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孩子为什么喜欢我行我素

3-6岁教育

2011年04月26日

一次,我组织分组游戏,每组5人。大家必须在共同努力下才能完成一项“建筑”活动。大部分幼儿能互相协作,积极动脑,而有一组玩积木的孩子总是打打闹闹,你争我夺,结果什么也没完成。我让他们不要抢,但无济于事。于是,我改变方法,领他们去参观其他几组。他们看到美丽精巧的“楼亭”,呜呜长鸣的“火车”,雄壮威武的“舰队”以及同伴们愉快的神情,再看看他们洒了一桌子的积木,有点难为情了。回到座位上,他们团结协作,一起动手,很快就搭好了一座高大的“楼房”。

幼儿虽然喜欢合作游戏,但整个幼儿阶段,其活动的“独立性”还是比较明显的。也就是说,虽然幼儿喜欢合群,但他们并不懂得如何合群,即使合群也偏重于个人的需要。

一般来说,刚出生的孩子虽然对成人有一种天然的依赖性,但其个体活动主要是自我活动,通常1~2岁的孩子与成人在活动的问题上还是保持一定距离的,他们或者观察成人的动作,或者自己去探究世界,不喜欢他人的干扰,即使来了同伴也是各玩各的。独自玩耍或独立游戏是早期幼儿的共同特点。当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孩子的合作游戏需要逐步增强,但他们仍然会“以我为主”。主要表现在当其他的孩子的介入有助于自己的活动时,他会欢迎并合作;如果其他小朋友的介入不利于自己的活动,孩子则对其采取排斥的态度。

其次,幼儿期的孩子处于“自我中心”期,他们总会从自己的愿望出发,从自己的目标和行动计划出发来安排活动,不愿意他人来改变自己的活动目标,也以为别人都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如孩子想用积木搭一座大桥,不管他能否搭得起来,如果你要他改搭一座楼房,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果你帮助他搭另一座大桥,孩子也会推倒重来,他会说:“不是这样的!”虽然他仍以这种方法搭大桥。这说明孩子在整个活动中很看重自己行为的结果,当他在尝试自己的能力时,他的行为并不以他人意志为转移。

再次,幼儿对于合作还不甚明白。他们对个体的作用还在尝试之中,不知道合作的意义,更不知道什么是共同目标。所以,在活动中,孩子们往往不知道发挥群体的作用,更不知道启用集体的智慧,发挥集体的力量。

包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正是考虑了孩子们的这些心理特点,并根据孩子的好胜心理刺激孩子通过观察进行反思,体验到合作的作用和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老师教育孩子如何做,需要怎样合作,孩子们虽然听得进去,但做起来是不容易的。尤其是一些抽象的道理,不少孩子虽然全都记住了,但他们并不懂得真正的意思。说句实在话,幼儿期的孩子“理论”与“实践”还是脱节的。你问孩子这样做对不对孩子会说不对,但让孩子真正投入活动时,孩子仍“我行我素”,这说明孩子把道理与行为并没有统一起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让孩子在具体的活动中去体验,去理解。包老师在孩子们由于自己相互争夺,“一事无成”时,引导孩子去参观他人的“杰作”,正是考虑到了孩子们在幼儿期思维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幼儿通过具体形象观察来促使幼儿的反思。这既让幼儿从他人的“杰作”中体验到了合作的意义,也让孩子通过比较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励自己主动地去与他人合作,这不仅有利于孩子活动的成功,同时还能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

幼儿阶段,我们最需要做的不是让孩子背诵行为准则,而是要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多让孩子进行二些观察,尤其是对榜样的观察,对孩子加深对行为准则的理解大有好处。

+1

来源: 作者:hongya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