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严父慈母还适合育儿吗?

艺术培养

2010年09月06日

严父慈母,是一句老话,如果刨根问底,恐怕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因为在古文字上即有十分生动的体现。据考证,“父”字,古文字的写法是一只手执一条杖;而“母”字,则是席地而坐的女人,并且突出两乳。这大概也是源于生活,做父亲的常用棍权训诫子女,面也自然是严厉的;做母亲的用乳汁哺育子女,态度自然是慈祥的。

在古代,产生严父慈母这样的观念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那时,女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在家里又要以夫为“纲”,而且夫死之后不定期要“从子”。这样,做母亲的在子女面前自然也就缺少权威。在历史上,虽说也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这样极为感人的教子故事,但是,就绝大多数家庭来说,教育子女的责任党政军是由父亲的“棍杖”来承担的。《三字经》里不是也有这样一句话吗?“子不教,父之过”。在旧社会,做父亲的无论怎样用棍杖训诫子女,做母亲的除了眼泪。一般情况下是无权干涉的,严父慈母的观念与男尊女卑的封建宗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今天的情况就不同了。男人与女人无论在社会地位上还是在家庭生活中,都是平等的,并且共同担负着教育子女的责任。严父慈母的观念当然要受到一定的冲击,一方面,这样的观念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存在的社会基础。

“严父慈母”的观念违背了科学的教育思想

“严父慈母”的观念之一

背离了父母教育子女应该意见一致的原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子女,哪些方面应该严格要求,哪些地方应给予积极鼓励,哪种情况下应安慰爱抚,哪些时候当给以惩戒与处罚,父母的意见最终应该是完全一致的,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否则,你严,我宽,你打,我哄,态度不一致,意见不统一,孩子无所适从,又怎能不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呢?

“严父慈母”的观念之二

违背了父母与子女人格平等的原则,现代文明,要求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朋友般的关系,这样才能为子女的成长创造一个温暖和谐,宽松,有序的生活环境,而严父慈母的观念,则自觉不自觉地将父亲的地位抬高到子女的头上,把母亲的位置贬低到子女的脚下,结果一些孩子对父亲抱有畏惧的心理,而对母亲则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有的孩子,在父亲面前像一只温顺的小绵羊,而对母亲竟像一头咆哮的小雄狮。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的成长还不受到障碍?

“严父慈母”的观念之三

必然会影响到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要知道,孩子虽小,可心眼不少,即使是两三岁的孩子,他也能十分敏感地分辩出家里的人谁对他严厉,谁对他温和;在谁的面前得小心为是,守点规矩,在谁的面前得小心为是,守点规矩,在谁的面前可放开胆子为所欲为,有的孩子不就是这样吗?爸爸在家,他老实听话,是个讨人喜欢的好宝宝;爸爸一走,他的一些不大合理的要求便一古脑地提给妈妈,如不满足,不是打滚撒泼,就量煞费苦心缠硬磨不达目的决不甘休,一些孩子变得任性,顽皮,缺乏健康的人格,这大概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

当然,天下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用棍杖训诫也好,用笑脸抚慰也罢,归终都源于一个伟大的“爱”字,目的都是希望其“成人”。但是,“爱”的方法,不见得都能达到“成人”的效果,由方法的此岸到达效果的彼岸,还要讲究科学。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常常因为“爱”子女,反倒由此引起夫妻间的激烈银川,母亲怨父亲对子女“严”得过分,父亲嫌母亲对子女“慈”得过分,你一句,我一句,越吵越凶,孩子在父母的争吵中,感到的当然不是爱,却是感情上的折磨慷料上的压抑,有的还因此变得孤独,冷漠,层懦。这也告诉我们,严父慈母的观念确实陈旧了,需要更新了。

现代家庭,应该树立起家庭成员之间一律平等,父母与子女之间是良师是益友这样的新观念,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才会感到温馨,快乐,他们心身的健康成长才有可靠的保证。

+1

来源: 作者:admi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