茫然,不知听谁的好。而且提出的这些要求是孩子们能够达到的。在日常教育中要经常性地、反复地提醒幼儿,持之以恒。

对策三:把握角色、收放自如

在幼儿当中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既是他们的朋友,又是他们的师长。在孩子们游戏、自由活动时要以朋友的身份参与他们的活动。但是一旦你提出要求,要孩子们达到这些要求的时候,就要以师长的身份去严格要求他们,要做到放得开、收得拢。

二、  家长沟通交流

我们知道家园联系的方式有许多种,有书面形式、有电子邮件、有家园之窗

等。新教师在这些形式上做得还是比较好的。问题出现最多的应该是在与家长的面谈形式上,下面我们就以面谈形式为例,看看问题出现在哪里?

问题一:很少主动和家长进行交流,缺乏主动性。

在与家长交流时,往往家长主动向老师询问,最近一段时间孩子在园的表现,或者反映孩子在家中的一些表现。这时老师会很热情、很积极地与家长交流。而新教师很少主动地与家长交流。

问题二:只是因为孩子出现了状况而和家长进行交流,缺乏日常性。

在平时,我们会看到一些教师会因为某一件事发生了,才去和家长交流。(比如:今天某个孩子出现了状况,老师就和这个孩子的家长交流,或者需要家长配合收集一些主题资料等,才想起和家长沟通。)

问题三:注重个别孩子、忽略其他幼儿,缺乏全面性。

我们知道班级里经常出状况的总是集中在某些个别孩子身上,那么我们的老师就会经常哪个与这些孩子的家长交流;一些平时在班级里看来比较平稳的、不惹事的孩子,这些家长交流的机会相对少了点,这样做其实对于这些孩子的家长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也有权知道自己孩子在园的表现。

问题四:与家长沟通时,用词用句缺乏艺术性。

与家长交流时,语气、语言适中程度难以把握。新教师往往在交谈时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碰到一些自己喜欢的孩子,会表现出热情、温柔、语气柔和的现象;反之会表现出厌恶、冷漠的表情。切记,这是万万不可行的,因为每个孩子对于家长来说他都是手心里的宝。

对策一:对待家长象自己的朋友那样,多和家长交谈,拉近和家长之间的距离。

把家长象自己家里的一个成员或者是自己的朋友那样对待,坦诚相待,就不会拘束,和家长的距离就会接近,交谈起来也不拘束。

对策二:做个有心人,观察家长和幼儿园的联系情况,权衡班内多数幼儿家长的联系频率。

不要光注重某些个别幼儿的家访,还要留意其他幼儿的家访情况,权衡一下,尽量做到每个幼儿都能进行家访。

对策三:与搭伴老师或其他有经验的老师交流,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使自己在和家长交流时的语言、语气能够让家长接受。

 

多留心、多观察搭伴老师或者其他在这方面有经验的老师他们是怎样交流的,他们使用的语言、语气是怎样的。

三、  环境材料设计

问题一:在提供材料或创设环境时比较盲目、照搬的多、无计划性。

有的老师看到别的班级或者别的幼儿园所制作的游戏材料或创设的环境很好、很实用,就把它照搬过来,具有拿来主义。

问题二:比较被动,缺乏主动性。

不会主动地与搭伴老师商量,需要创设一些什么主题环境、区域活动中需要增添一些什么材料。而是叫我作什么,我就做什么。

问题三:比较单一,缺乏多元性。

提供的材料只是满足于某一领域能力的提高,没有考虑到多种领域的整合。

对策一:环境创设要有目的性。

1)环境体现课程特色。

2)环境呈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

对策二:环境创设要有延续性。

其实活动室里布置的花茎并不是每个主题都要重新布置,有些东西可以延续使用的,我们还是应该保留它。以这棵树为例,它的用处可大了。这棵树的树冠是用布做的,既可以长期使用,又可以脏了以后清洗。树冠上钉了好多废旧的纽扣。在主题“秋天的水果”中,孩子们把一件件布制的水归扣在纽扣上,练习了小班幼儿的扣纽扣的能力,将学习与生活活动整合起来了。又比如:到了新年来临的时候,小朋友们把一件件小礼物挂上去;在主题“春天来了”中小朋友制作了柳条挂上去,还可以替换桃花、迎春花等。这棵树在每个主题中都能使用,充分发挥了它的使用价值。

我们再来看这列火车,它的价值也很大。我们以前会将幼儿的作品整洁地排列在活动室的一堵墙上,看上去非常呆板。现在我们设计了这么一列火车,让孩子们的作品展示在上面,而且寓意也非常深刻,在主题“严寒的冬天”里小朋友装扮的帽子、围巾、手套等装满了火车,他们说请火车把这些御寒物送到灾区小朋友的手中,让他们过一个暖和的冬天。

在每个主题中,小朋友都能将新的作品替换上去。

对策三:材料提供具有耐用性。

有的老师经常会抱怨自己辛辛劳苦做的材料,只一会儿功夫就被小朋友弄坏了,或者这个孩子操作后,别的孩子不能操作了,不能重复使用,然后老师再去预备下次活动的材料,这样化的功夫很多,浪费了时间、浪费了资源。

我们应该提供一些比较耐用的材料。比如这些材料,将它塑封起来,就可以反复使用。幼儿可以用笔在外面塑封纸上操作,游戏结束后,用湿布擦干净,下一次别的小朋友又能重复使用了。

对策四:材料提供具有多元性。

我们提供的材料不仅仅局限于提高幼儿某一方面的能力,而要充分考虑到其他各种能力的共同遗稿。比如:在表达表现区可以一共一些大小不一的小鱼外形的半成品,让幼儿给小鱼宝宝妆扮;然后剪下后塑封,放到探索区进行数的游戏(配对、排序、分合等)然后在生活区做喂小猫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又发展了情感、交往方面的能力。

对策五:材料提供具有层次性。

幼儿的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作为老师提供的材料也要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比如:数的游戏,有的孩子只会点数,而有的孩子他已经对数字理解了,那么同样一个一一对应配对的游戏,要设计有点数、有数字的材料。又比如:同样一个拼图游戏,可以作成四块的、或六块的或者更加难一点的九块的,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

四、班级日常琐事

问题一: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发放各类杂志、书刊、报纸、通知或者收发钱、物等是小事,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不够细致。

别看发放一些书刊、杂志等是小事,但是假如做得不够细致过两天就不知道这些剩下的没有发的杂志该发给谁,谁的通知还没拿到。

收取或发放钱,大多在幼儿来园或离园的时候,这时班级里其他幼儿也比较混乱,你既要顾及其他幼儿又要收取钱,假如不细心,很会出差错,或收少了、或给多了、或收了假币这些现象都会发生,所谓的忙中出错。因此,要求我们要细心。

问题二:缺乏种植经验,忽略自然角的维护。

对自然角中的植物想到了去浇点水,给各种小动物换水也很有讲究。

对策:勿以事小而不为;

小事情能积累好经验;

小细节中体现大聪明;

班级治理工作是一项细致而漫长的工作。让我们以“年轻聪明是优势,勤学多练是要害”作为前进的动力,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成功必然属于你、我!

+1

来源: 作者:王浩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