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从孩子的角度解析破坏性行为

1-3岁教育

2011年01月24日

对于孩子的破坏性行为,很多家长都无奈了,“不管怎么打怎么骂,还是又拆又扔的,我就不明白他这么破坏为什么!”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因为您不明白,孩子想的、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孩子才会有了这所谓的破坏行为。那么,我们就去看看孩子想的究竟是什么吧。

1新学的本领--扔东西

最近,我又学会了一项本领――扔东西。我发现我的手可以把东西扔的好远好远,这个发现让我可兴奋了,一个上午都非常高兴地在家里扔玩具玩。在扔东西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同的玩具坠落的路线、方式都不一样,不同玩具落地时的声音也不一样。比如,扔毛球的声音很轻很轻,扔硬硬的玩具发出的声音却很大。刚才,我扔出去的皮球落在桌子上,把爸爸最喜欢的瓷器打碎了,哗啦啦一声响,我从来没听到过这种声音,就高兴地叫起来。可是妈妈跑过来,对着我大吼大叫。这算是吸引妈妈注意的一种方法吗?

爱心提醒:不要对孩子破坏性行为过度关注

妈妈不要对宝宝扔东西抱有过于关注的态度,也不要斥责孩子。孩子刚开始扔东西的时候是一种无意识行为,如果你再三强调或者斥责孩子的话,会使这件事情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可能会觉得可以用扔东西的方式引起妈妈的关注。但可以告诉孩子你不喜欢他这样到处扔东西。

提示:扔东西是在锻炼手眼协调的能力

宝宝摔东西、扔东西,不是因为孩子们脾气暴躁,这只是他们在锻炼手眼的协调能力,也是他们通过破坏,了解事物内部结构,增加感性认识的一个阶段,家长们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也不会对他们的暴力活动大惊小怪了。

2、对世界我有太多好奇

在我1岁多的时候。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趁妈妈不在把她柜子里的东西翻出来,摆放一地,然后逐个研究”――就是拆开,哈哈。妈妈的成了我的画笔,为此我没少挨训。现在我已经是个大孩子了,妈妈的柜子已经不能再吸引我了,我对家里大大小小的孔孔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插座上有孔孔、爸爸的电脑上也有孔孔。真奇怪,这都是做什么用的呢?是电器用来吃东西的吗?趁着爸爸妈妈不注意,我赶紧来试试。我把妈妈常让我喝的牛奶倒进了插座的孔孔还有爸爸电脑的孔孔里,让它们也增加营养,呵呵。结果妈妈下班回来,发现我做的好事,立刻就发火了。她冲我大喊大叫,吓死我了,妈妈还说我要是再这么调皮,就不要我了,呜呜,我只不过是想喂他们吃东西。

爱心提醒:好奇心让孩子产生破坏性行为

孩子破坏的背后很可能藏着一颗渴望探索的心。日本教育家井深大先生说:所谓教育,并不仅仅指读书、认知,而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激发多样的兴趣,使孩子将来有可能更充分地实现自我。所以,面对孩子的“破坏”,妈妈们该做的是激发他们的探索欲,而不是责骂。

提示:孩子意识不到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必然联系

其实孩子损坏每一样东西都并非蓄意破坏,而是他意识不到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必然联系。我们常常以成人的行为规律和自律性来束缚住孩子的手脚,不假思索地对孩子加以责难,而不自觉地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扼杀在最初萌芽的时刻。

3、我想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姑姑送了一只大兔子,白白的特别好看。白天陪我一起玩, 晚上陪我一起睡。可是兔子是不是也应该像我一样,晚上睡觉要脱得光光的呢?既然兔兔自己不会脱衣服,就让我来帮忙吧!用剪刀把上衣先脱下来,再把裤子脱下 来,怎么里面是软绵绵的白色的东西啊?妈妈看见了,狠狠的批评了我,说以后再也不让姑姑给我买玩具了。

爱心提醒:破坏行为是孩子学习探索的一种表现

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拆开,是孩子学习探索的一种表现,宝宝不是故意去破坏一个东西,而是因为他对这个东西感兴趣,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对于孩子这样的破坏,家长首先要对孩子有宽容的心态,因为破坏的过程就是个学习的过程。不要严厉地批评孩子,因为家长的批评和威胁很可能会扼杀孩子可贵的探索精神。

提示:孩子能在破坏、探究、重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孩子有些破坏行为,其实是值得鼓励的。因为孩子破坏的过程,是一个手、眼都在活动的过程,能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父母如果能引导、帮助他们一起寻找结果,然后再跟孩子一起把拆开的玩具恢复原样。这样才能让孩子在破坏、探究、重建的过程中获得心理的满足。

 

4、大人们做的我也想做

妈 妈每天都会喷一点香水再去上班,我问妈妈为什么,妈妈说这样她会心情好。哦,原来香水能让人心情好呀。那我也来试试吧。我偷偷拿了妈妈桌子上的一瓶香水, 躲进卫生间。之后我就学妈妈的样子往身上喷了一点,嗯,香香的,好好闻的味道啊,但是我并没有觉得心情变好了呀。一定是量不够多。我再喷,还是没啥效果, 我干脆拧开了盖子,把香水倒在我的衣服上。哇,凉凉的,好舒服呀。哈哈。可是妈妈进来了,看到我用光了她的宝贝香水,她大声地说我是个败家孩子,败家是什么,我有点不太明白?妈妈生气的样子让我很害怕。

爱心提醒:爱模仿的天性让孩子产生破坏行为

爱模仿是幼儿典型的心理特征。孩子把大人当作行动的榜样,大人怎样做,他也机械地跟着学,由此产生不良后果。例如见父亲刮胡子,便将小猫胡子剪了;看见妈妈化妆,趁大人不在时,也将自己化成个大花脸……对于盲目模仿的孩子,爸妈在事后要给孩子补充有关知识,使他们明白为何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破坏。平时要告诉孩子哪些事可以学成人的样子做(如刷牙、洗脸、摆碗筷、洗手帕等),哪些不能。

提示:模仿会影响孩子心理的成长

模仿有好也有坏,当孩子接触到健康积极的信息时,他的模仿是积极向上的;而一旦他接受的是阴暗负面的信息,那么模仿就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所以,父母对孩子好的模仿行为应当支持,并给予表扬和奖励,使之强化;对于孩子的不良模仿行为,父母应当制止。

5、妈妈,我只要你陪一会

妈妈是个大忙人,她好像总是在加班。今天我问妈妈:妈妈你带我去游乐园玩一会儿,好吗?妈妈说:宝贝,妈妈很忙,你跟奶奶到楼下玩一会儿。我和奶奶从外面回来,我又问妈妈:妈妈你能给我讲个故事吗?妈妈说:宝贝乖,自己看会儿动画片,妈妈还有事在忙。我在妈妈旁边转悠了好久,可是妈妈还是在写写画画,好像根本没有时间理会我。我觉得妈妈好像不爱我了。这可不行,我爬到椅子上,抓过妈妈面前的纸,使劲撕起来。妈妈生气极了,她说我的脾气太坏,是个坏孩子。呜呜,妈妈只要你陪我玩一小会儿,我就满足了。

爱心提醒:孩子用破坏抗议

对于幼儿来说,对他的关注非常重要。如果他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就会采取反抗措施。这时候,孩子哪怕承受责骂,也要引起父母的注意。当妈妈看到孩子无缘无故地出现破坏性行为,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了他足够的关注。

提示:外在的破坏行为也是他内心困扰的表现

如果您发现孩子有破坏性行为,就应该多留心他最近的动向。说不定他的破坏情绪的起因是您对他过于严厉和冷漠。有时候,孩子外在的破坏行为也是他内心困扰的表现。也许孩子只是觉得孤单,也许他只想引起妈妈的注意。

6、我真的是想帮您

妈妈太辛苦了,今天我主动要求做妈妈的小帮手。跟妈妈一起进行大扫除。妈妈说我还小,看着妈妈收拾就可以了,我拼命向妈妈保证我能行,缠了妈妈好久。最后妈妈终于同意让我帮忙了,还夸我是乖宝宝呢,呵呵。可是擦桌子的时候,我把妈妈的那些每天用的瓶瓶罐罐都碰到了地上;妈妈让我帮忙把折好的衣服放到衣柜里,却被我不小心弄散了,又得重叠一遍。妈妈一直说我:你看你,让你不要做的吧,你不听话。妈妈还要收拾你的烂摊子。还说我越帮越忙。”“怎么这么笨。哼,我以后再也不帮忙了。

爱心提醒:孩子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而造成破坏

这样的意外事故经常在幼儿身上发生,因为他们非常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父母对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对此有帮助:我的孩子究竟已经会做什么?还不能做什么?而在失误发生以后,重要的是千万不要打击小家伙,我们不要说看,你又把事情弄砸了或者哎呀,你根本做不了这个,这种话会让孩子感到沮丧。

提示:妈妈要做出合理判断,可避免破坏的发生

孩子要求独立做某件事时,妈妈可以首先判断一下他能在多大程度上完成这件事,他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然后,在没有危险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同时做好各种准备,避免问题的出现或及时给予提醒、示范。

知道孩子想什么、想要什么,孩子的破坏性行为也会相应的减少很多。孩子的思维其实不能理解,重要的是,您的用心去体会。

+1

来源: 作者:admi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