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用音乐养育好孩子

3-6岁教育

2010年11月22日

用音乐养育好孩子

音乐,是美丽人生的关键词

无论你需要安宁还是纵情

音乐都是你最好的伙伴

音乐,也是成功人生的关键词

爱因斯坦认为

“如果没有早期的音乐教育

干什么我都会一事无成。”

对比尔克林顿而言

“音乐停止的那一刻

将是一天中最难熬的时刻。”

因此,音乐成为教育关键词

没有一位父母会让孩子与音乐绝缘。

那么,我们该给孩子什么样的音乐

该如何开启孩子的音乐生活

Parents与你安心聆听--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小欧

你的音乐养育专家

曾宪芬(儿童音乐教育专家)

孩子在音乐课中学到的所有东西都是他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学的东西,是作为一个健康、快乐、合格的人,需要具备的东西。

小巫(家庭教育专家)

所谓“音乐教育”,不属于贯穿脑部的“智性”教育。它直接触及我们的灵魂深处,给我们的心灵输送养分,通过塑造我们的情感来促进我们的智力。

桑海波(音乐教育专家)

音乐教育不仅需要艺术也需要科学。音乐从一种物理量的角度来讲,只有与孩子的生理、机理的物理量达到协调统一,才能起到最佳效果。

林菁菁(儿童艺术教育专家)

在美术学习中,我们强调不要限制孩子,但这并不是说可以乱来。同样,音乐学习中过于强调技法不对,但因此而放弃技法便走入另外一个误区。

兰海(儿童心理、教育专家)

找一个乐器老师容易,找一个艺术老师难。我的做法是,让我们自己也开始学习感受音乐

刘晓岩(儿童音乐教育专家)

扒拉扒拉扒拉扒拉扒拉扒拉扒拉扒拉扒拉扒拉扒拉扒拉

Ken Guilmartin(儿童音乐教育专家)

音乐可以在认知、社会关系、情感发展方面给孩子提供极大的帮助,使他可以在自己追求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Susie Tallman(儿童音乐教育专家)

演唱的歌声比说话的声音更有力量,更有镇静效果,尤其是那些宝宝以前没有听过的歌曲。

Pinklilia(音乐教育发烧友妈妈)

来自全世界的美好音乐在我家上空萦绕了几年,不仅儿子爱听,作为妈妈的我也爱听,心情不好或疲倦劳累时戴上耳机,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那天真无瑕的童年。

刘骏(儿童英语教育专家)

正因为有了音乐,语言学习中的重复成了有趣味、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枯燥的。

 

小巫: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一起享受音乐的快乐

让我来写孩子的音乐教育,不免有些气短心虚,因为常听读者朋友们说,你们家条件多好啊,祖孙四代都弹钢琴,音乐教育信手拈来……呵呵,其实,所谓的“音乐教育”,远非弹奏乐器、培养兴趣这么简单而狭窄。音乐对我们一生的影响非同小可。

Parents摘抄本

l 我们听到的任何声音,在孩子那里都被放大两倍,所以高调门的噪音会让孩子烦躁不安,甚至尖叫、大哭。或者干脆封闭自己,昏昏欲睡。

l 要给孩子听天然材质制成的乐器,比如木头、石头和某些金属做的乐器,不要用人工合成品比如塑料制作的乐器。

l 选择音乐方面的原则是--轻柔的、舒缓的、动听的乐曲,音高可以高一些,因为低音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害怕

l 不要给孩子听电子产品播放的音乐,或者电子乐器弹奏的音乐,而是给他们听实物乐器发出来的真实的声音。

听什么声音?

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鲁道夫·史坦纳说,声音与颜色是通向世界的两扇窗户。

昨天在从《父母世界》办公室回家的路上,地铁里,突然听到一片喧哗声,原来是一个一岁多点的小宝宝,被几个大人围着并被大声要求“叫奶奶!叫奶奶!”孩子看上去受不了这样的围攻,先是拼命挣脱,继而放声大哭。成年人们悻悻然地说,这孩子,真没办法。

相信我们大家对这个场景并不陌生。成年人似乎很无辜,孩子则很可怜。我们有可能不知,一个小宝宝的听力是异常敏锐而又非常稚嫩而脆弱的。我们听到的任何声音,在孩子那里都被放大两倍,所以高调门的噪音会让孩子烦躁不安,甚至尖叫、大哭,或者干脆封闭自己,昏昏欲睡。所以,小宝宝降生时,已经具备了灵敏的感觉器官,用来认识母亲、认识世界、感知自我。我们成年人并不需要刻意地去“教”、去“引导”、去“开发”。事实上,我们的任务是保护、发展和丰富孩子的天赋,而不是用我们的噪音去刺激和破坏它们。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听什么声音是非常重要的。从宝宝降生开始,我们需要轻柔地对他说话、哼唱柔美的小曲、讲温馨的小故事、弹奏适宜的乐器,需要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听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这些美好的声音帮助孩子健康的发展,尤其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智力。相反,当刺激过于强烈时,感官会变得迟钝。德国的儿童教育专家通过研究和观察发现,有些孩子在学龄期遭遇学习障碍,不能集中精力,是因为幼年时妈妈曾经对他大发雷霆,或者平常说话声音过高,导致他们“关闭”了自己的听力。

 

听什么音乐

音乐引起的反响是全身性的,而不仅仅止于听觉器官。

这年头,胎教可流行了,其中之一就是给胎儿听音乐,意图从娘胎中就培养出音乐大师来。胎儿听音乐的确不失为一件好事,出生后的宝宝们听音乐也是一件好事,关键在于:听什么音乐?

我们都见识过,给腹中的胎儿或出生后的宝宝听音乐,他们会手舞足蹈,有时看上去像是在指挥。这是因为外界的声音被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到大脑内部的听觉中枢,进而刺激全身的肌肉发生反射。这就是为什么突如其来的巨大声响会令我们“吓一大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谨慎地选择给宝宝们听什么样的乐器发出来的多大音高的声音。因为音乐引起的反响是全身性的,而不仅仅止于听觉器官。

选择乐器方面的原则是--要给孩子听天然材质制成的乐器,比如木头、石头和某些金属做的乐器,不要用人工合成品比如塑料制作的乐器。

选择音乐方面的原则是--轻柔的、舒缓的、动听的乐曲,音高可以高一些,因为低音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害怕(女性的声音一般都比较高)。不要给低龄孩子听打击乐强烈的乐曲,比如摇滚和重金属。

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是--不要给孩子听电子产品播放的音乐,或者电子乐器弹奏的音乐,而是给他们听实物乐器发出来的真实的声音。因为我们的听力是百万年前造物主赋予我们的,宝宝听到的仅仅是母亲的心跳声、人们说话唱歌的声音以及大自然的声音。近代各种电器则给我们的听力造成极大的污染。也许对很多成年人来说这无关紧要,但对孩子的内心来说,实物发出的声音和机器(扬声器)传出的声音有天壤之别,这些声音直接作用于他的听觉敏锐度和感情发展,甚至影响他的一生。

怎么学乐器

我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需要多少钢琴大师。我倒是知道这个世界永远需要更多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

我敢说中国是地球上琴童人数最多的国家,而这些琴童中,真正适合学琴的仅在少数。大部分孩子都被迫学琴,大部分父母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要让孩子学琴。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开发孩子兴趣,培养音乐素质,私下的理由恐怕还是跟虚荣心和考级证书有关。

我自己的两个孩子都在学钢琴,儿子是6岁半开始,女儿是7岁半开始,都是在他们自己的强烈要求之下开始课程的,但我这个懒妈管理疏松,导致孩子们学琴一点儿也不勤奋,平均每天练琴时间不到半小时,也从来没有参加过比赛、表演,更没考过证书。所有的老师,包括孩子的奶奶(资深专家级别的钢琴师),一致同意他们具有罕见的天赋,但是我们却没有进一步的“培养”。因为天赋只是成才的因素之一,而孩子们对钢琴的迷恋远未达到废寝忘食埋头苦练的地步,所以我常对朋友笑说,我们家是拿天才当庸才养着呢!

至于我的孩子学琴,我还真说不出有什么目标来。我只知道他们热爱音乐,享受弹琴,对音乐有着独到的鉴赏能力和超凡脱俗的品味。我儿子有他自己喜爱的音乐人和乐队,说起他们来如数家珍,这里既有我和他爹也喜欢的,也有他自己单门喜欢的。我们家里(车里)总是响彻各种音乐,播放的,弹奏的,大家一起哼唱的。我本来对音乐一窍不通,却也有自己喜爱的音乐人,可喜的是孩子也跟着一起喜欢。当然,我受他们的影响更大,他们带我认识了更多的音乐人和曲目。

音乐具备很多魔力,其中之一就是能够凝聚人心。和孩子一起拥有共同的喜好,其乐融融;音乐令人感情丰富,充满爱意,这大概是我们家“音乐教育”最核心的部分吧。

 

画一画,舞一舞

当孩子不断地通过绘画、舞蹈、音乐来了解同一件事物时,音乐的意象便会在头脑中诞生。

比如,我们给孩子看一组蒲公英发芽、开花、飞舞、凋谢的图片。然后邀请孩子用小手和画笔,直接体验一下小小的花苞、挺立的花茎、四散的花种。与此同时,再给孩子配合上一组与蒲公英生长周期相应的音乐--花苞绽放的声音,种子在空中飞的声音,花儿盛开和凋谢的声音……于是,孩子们从看,到听,到想象,完成音乐教育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进而,我们带领孩子,跟着音乐表达的意象去舞动,让自己小小的身体变成一个蒲公英,从含苞待放,到肆意生长,到随风起舞,再到轻轻飘落……这便是一番自然的舞蹈,是孩子从具象到抽象,再到意象化的自然演进。我们教孩子音乐,不就是让孩子知道音乐里面的意象吗?

唱一唱,编一编

当孩子对音乐有了基本的理解后,鼓励他自己去哼唱和编写自己的曲调,这种创造带来的快感,是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

美国商业管理课程最初都希望学生是学会计、学机械、学数学的,他们觉得这样的孩子数字感觉更好。但是大概五六年前,那些有名的管理学院开始有意寻找念艺术专业的孩子。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是跟在人家后面获得成功的,它们必须寻求突破和创新。而学艺术出身的孩子已经把创造当成了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能够在一个领域有创造,不可能在其他地方就没有创造的欲望。所以,今天的音乐教育需要鼓励和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这会使他永远充满一种探索和尝试的欲望,并受益终生。

 

音乐养育热点问题,有问必答

Q:每周一两节的音乐课程,能够给孩子足够的音乐营养吗?

曾:每周上几节音乐课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生活里有没有音乐。如果你再给孩子换尿布的时候有音乐,烧饭的时候有音乐,摆碗筷的时候有音乐,开车的时候有音乐……这些生活因素会使孩子对音乐有特别的感觉,他把这样的感觉带到课室里去,再把上课的体验带回到生活中去,你的收获就远远不止几节音乐课。

Q:我的音乐水平有限,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

曾:父母无论音乐条件好不好,只要是愿意开口的、愿意动的,愿意打节奏的,愿意带孩子跳舞的……他们的孩子对音乐的反应、对上课的反应都会更好,甚至人际关系更好,对别的学科会更喜欢学习。这些跟父母的音乐水平无关,而跟他如何与孩子互动有关。

Q:我本身五音不全,会不会影响孩子学习音乐?

曾:父母五音不全没有关系,孩子不是跟着父母学音准的,而是跟着老师、CD学音准。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学习的是模仿能力和沟通能力。就像那些父母讲方言的孩子,往往一张嘴是标准的京片子,那是因为孩子的普通话是跟老师学的,跟电视学的,但是,他在家里可以模仿你的口吻、用你的语言跟你沟通,这才是最重要的。

Q:古典音乐是最好的音乐吗?

曾:孩子应该听到不同背景、不同形式的音乐。如果你只让孩子听莫扎特,孩子很可怜啊。就好像你的孩子爱吃汉堡而你只给他吃汉堡,那么这个孩子一定是营养不良。孩子需要的是多样化的东西,只有在越小的时候接受的东西越多,她最后接纳的东西就越多。

Q:为什么我总是不爱听那些儿童歌曲呢?

曾:有些妈妈不爱听孩子的音乐,因为孩子的音乐常常是MIDI做出来的,这对孩子很错误的方式,因为MIDI是没有声波的--为什么乐器能产生共鸣,因为它们有震动的频率,而MIDI这样没有震动的音乐是死的,是听不出来特质的。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父母世界》2010年11月刊。

 

曾宪芬: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都可以融到音乐教育里面。

音乐是感官的东西,需要通过唱的、听的、动的、敲得、跑的、飞的这些方式来帮助孩子感觉音乐的概念,而反过来,这些音乐概念的传达,能够帮助孩子进一步发展各项身体、社会和心理能力,完成更好的成长。音乐教育与生长发育息息相关。

Parents摘抄本

l 创造是一个习惯,是一个生活方式,孩子在一个地方有创造,不可能在其他地方就没有创造的欲望。

l 父母无论音乐条件好不好,只要是愿意开口的、愿意动的,愿意打节奏的,愿意带孩子跳舞的……这样的孩子对音乐的反应以及对上课的反应都会更好。

l 每周上几节音乐课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生活里有没有音乐。

l 如果你只给孩子听莫扎特,就像你只给孩子吃汉堡一样,也会造成营养不良。

孩子在六七岁之前参加音乐课程,不是在学技巧,而是在学怎样做一个人。我们是在通过音乐来培养他的大小肌肉发育、感官统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情绪控制能力……音乐完全是种手段,来帮助孩子发展这些能力。因为在音乐课里,他虽然在学习音乐概念,同时更在学习如何与人互动,如何学习一件新本领,如何在动的同时保持安静……也就是说,孩子所有在音乐课中学的东西,都是他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学的东西,只是这种学习有一个外在的形式,叫做音乐。

看一看、摸一摸

学音乐就需要孩子去摸、去看,甚至放到嘴巴里尝一尝,所有的音乐概念全都在体验中得到。

好的音乐教育,简单的解释方式为:PLAY TO LEARN. LEARN TO PALY.孩子要在做的同时学习音乐概念,通过概念的理解更好地去做。比如,如何让孩子学到音乐中的轻与重、急与缓呢。就是成年人示范给他,由他来模仿。我轻轻地敲,他也轻轻地敲,我快快地敲,他也快快地敲。这样,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找到了感觉。接下来,你可以给他感觉强烈的东西,再给他相对应的没有什么感觉的东西,让他自己去听、去模仿、去体验,他就能知道差别。就好像我给孩子前面摆很多玩具,他只有一个个去玩,才能知道每一个到底是什么,而自己喜欢的是什么。

听一听、说一说

当孩子的听说能力到达一定程度后,故事便成为非常好的方式,帮助孩子体会音乐中的情感。

故事跟音乐什么关系?故事里有非常音乐化的阴阳顿挫。故事里有与音乐互溶互通的表情、感情和人际关系。故事里有情节就像音乐中的旋律、歌词一样需要孩子的听力和记忆力,同时又是锻炼孩子听力和记忆里的最好方式。所以,音乐教育中的故事,不是孩子被动地听,而且邀请孩子跟着想象去做动作,跟着情节、情绪、情感去表演。这种想象、感受和理解,迟早会被孩子传达到音乐的表现上。故事是一种词汇,音乐同样是一种词汇。孩子听到的词汇越丰富,表情越丰富,表达力越丰富,他能够表达的内容也就越丰富。

+1

来源: 作者:admi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