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你会和孩子说话吗?

艺术培养

2010年12月01日

语言是进行交流的载体,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如果没有语言,孩子如何和外界进行交流?父母又如何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又如何表达愿望呢?孩子似乎听不懂父母的话,这是怎么回事?父母和孩子说话的方式正确吗?

Q问:你会和孩子说话吗?有人马上就会说,“说话谁不会啊!跟孩子说话很简单。”但是,跟孩子说话真的就那么简单吗?

真道理:

你到底会不会和孩子说话呢?我们来测试下就知道了。2岁左右的孩子,他能说很多话了,即使他不能很好地用句子来表达,但他基本是能解你的意思了。可有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似乎“听不懂你的话”,这是怎么回事呢?

测试题——“拿拖鞋”

首先,请你把鞋架上的鞋、卫生间里穿的鞋、卧室里穿的鞋收整齐放在它们原来的位置上。你下班了,觉得很累,坐在客厅沙发上休息、看电视或吃水果。接下来,你想去洗澡,想让孩子帮你去卫生间里拿你洗澡时穿的拖鞋,你会怎么对孩子说呢?

A。宝贝,拖鞋(手指示强调),帮妈妈拿双拖鞋!

B。宝贝,妈妈想去洗澡,帮妈妈拿双拖鞋,好吗?

C。宝贝,去那儿(手指卫生间方向),帮妈妈拿双拖鞋,好吗?

D。乖宝贝,你能帮妈妈一个忙吗?(得到答复后再继续)妈妈想去洗澡,你帮妈妈去卫生间里拿那双小狗的塑料拖鞋,好吗?

1.如果你经常用A模式和孩子说话:你可能会发现,孩子有的时候会不理您,对于您下的命令全当“耳旁风”。

2.如果你经常用B模式和孩子说话:你可能会发现,孩子有时会出现执行的错误,他可能会给您拿来一双其他的鞋,或是拿了卧室里的软拖鞋。然后你可能才会反复强调“妈妈要洗澡,你想想,应该去卫生间里拿洗澡穿的拖鞋啊!”

3.如果你经常使用C模式和孩子说话:虽然孩子能很好地完成你的任务,但你可能会发现,孩子平时和你说话的时候,也喜欢用大量的肢体动作来表达他的意思,而不是用语言来表达他的意思。有的时候表达不能完整,或是大人不太理解他的意思,他就会非常着急,甚至语言结巴。

4.如果你经常使用D模式和孩子说话:你的孩子不但很乐意接受你的任务,还会完成得比较好。因为在你的命令中,你不但首先尊重了孩子的意愿,然后用孩子容易感兴趣的话题(小狗),激发了孩子参与的兴趣。

Q问:和孩子说话还真是不容易,这样的话不能说,那样的话也不能说,到底要怎样和孩子说话呢?

真道理:

用适合的方式和孩子对话,孩子会更理解你的意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和孩子说话的原则和相关的案例。

1.关心话语:简练说

场景与假设:你送孩子去上学,出门前,边给他整理衣服边叮嘱他:“乐乐,路上要小心,过马路时要等绿灯,遇到生人别随便搭腔,遇到什么困难,记得找警察……”可你的孩子却头也不抬:“妈妈,你真烦人,每天都讲这一套!”

事实与结果:在这样的交流与沟通中,你越来越无法理解孩子:这孩子怎么越来越讨厌我?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家长的关心和爱抚,但“小大人”意识又使他常表现出不愿接受的样子,尤其不喜欢家长“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和喋喋不休的说教。

应该这样做:有位聪明的妈妈曾在儿子上学前故意问:“路上应该注意什么?”儿子快乐而骄傲地回答:“注意安全!”由此可见,对于关心的话,家长干脆、简练的嘱咐会更加有效。

2.开心话语:带理说

场景与假设:你今天升职了,心情愉快,想把这份快乐让4岁的女儿一起分享:“然然,爸爸厉害吧,如果你以后也像爸爸这么厉害,我和妈妈就满意了!”没想到,小家伙不以为然:“我以后肯定比你厉害。”你笑到一半,却发现女儿的嘴巴噘得高高的,很不开心。

应该这样做:有位父亲看书时太困,睡着了,连眼镜都没来得及摘。醒来后,女儿问他,为什么睡觉时还戴眼镜,这位父亲灵机一动,诙谐地说:“爸爸做梦也在看书,不戴眼镜看不清字呀!”而有位妈妈在儿子考试考砸后,一边讲笑话开导他,一边告诉他“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寓理于趣的回答,使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有益的教育。

3.忧心话语:变通说

场景与假设:孩子的成绩直线下滑,老师已经找你谈过很多次话了,作为孩子的母亲,你感到特别忧心,于是你对孩子说:“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的脸都让你给丢尽了。”可儿子的成绩却下滑得更厉害了。

3岁的儿子变成了“小霸王”,不让任何人动他的玩具、零食、动画书,你知道这样不好,可是孩子这么小,说大道理他不懂,于是只好吓唬他:“孩子,将你的东西分一点给大家吧,否则妈妈就不高兴了!”小家伙才不管您高兴不高兴,依然“霸道”。

事实与结果:孩子让家长忧心、烦心的事情不少,如何将忧心话语变通说可是一门学问。因为,说得好能使孩子改变坏习惯,得到好心境;说得不好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变成孩子的“心病”。

应该这样做:如果孩子成绩下滑了,你应该先分析一下原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和孩子交谈,让他明白你的忧心与关心,而不是责骂和训斥。

和孩子说话要注意的问题:

在孩子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产生。2 岁左右的孩子进入口头语言发展的敏感期,语言理解能力也发展到了长句理解阶段。这个阶段,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使用适合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促进孩子各方面语言能力的发展。和孩子说话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A. 禁止用娃娃语,比如吃饭饭、喝水水等。

B. 不能把完整语句拆散成词汇方式来表达,比如“香蕉,苹果,孩子,吃这个,那个?”应直接使用规范的、完整的语句,比如“孩子想吃香蕉还是苹果?”如果你考虑到孩子太小可能听不懂长句才这样做,那你可以多重复几遍,或使用的句式长度或难度略高于孩子的理解能力,但不要拆句子。

C. 规范语言,不要模仿孩子说话。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限的,比如他表达开灯的时候,可能会说“亮亮灯灯”,打电话会说成“叮叮话话”。这些不规范的语言形式是孩子语言能力尚未成熟造成的。如果你在表达这些意思的时候也采用同样的方式,就会起到不良的影响,让孩子以为他的表达是正确的。

D. 减少肢体言语表达形式,尽量使用口头言语来表达。在孩子难以理解的时候再适当地配以肢体动作。

E. 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语句要清晰、连贯、易懂,不要使用复杂的词汇。

Q问:有时,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会因自己情绪的不同而变化,心情好时温和地与孩子讲话;情绪差时会因一些小事责备、训斥孩子。哪些话会永远留在孩子的大脑里呢?

真道理:

伴随孩子的成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谈话内容及交流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从中也可以看出家长的心理变化。孩子在襁褓之中,家长不时动情地“自说自话”,心中充满无限怜爱。此时,家长的心态是对孩子无条件地接纳。到了孩子已能满处乱跑时,大多数家长又要重新回到自己的职场,由于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家长便期望孩子能少给自己添些麻烦。

在这一阶段,有些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的态度、语气,会因自己情绪的不同而变化:心情好时与孩子讲话温和;情绪差时,会因一些小事责备、训斥孩子。最好的父母之言和最坏的父母之言都会深深地刻在孩子的心里,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那么最好的和最坏的父母之言有哪些呢?

最好的5句话:

1.“你自己来做决定吧。”

2.“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

3.“你其实是想说什么?”

4.“你来试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最坏的5句话:

1.“你怎么越大越……”

2.“又跑,摔跤怎么办。”

3.“我只是逗你玩儿。”

4“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丽丽那样呢?”

5“我刚才是怎么跟你说的?”

* 小 结 *

父母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会对孩子小小的心灵产生重大的影响。就算是要表达同样的意思,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和什么样的词语都将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即便父母认为他们有时候根本没有听到自己的话。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父母无论是提出要求,给出答案,或者与他谈条件,达成妥协,父母所使用的语句可能让孩子更加乐于合作,更加自信,也可能令他们感到挫败和失去信心。最好的5句父母之言和最坏的5句父母之言便是那些话,只是最好的5句话会让孩子变得更自信和乐观,但是最坏的5句话却会让孩子变得胆小和脆弱。

+1

来源: 作者:admi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