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帮助孩子远离“抑郁”(图)

3-6岁教育

2010年07月15日

帮助孩子远离“抑郁”(图)

帮助孩子远离“抑郁” 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个案一:娜娜的笑容不见了

娜娜的爸爸是某公司的业务经理,妈妈是一名列车员,他们通常在家的日子很有限,因此5岁的娜娜便由外婆带着。以前的娜娜活泼开朗,很喜欢笑。每当看到别的小朋友在星期天有爸爸妈妈领着到公园玩,娜娜就很羡慕,因为她很少有这样的机会。

最近一段时间,爸爸妈妈发现娜娜变得不爱笑了,她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整天不说话,好像一下子乖了许多,但这种“乖”总显得有点不对劲。另外,幼儿园老师也反映娜娜现在上课经常注意力不集中,目光呆呆的,远不像班里其他孩子那么活泼。

个案二:小丽4年不长个

小丽今年12岁,身高却只有1.2米,看上去比同龄孩子矮了许多。8岁那年,父母离异后,小丽随父亲一起生活,从那以后,小丽的身高几乎就没怎么长。尽管小丽非常懂事,学习成绩也很优秀,但性格却十分孤僻抑郁。

父亲带小丽到了医院,医生详细检查后指出,小丽不长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快乐、心情抑郁,从而降低了生长激素的分泌,属于典型的生长发育迟缓。

个案三:炯炯不想去学校

9岁半的炯炯读四年级,近段时间以来,他突然常发脾气,不做作业,不去妈妈给他报的辅导班上课,也不想去学校上课。炯炯不仅说谎,还和家人大吵。星期一早上,炯炯被妈妈送到学校门口后,他绕过妈妈不愿进学校。老师家访时,炯炯就说头痛。妈妈带着炯炯到医院检查身体却发现没有任何器质性异常,医生认为炯炯得的是“心病”,主要是学习压力太大,已经患上了儿童抑郁症。

点评:娜娜、小丽和炯炯都患了儿童抑郁症。抑郁症主要是指以情绪抑郁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不仅包含有抑郁寡欢、忧愁苦闷的负性情感,而且还有怠惰、空虚的情绪表现,但是,以往我们常误以为抑郁症只会发生在有自我意识能力和情感丰富的成人身上,而忽视了儿童也可能得抑郁症。抑郁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十分有害,会使孩子心理过度敏感,对外部世界采取回避、退缩的态度,还可以造成儿童身高发育不良。我国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当一个既往表现良好的儿童出现不当行为时,家长要高度警惕抑郁症的发生。

被“抑郁”侵袭的孩子

孩子的世界应当是缤纷多姿的,充满欢笑和快乐,可是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却总是郁郁寡欢。孩子的不良情绪牵动着家长的心。由于各种原因,有许多孩子时常被抑郁的情绪所侵袭,严重的就会成为抑郁症。这是一个令孩子本身和他们的家长都感觉痛苦和困惑的问题。那么,究竟该如何帮助孩子远离“抑郁”的阴影呢?

 

毋庸置疑,这次巨大的震灾,不是汶川的灾难,是所有中国人的灾难。随着死伤人员数字的攀升,灾情更多披露,救援工作的艰难行进,作为一名教育从业者,我感觉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一切变得都不那么紧要,唯一紧要的是,自己能为灾区做些什么,在他们最最需要的时候。

在生命抢险过后,很快面临全方位的救援,经济、医药、公共交通、房屋重建、电力、通讯,同时也必然包括心理救援、教育救援。就此,我发表以下个人浅见:

灾后儿童心理面临的最突出的考验:

安全感

猝不及防、地裂山摇、无处可逃的震灾,让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会陷入巨大的恐惧,儿童更是如此。在生命的巨大威胁面前,安全感成为人们第一需求。

无助感

在巨大的自然灾难面前,人类有诸多无奈之处。当大人们都处于无措,孩子会更加感到无助。

归属感

家园的丧失,亲人或者师友的死去,尤其是父母双亡的孩子,会严重缺乏归属感。

悲伤感

不需多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空虚感

亲人、师长、同伴的死伤,生活、学习秩序的中断,房屋、财物的受损,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被掏空的感觉。

迷茫感

家园尽毁,亲友痛失,混乱嘈杂,生活秩序被完全打乱,何时才能恢复正常的生活?自己需要面对的是什么?接下来的生活会是个什么样子?种种暂时没有确定答案疑问都可能让孩子产生迷茫。 文/孟迁

 

家住祈福新村的张先生最近很伤脑筋,因为他发现4岁多的儿子有时会表现出很明显的“攻击性”,比如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产生矛盾的时候会有“暴力”倾向,还会拍打自己的玩具娃娃:“你不听话,我使劲打你!”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懂事,长大就好了。番禺一家早教中心的负责人认为,攻击性行为多见于男孩,以学前期最为多见,到学龄期开始日渐减少。但这并不是说,家长应该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放任自流,在学前期矫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十分重要。否则,成人后易发展成为严重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性困难。

他建议,家长在引导时,最忌讳体罚或呵斥,这样表面上使孩子有了一定的收敛,但实际上,孩子是学会在某些情境下或对某些人不得不收敛自己。

其次,在看电视时,尽量避免让孩子看具有暴力倾向的情节。因为这很容易影响那些侵犯性强、自控力差的孩子,当他们遇到人际冲突时,自然而然地就采用了攻击性行为。尤其是现在一些年轻的父母,工作繁忙,就把孩子交给电视机去“照看”,家长要多抽出时间,和孩子共同游戏、交流。

家长的一言一行也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也应尽量避免采用具有攻击性的行为和言语来处理事情,为孩子营造一个平和的家庭环境。

+1

来源: 作者:admi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