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孩子撒谎多为逃避惩罚

3-6岁教育

2011年03月09日

在儿童早期,说谎最多的情况是为了逃避惩罚。当儿童承认了错误受到惩罚后,他很快就学会了说谎。例如,母亲在离开房间时,告诉2岁女儿不要吃饼干。但当母亲不在时,孩子还是吃了。母亲回来问孩子是否把饼干吃了,开始时孩子会承认是她吃的。母亲在此时的反应一般是:由于孩子没有遵守她的话而生气或不安,继而惩罚孩子。儿童并不笨,只要有一两次,她会发现如果她承认吃了饼干,她将被惩罚。这样,为了避免受罚,她就想到了找替罪羊:猫吃了。

在这个例子中,母亲实际上是告诉孩子:①说谎是不好的或坏的,如果发现她说谎,她将受到惩罚;②如果偷吃饼干,她也将被惩罚。由此一来,这个儿童便面临着两难境地:如果她告诉了母亲犯规的事实,她将被惩罚;如果她说谎,她也将被惩罚。但如果说谎,或许能够骗过母亲,逃避惩罚。儿童并不需要很长时间就能学会许多类似的犯规与说谎间的关系,于是他就形成了说谎可以避免惩罚的意识。

然而,大人最讨厌、最气愤的就是这种类型的说谎。许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为了避免惩罚而说谎是孩子很早期就学会了的技能,而且,在生命的前6年里不断地增加。智商高的儿童比智商低的儿童更有能力说谎。

尽管避免惩罚的说谎是一种自我保护,是孩子出于生存与适应的“自然行动”,但并不意味着从道德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行为。

于是我们开始研究说谎与教育方式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说谎行为与教育策略的严厉程度之间存在着关系。一般来说,惩罚得越严厉,孩子犯规时越可能说谎。在孩子因做了坏事而说谎时,大人往往会忽视行为本身,而对孩子说谎大加指责。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这样说:“但他对我说谎!”这是由于在我们头脑中有这样一个观点:处于重要关系中的人们(包括朋友、父母及孩子、丈夫及妻子等)不应该相互欺骗,因为说谎会损害这种关系的结构及相互信任。我们经常会因为某人的说慌而感到不安,主要原因是害怕失去信任,损害有关的人际关系。这样一来,父母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孩子说谎上,他们可能认为孩子说谎反映了父母与孩子个人关系的中断。父母总是觉得“他不应该对我说谎。如果他说谎,就不可能与我有好的关系”。事实上,孩子说谎是一种避免惩罚的自然需要。这种自我保护的行为并不反映他与父母之间关系的成败。但父母却把注意力集中在说谎行为上,而不是不良行为的本身。

亲贝网(http://www.qinbei.com/)专家提醒,作为父母及教育者需要去做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儿童违规的本身,而不是说谎行为。例如,孩子从别人那里拿了东西(或者说偷),我们应该教的是不能随便拿人家的东西,把注意中心集中在“偷”上。如果让孩子学会不偷,那么他也不需要说谎了。

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承认说谎是正确的,重要的是要在说谎与导致说谎的不良行为之间作出区别。因为说谎只是某种“失败”行为的自然结果(“失败”导致说谎)。我们要惩罚与避免的是不良行为本身而不是说谎,如果没有不良行为的产生,怎么还可能出现说谎呢?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因此,说谎并不比不良行为更坏。在教育时,应该避免的是不要让孩子有做坏事的机会,说谎不好,不良行为本身更不好。

+1

来源: 作者:fangyua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