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教学游戏:培养孩子的求异思维

3-6岁教育

2011年04月19日

为了让孩子的大脑转起来,幼儿园的老师给孩子们找来了纸、木块、球、沙包、罐头盒、椅子、桌子、大石块等许多物品,有大有小,有轻有重。当东西放在孩子们面前后,老师就给孩子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怎样使面前的物体移动起来?“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开始摆弄起面前的东西。在玩中,他们发现推、拉、搬、拖、吹、踢、掷、用水冲……都可以使物体移动起来,每个孩子都想出了五种以上的方法。

这是一个典型的培养孩子的求异思维的教学游戏。

幼儿对物质功能及运用物体的方式的认识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使他们容易在认识了物体的某一种功能或特性之后,排除物体的其他功能。所以对幼儿求异思维的培养,就是要帮助孩子加深对物体功能的认识,不被物体的表面功能所“蒙骗”,从而拓展孩子对物体使用方法的认识,让孩子不仅掌握物体的主要功能,也掌握一些其他功能。

在培养幼儿求异思维的过程中,启发诱导孩子动手实践、独立思考,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幼儿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即使到五六岁,抽象思维也才刚刚萌芽。所以要启发幼儿的求异思维,必须在孩子的“实践活动”上多做文章。

过去我们在教学时,往往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例如,我们教孩子数的分解,总是先告诉孩子们一个数可以分成“几和几”,可以分成几组,然后才让幼儿去数珠子。在老师的讲解下,孩子们已经知道了结果,根本不需要动脑筋去探索。而现在,老师给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和相应的问题,非常有利于孩子们在活动中积极探索,从多角度去进行创造性思维。这种做法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孩子体验到了发现的快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主体总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客观现实的。”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另一个现象,即为什么有时候家长在边上苦口婆心地讲了半天,孩子却根本不予理会。因为想“灌输”给孩子知识,没有经过孩子自己的实践活动,很难成为孩子自己的知己。

那么我们成人是否就无需再讲什么了呢?不是的。以幼儿的实践活动为主,并不排斥老师或家长的指导作用。相反,老师或家长的指导,对于培养幼儿的求异思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老师或家长的指导,可以促进幼儿冲破“前活动范式”的影响。前活动范式是指孩子在以前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模式,这种规范或模式对孩子从事新活动有很大影响,在孩子开始新活动之前就暗暗伴随,影响着孩子对新活动的态度和活动方式的选择,使孩子在新活动中下意识地遵循某种规则,提示和启发孩子去尝试新的探索角度。

其次,老师或家长的指导,可以促进孩子开展创造性活动。这就需要老师或家长在情景的设置和问题的提出上多下功夫。一方面,孩子可以避免一些重复的活动,有更多的从新角度去探索世界的机会;另一方面,老师或家长“违背常理”的情景设置本身就有利于孩子们进行创造游戏。在上面的例子中,老师精心准备的物品和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了孩子有更多的发现,探索出更多不同的结果。

第三,当孩子在游戏中有所发现,向老师和家长“汇报”时,老师或家长的倾听和汇总,都是对孩子的鼓励;老师或家长机智的反问和根据孩子的结果的适当推论,更能够刺激孩子进一步发现新问题。

由此可见,在培养孩子求异思维的问题上,是要把孩子的实践活动和老师或家长的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指导”并不是我们常说的“帮助”。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减少对孩子思维上的“帮助”,少给孩子出主意,多让孩子独立探索,独立思考。

+1

来源: 作者:hongya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