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妈妈,请你别再唠叨了

艺术培养

2010年07月15日

内容提示:

10月8日,本版抛出“妈妈,请别唠叨”的亲子话题:一个14岁孩子致电本报说,“如果妈妈不那么爱唠叨,或许孩子就不会有那么多问题了。”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还举了例子:最近,他迷上了看漫画书,放学回家,就会迫不及待地拿出漫画书看。他当然会觉得很内疚,原本决定再看5分钟就写作业,可是妈妈的唠叨,激起了他的逆反心理,他最后甚至不想写作业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妈妈坦率地承认自己有时候不免过于唠叨。本期话题会为我们揭示家长的“唠叨”在平凡的外表下隐藏的巨大杀伤力。我们有必要跟妈妈们谈谈唠叨的危害,并为妈妈们转变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改掉唠叨提供一些小策略。

良好的沟通是最好的教育

章毓光

这个14岁男孩的现身说法,很具普遍意义。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也经常听到少年来访者发出“她越叫我起床,我就偏不起来。其实我本来就要起来了”、“反正她整天不停嘴,那我就这样,让她去唠叨好了”……甚至有孩子把唠叨的妈妈称为“喷水壶”妈妈。

他的妈妈确实属于会唠叨的。三次说的是同一件事,只有第一次是合理的。第二次没有理由,因为孩子说再看五分钟,你并没有提出异议,却在三分钟时又唠叨,那只能表明你不守信用,孩子恐怕只会用质疑的眼光白你两眼。至于第三次,唠叨得简直是意气用事了:孩子已经放下漫画书在学习了,还在那里喋喋不休,而且已经不是对事而是对人了。“人比人,气死人”,被气的是这位妈妈和她的儿子,真可谓“两败俱伤”。

我做过有关心理调查,结果表明,青春期的孩子最讨厌的是爱唠叨的母亲。因此,文中这个男孩所作的“如果妈妈不那么爱唠叨,或许孩子就不会有那么多问题了”的假设,基本上成立。

家长一唠叨,孩子态度好些的往往是勉强屈从;更多的则是或阳奉阴违,或听而不闻,或干脆故意逆你的要求而动。为何孩子对妈妈的唠叨特别不买账?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家长的唠叨打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唠叨常常是担心、提醒、数落、批评,家长摆出的往往是一副居高临下的父母心态;传递的是不信任、不满意的情感,当然让处于第二加速发展期、自以为已经长大的孩子十分反感。就一件事,说了又说、唠唠叨叨,带有强制性的多次重复的声音,客观上确实是一种噪音,会引起听者“腻烦”的情绪。如果家长认识不到这些,甚至会造成两代人无法交流的局面。

爱唠叨,不仅是家庭教育中的技巧问题,更反映出家长的儿童观、是否满足孩子作为一个人有被尊重和拥有一定自由空间和独立人格的基本心理需求等问题,也是家长对自己以往的家庭教育效能缺乏自信的表现。许多家长无视孩子正在长大的事实,把“在母亲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这样诗意性的论断,一厢情愿地当成科学论断,认为只有不断地“讲”来强化,孩子才能听得进去。

母亲特别爱唠叨,除上述一些原因外,据学者分析,还与女性内分泌腺分泌的某种激素有关。看来,母亲要不唠叨,还需克制才行。

做妈妈的一定要知道:对孩子,良好的沟通是最好的教育。欲与青春期孩子继续保持自然交流,作为妈妈,也要随着孩子一起成长,放弃当权威的思想,并付诸行动:平视孩子;管住自己的嘴巴,该出口时才出口;别要求孩子把你的话当圣旨,必须立马照你说的做,容忍孩子有一定的时间来消化接受;一旦觉得孩子提出的计划(如案例中孩子提出再看五分钟)不行,一开始就要提出意见与之协商;但一经同意,则不能自行改变;当孩子保证的临界时刻到了,孩子却有违约的苗头时,可以用手势、面部表情等示意。对孩子的“毛病”,我喜欢采用一种不经意和不带判断的方式提出建议,当他有不同想法时,并不坚持要他按我的建议去做;切忌当孩子拒绝接受你的话时,让谈话式的协商变成唠叨甚至是辱骂、暴力。

作为孩子,也应明白沟通是双方互动的行为。当家长唠叨时,也应该想想,自己是不是确实做得不够?比如文中的男孩,看漫画书已到“迷”的程度,回家不是先做作业,而是迫不及待地想看漫画书,颠倒时间先后的安排;妈妈的唠叨固然方法值得商榷,但又怎么能成为不做作业继续看漫画书的理由呢?这只能表明你的自我控制能力确实不够。少年还应理解妈妈作为女性的生理特征,对其唠叨从积极的方面(这是为我好、爱我)进行自我暗示,予以体谅,这样的自我暗示,“烦”的程度也会大大减弱;或者在妈妈唠叨时,将自己的感受告之。孩子想与父母保持良好沟通,听不到家长的唠叨声,最佳办法就是让家长相信你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说到做到的诚实品格。

请学会克制和等待

就事论事学会倾听

林继论:

多唠叨几句,孩子就嫌你烦;不唠叨几句,自己又放心不下,真是骑虎难下。个人认为,该叮嘱时就得叮嘱,可是要避免对孩子的无谓唠叨。

抓大放小。孩子让家长唠叨的事总是有的,有些无关紧要,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实许多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

学会等待。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言听计从,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但别忘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是在犯错误中慢慢地成长起来的。

只说一遍。让孩子做什么事或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家长应当在恰当的时机,在恰当的场合,挑重点和有分量的话讲一二遍就可以了。

就事论事。孩子犯错时,家长切忌翻旧账,不要对孩子口诛笔伐,一定要就事论事。有些家长喜欢说“你什么时候这个事情没做好,那个事情没完成”,大有把孩子的种种“恶行”全部数落一遍的气势,这种做法要不得。

 

唠叨让儿子不幸福

小瑞与叶子:

这可能是妈妈的通病。我觉得自己已经尽量少唠叨了,可是你看,早上他去洗手间刷牙洗脸,五分钟了还没出来,我进去一看,他在玩水,都还没动呢。早上时间很紧张,忍不住多说几句。

作为家长,有时候能忍住,有时候真的忍不住要生气。但是儿子昨天晚上的一句话让我警醒了:昨天他从学校回来说,一个同学把他推倒在地好几次。我想可能是儿子和对方对打或骂人,对方才会几次把他推倒。联系到他在家时比较任性,生气了会骂人和打人,我和他爸爸就轮番教育他要学会容忍别人,要多交朋友,如何和同学交往等等。说着说着他就生气地哭了,后来说:“别的小朋友都生活得幸福快乐,我生活得一点也不快乐。”我问为什么,他回答:“因为你们每天都批评我,骂我,活着真没意思。”

他的话让我很惊诧。我告诉他,以后妈妈爸爸尽量每天都克制自己,少批评他的错误,每天表扬一次他的优点,他才高兴了起来。

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自我成长的过程,希望这个办法能克服我们唠叨的毛病,培养对孩子的耐心。大家一起努力吧!

家教中的“孙子兵法”

眺爸:

唠叨不仅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也很容易破坏家庭的和谐气氛。我觉得唠叨是家长打着“为你好”的旗帜,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的一种表现。

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充斥着矛盾,如何解决矛盾、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矛盾是家长要学习的重要任务。《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有一段: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这段话中4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家庭教育中矛盾的解决方式非常类似。上兵伐谋,最好的方法是用策略先期解决矛盾;其次伐交,其次的方法就是用外交手段,讨价还价,达成一定的共识;其次伐兵,再次的方法就是用武力和各种威胁的方法;其下攻城,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也就是打孩子,不顾及孩子的自尊。

家长要把握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比如:1—6岁的孩子好玩、爱新鲜;小学生和初中生需要信任和尊重;高中生和大学生需要更多的自由和理解。

就这期的话题,我觉得这个妈妈如果给孩子一个闹钟,相信孩子更愿意接受些!

对错误“既往不咎”

逗逗妈妈:

唠叨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当我意识到这点时,儿子已经升入小学了。现在,我要求自己做不唠叨的妈妈,批评不在话多,而在于实际效果如何。

1、坚持自己对于孩子的过错只批评一次,既往不咎,如非要再次批评也必须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而不是简单地重复,这样才能降低孩子的厌烦或反抗的心理,同时,也让他重视我们的每一次批评。

2、当要求孩子去完成一件事时,他出现拖拉的现象,我就给他定个时间,让他自己把握,在规定时间内,我不会再次提醒。

3、在他阅读的故事中,我会拐弯抹角借鉴主人公的缺点来跟他比较,启发孩子怎么做人、怎么做事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教育孩子,但如何把握分寸,防止“过犹不及”是父母应该考虑的问题。

+1

来源: 作者:admi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