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春节长假带孩子回家 家长应怎样教育孩子

3-6岁教育

2015年02月05日

春节长假即将到来,父母怎样利用这段和孩子相处的宝贵时间,如何呵护孩子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春节成为家长们的热门话题。

现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从小娇生惯养,是每个家庭的掌上明珠,他们在家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成长的道路可谓一路“绿灯”,以至于对安乐和幸福都有些麻木了,父母们可以利用春节长假给孩子“补补课”,让孩子更加健康成长。

年味十足,孩子好传承

“妈妈,过年没有圣诞节好玩!过年实在没什么意思!”你相信这是才五六岁的小孩子的“肺腑之言”吗?年轻的妈妈们在网上互相一交流,都很诧异:想当年,我们小的时候哪个不是一进腊月就盼过年?送灶神、掸尘、逛花市、贴春联、蒸年糕、包饺子、逛庙会、打秋千、猜灯谜……每一样民俗活动和游戏,都让童心雀跃!直到今天,我们的邻国韩国,还保留着许多我们国家的年轻父母都忽视的民俗:初一早上换上全套的韩服去给长辈叩头拜年、看舞龙舞狮……难道从我们这里流传出去的民俗,我们的孩子倒是不知道,反而觉得灶王爷的魅力比不上圣诞老爷爷?

年过得好,不但让大人孩子都提精神,更能通过民俗的传承和发展,能非常形象地找到自己文化的“根”。“瞧,过年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狂欢节,国外的小朋友有圣诞帽,我们有虎头帽虎头鞋,外国有化妆游行,我们有高跷秧歌游行,舞龙舞狮……”这几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贴年画的人也越来越多,父母可以带孩子去网上搜寻制作精美的传统年画,而且年画可不止是“招财童子”那么简单。像“大禹治水”、“八仙过海”、“太公钓鱼”、“钟馗嫁妹”、等年画,几乎每一张都有一段经典的故事,就像百科全书一样,使孩子不费力就能受到历史典故、道德规范和社会风俗的熏陶。

只要父母是个有心人,能从琳琅满目的民俗活动中遴选出孩子喜闻乐见的,能开掘孩子的智商和灵气的项目,带着孩子一起玩,与孩子一同分享节日的吉祥寓意,向孩子传递长辈对“新年到,人增岁”的祝福,让孩子领会到身为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孩子的骄傲,那么,无论孩子将来走到地球的哪个角落,他都不会忘却,他来自中国,他的根在他的祖国。这难道不是最重要的情志教育吗?

走亲访友,与礼仪同行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互相串门、拜年、聚会,这是对孩子实施礼貌教育的好时机。教育专家介绍,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礼貌,既可以避免出现尴尬的局面,又有利于帮助孩子增加社会经验,锻炼社交能力。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应考虑孩子的性格特征、客观的条件和特殊的环境,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可以教孩子学习礼貌用语和餐桌礼仪,体验分享。专家特别提醒家长,在人多的地方,如果孩子表现出不礼貌的行为,要做聪明的家长,维护孩子的“面子”和尊严,不能当着众人的面大声地批评、呵斥。可以平静地带孩子到外面或洗手间,以悄悄话的形式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孩子有好的表现,也要及时、明确地表扬。

培养爱心,要做有心人

家长教育孩子要有爱心,自己首先要做好爱心榜样。比如家中有什么好吃的,父母能总是先想到老人,让老人先吃,经常给长辈倒茶、盛饭、夹菜、削水果等;常常给父母买些吃的用的东西、问寒问暖;还可以跟孩子一起商量送什么礼物给长辈,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长辈的关心和体贴。

如果孩子经常看到,父母是富有爱心、乐于助人的人,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尊敬长辈,也要成为像爸爸妈妈那样的人。爸爸妈妈每天的行为对于孩子的影响,要比语言重要得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要使孩子富有爱心,父母必须从自己做起,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从小事做起,言传身教。

要让孩子拥有爱心,家长除了渲染好家庭氛围外,还要给孩子多创设关爱他人的机会。比如邻居、老师、小朋友生病,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探望问候;在公共汽车上要让孩子给长辈让座;在楼梯口碰到邻居老奶奶买东西回来,让孩子帮助老奶奶把东西提上楼等等。

家长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带孩子到孤儿院,分送礼物或卡片给小朋友,并和大家一起游戏,一起分享。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把家中旧的图书、玩具、衣服捐给慈善机构或需要帮助的人,培养孩子的爱心。

报纸、电视新闻报道有人缺钱做手术,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去捐款,献上一份爱心。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发生严重灾情时,家长可利用这样的机会,引导孩子:“那里的小朋友没屋子住、没饭吃,没衣穿,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们可不可以去捐点钱或者衣服、食品呢?”

让孩子学会关怀他人,更重要的是落实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其实,举手之劳就可以帮助别人,大人别吝啬这样的机会,让孩子一起感受帮助他人所体验到的快乐。春节长假是个好机会,多和孩子沟通吧,给孩子“补补课”。

+1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