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3-6岁教育

2010年10月20日

闵乐夫简介:家庭教育专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北京家庭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青春期教育专家,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重点课题“跟踪指导家庭教育实验研究”总课题副组长。曾被邀请到各地授课500余场,听众10万余人次。主要著作有:《中学生心理咨询》《中小学各科教学中的德育》《青春期教育家长必读》《小学生学习指导》等。

闵乐夫如是说

很多时候,孩子的体验过程比孩子的体验结果更重要。家长随时随地都应在心中持这样的价值观:“在黑暗中的摸索比等待火炬引路更重要。”“亲身体验比道听途说更可贵,锐意开拓比坐享其成更可贵,说自己亲眼所见比鹦鹉学舌更可贵,打破沙锅问到底比浅尝辄止更可贵。”孩子的童年、少年时代只有一次,得给其体验的机会,给机会就是给其成长的养分。

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体验教育?

是否所有的体验都是好的、值得提倡的?

哪些体验对孩子是必须禁止的?

哪些体验是需要引导、帮助和限制的?

如何理解孩子的体验的层次性、差异性?

……

闵乐夫老师是研究型、传播型的教育专家,对孩子的体验教育做过长期深入的研究,请看他是怎么解答有关体验的系列问题的——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

记 者:我们知道,孩子所获得的知识有传承和体验两个来源,请问体验和传承有何关系?它们对孩子有何价值和作用?

闵乐夫:传承就是前辈对后辈的教育。祖辈、父辈天天叮嘱孩子上课注意听讲,下课关心同学、助人为乐,等等,这种注重传承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是好的,值得提倡的。通过文化知识和家庭美德的传承,孩子会比较系统、快捷地理解、掌握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智慧,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成长中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但是,仅仅依靠传承又是很不够的。孩子必须要有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只有经过体验和实践,孩子才能长知识、长才干。这也就是说,家长和老师传承的都是间接经验,而孩子的体验是直接经验。若想使间接经验被孩子认同、消化和吸收,必须依靠孩子的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孩子成长的必需品。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传承和体验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体验印证传承,传承能提升体验,但不能代替体验。

记 者:请问体验在孩子的成长中有何地位和作用?

闵乐夫:孩子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舌头去尝,用手去摸、去抓。可别小瞧了孩子的初始体验,这是他们在有意无意地收集、积累对之具有重要作用的直接经验。没有“看”,孩子如何知道世界上的五颜六色;没有“听”,孩子如何分辨刺耳的噪音和悦耳的音乐;没有“闻”,孩子如何辨识香臭;没有“尝”,孩子如何知道食物的酸甜苦辣;没有“摸”,孩子如何知道物体的光滑与粗糙、柔软与坚硬。孩子的看、听、闻、尝、摸等体验,不仅发展、健全了孩子的各种感觉器官,丰富、加深了他们对自然、家庭、社会的认识,还对他们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孩子再长大一点后,就开始学骑车、学游泳、学滑冰、学电脑、学音乐、学绘画、学社交,等等。这些生活、学习技能,孩子只听家长、老师的传教是学不会的,必须实地操作、反复练习、反复感悟,只有在体验的过程中,才能学到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实践丰富的孩子,往往具有好奇心强、主动性强、自信心强、社交能力强、生存能力强等优势;相反,体验、实践贫乏的孩子,往往会有主动性缺失、冒险探究精神缺失、动手动脑能力不足、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等劣势。可以说,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没有体验就没有成长。

+1

来源: 作者:admi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