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培育孩子尊敬父母的思维

艺术培养

2010年07月15日

2. 实现对孩子尊重家人和长辈的“习惯性逻辑思维”的培育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词:什么是“习惯性逻辑思维”

所谓“习惯性逻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因经常使用而形成的、不易受他人或外界影响的惯性逻辑思维方式。

人类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为实现“习惯性逻辑思维”而进行的。这种为实现“习惯性逻辑思维”而进行的,参与社会生存活动所呈现出来的表现方式,我们称为“习惯性逻辑思维”的外在表现。例如:每个人不同的思维习惯、不同的爱好、对某种事物不同的看法和人们经常所说的“钻牛角尖”……诸如此类的话。

从2岁开始,也就是当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进入中后期的时候,通常意义上讲,父母就应该对孩子逻辑思维习惯性外在表现进行及时引导和培育了。例如:尊敬父母长辈和合理的家庭分享意识的“习惯性逻辑思维”的培育。

父母要想培育孩子未来尊敬父母长辈并且有合理的家庭分享意识这两类习惯性逻辑思维,就必须要清楚地知道,只有在培育中使孩子习惯性处于被动的地位,形成被动的逻辑思维编织,才有可能实现培育的目的。

以“吃苹果”为例,在现实生活中父母通常的做法是:

孩子:妈妈,我想吃苹果。

妈妈:好的,妈妈给你洗。

孩子:好的。

妈妈:孩子,给你吃吧!

孩子:妈妈给你吃吧!

妈妈:妈妈不吃,你吃吧!记得吃完了跟妈妈说一声,我帮你洗手。

我们认为这样对孩子的做法是极为不妥当的。如果当孩子提出要吃苹果的时候,妈妈洗好苹果就直接给孩子吃,长期下去就会使孩子逐步散失形成尊敬长辈和合理的家庭分享意识这两类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的机会,以至孩子在今后的成长过程种逐步接触到约束信息环境以后,也就是丧失主动地位时,这种主、被动地位的转换会和孩子已经创建完成的习惯性“主动”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出现强烈的矛盾,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不断加深,最终导致孩子和父母不可避免地出现沟通障碍(也就是逻辑思维交换障碍的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部分孩子还会和父母产生“沟通回避”(也就是代沟)的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

那么我们提倡的做法是:

策略:分享食品

第一步:引导约定

孩子:妈妈,我想吃苹果。

妈妈:妈妈给宝宝洗好苹果后,宝宝吃之前应该先给谁吃啊?

孩子:宝宝自己吃啊。

妈妈:不对,宝宝错了,应该先给妈妈和爸爸(如果家里还有其他人,也要加入分享的人员队伍)吃才对啊,如果宝宝不愿意,那妈妈就不洗苹果给宝宝吃了。

孩子:好,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吃。

 

第二步:分食

洗完苹果后,妈妈一定要自己先咬一口或者切下一块让孩看着自己吃完后再给孩子吃。如果有其他家庭成员也在的话,妈妈就应该让每个家庭成员都吃一口,再把苹果给孩子。这时候一定要注意,在和孩子进行第一步的“引导约定”以后,在实际吃的过程中,妈妈和家庭成员每个人先吃一口这个过程,不要再跟宝宝商量了,而且,即使自己不喜欢吃也要吃一小块。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出孩子尊敬父母长辈和合理的家庭分享意识这两类习惯性逻辑思维的基本结构。

这两类习惯性逻辑思维良好的形成,会使孩子在未来逻辑思维信息交换方面减少很多的障碍,从而使孩子未来自主编织的“目的性逻辑思维”的得以顺利实现。

希望父母能够将上述方法举一反三地在以后的实际培育过程当中予以灵活运用。

3. 实现对孩子 “逻辑思维自主编织欲望”有效的培育

从孩子2岁开始,也就是当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进入中后期的时候,因为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自主积极的信息的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所以拥有了大量复制信息的初期储存量,在接近完成阶段性量的积累的时候,孩子也进入了成长阶段中的第一次“逆反期”。

也就是,当孩子收集、采集和储存的信息达到了一定量,其逻辑思维的外在表现方式呈现为从“以复制采集信息为目的的外在表现(模仿)”逐步过渡到“纯洁目的性信息采集的外在表现”时,其逻辑思维丰富成长期的开始了,是孩子“智慧”的第一次“质”的飞跃。

第二次“逆反”则是“纯洁目的性信息采集的外在表现”过渡到“非纯洁目的性信息采集的外在表现”;第三次“逆反”则是“非纯洁目的性信息采集的外在表现”过渡到“固始化信息采集的外在表现”。

父母只有认识到这些问题的本质,才能避免逻辑思维阻隔的出现、代沟的产生、不良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从而导致培育的失败。

进入第一次逆反期的孩子其逻辑思维在复制过程中会主动积极地要求尽可能地实现逻辑思维长度的延伸,并在长度延伸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更大量地进行信息的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工作。正是这些逻辑思维成长的需要,致使孩子的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方式在针对父母或者其它的“信息提供源”进行表现的时候,会经常地说出“为什么”这样的语言外在表现现象。

天下雨了,为什么这个人不打伞?

为什么电影里的人会飞,而我不会呢?

为什么那个小朋友不愿意跟我玩?

为什么我每天都要上幼儿园呢?

为什么人要找头发呀?

为什么今天晚上看不到星星呀?

我还没有睡醒,为什么叫我,还要我上幼儿园呀?

为什么我会发烧呀?

为什么……

无数的为什么在等待着父母,请父母们一定要尽可能的帮助孩子。因为孩子在这个时期由于其逻辑思维成长的积极性,致使孩子本能地对已经复制储存的信息充满了想要运用的欲望,这种欲望会使孩子在进一步的复制采集、整理和储存信息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梦想、幻想和联想的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这种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将会陪伴孩子逻辑思维整个的成长过程中,而且随着其逻辑思维的丰富和成长,这种逻辑思维外在表现会越来越强烈,直到孩子成长中第三个“逆反期”结束后,才会逐步减弱。

 

对于父母来说,当孩子开始出现这种梦想、幻想和联想的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的时候,也就是应该开始对孩子的逻辑思维进行丰富和梳理培育的良好时机了。要做好这一工作,就需要父母在相对的空间、相对的时间和有精力的情况下,对孩子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这种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现象进行合理的应对,与此同时,还要对其逻辑思维的成长予以尽可能多的梳理和丰富,使孩子逻辑思维成长的自觉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策略:“为什么?”

通常父母的做法:

妈妈看见孩子用彩笔在自己身体上画画,

妈妈:宝贝,你在干什么呢?怎么能用彩笔在身上画呢?

孩子:我在画花纹。

妈妈:什么花纹呀!过来妈妈给你洗干净,如果你再往身上画,我就生气了啊!

孩子被妈妈带到盥洗室……

我们提倡父母如何处理呢?

妈妈看见孩子用彩笔在自己身体上画画,

妈妈:宝贝,你在干什么呢?

孩子:我在画花纹。

妈妈:为什么要在自己身体上画花纹?

孩子:因为我喜欢斑马,所以我也想象斑马一样有花纹。

妈妈:好主意,不过你不是斑马?你是妈妈的孩子。

孩子:我为什么不能变成斑马呢?

妈妈:因为你的妈妈是我,不是斑马妈妈,你不想做我的儿子了吗?

孩子:想,可我还是很喜欢斑马。

妈妈:我也很喜欢斑马。我们在纸上画吧,画一匹斑马和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你,你们就可以在一起了。

孩子:我不会画。

妈妈:我帮助你。我帮你画马和孩子,你帮他们画花纹好吗?我想你一定可以的。

孩子:嗯。

两个对比案例,使我们看到了两种不同的培育现象,自然也获得了两种不同的培育结果,不知道作为父母的你会做如何评价呢?

 

毋庸置疑,第二种做法是我们所提倡的,因为这类父母的处理方式是通过对孩子细心的观察和正确的引导,围绕着孩子的“为什么”对其逻辑思维进行了积极的梳理和丰富。

父母一定要注意,在帮助孩子进行逻辑思维丰富和梳理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要用孩子所能理解的方式,进行具有完整性逻辑思维的表述,不仅如此,父母还应该在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丰富梳理过程后,加缀一些简单的鼓励性语言,以便同时实现对孩子“自尊心”和“自强心”的培育。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良好的培育过程,通常不是针对一个方面进行的,而是针对几个方面同时进行的。综上所述,为了孩子未来能够形成良好的“复合性逻辑思维”,父母就应该从孩子的这个时间段开始,对其进行刻意的、有计划的逻辑思维丰富和梳理的培育。

4. 实现对孩子“细致习惯性逻辑思维”的良好培育

从孩子出生后2岁半开始,也就是当孩子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进入后期的时候,父母应当适时开始对孩子“细致习惯性逻辑思维”进行合理的培育。

载体培育认为

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预示着:在实现“目的性逻辑思维”过程中,自我整理、梳理信息的次数越多,其信息细致性越强,把握信息交换点也相对越准确,实现信息交换的成功率自然就越高。因此培育孩子逻辑思维的细致性采集、储存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把这种逻辑思维能力成为“细致习惯性逻辑思维”。

“细致习惯性逻辑思维”良好的形成会使孩子未来社会生存信息环境所必须的“复合性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复合性逻辑思维自控、自抑能力”、“复合性逻辑思维责任承担能力”得到很好的帮助。同时,还会对孩子在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持久性习惯性逻辑思维”的良好形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那么,父母应当如何对孩子“细致习惯性逻辑思维”的良好形成进行合理的培育呢?

首先父母要了解这个年龄阶段,“生动类信息”的复制采集、收集和储存往往会引发孩子相对而言更为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又会促使孩子形成一定时间内相对持久的专注性。

认识到这一点后,父母要在尊重孩子这种“本能”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生动类信息环境”和“生动类信息”的提供,使孩子尽可能在本能的驱动下,自觉形成良好的“细致习惯性逻辑思维”。

策略:神奇的蚂蚁

前提:确保孩子身体健康安全。

方法:找一个透明的瓶子或者盒子,并在里面装上土,然后抓几十只蚂蚁放到土里,陪同孩子或者让孩子自己用树枝等物品一边翻动土一边寻找蚂蚁,并引导孩子说出能够找到的蚂蚁的数量。当孩子告诉父母数量后,父母一定要跟孩子说“还有呢”,以便引导孩子继续寻找,经过一段时间这样培育,就可以带着孩子到花园草地等“生动类信息环境”中和孩子进行比赛,看谁找到的蚂蚁会更多。

又如,可以带孩子到石头比较多的“生动类信息环境”中(如小溪边、山里等)和孩子比赛看谁找到不同颜色的石头更多等。

父母可以经常和孩子进行诸如此类的在“生动类信息环境”中使用“生动类信息”的游戏。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的培育就会使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细致习惯性逻辑思维,当然,更为系统的、有计划性的“细致习惯性逻辑思维”的培育游戏,我们将在本系列丛书相关章节加以详细介绍。

+1

来源: 作者:admi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