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孩子腿患先天性骨骼异化症

0-1岁成长发育

2010年07月14日

一个特别人家

一个住房不大、收入不高的寻常人家变成了一个特别人家:全国各地以及美国、日本等地热线来访2万多人次,来信9000多封;拥有“五好家庭”奖状、“五四青年奖章”、“杰出母亲证书”等众多荣誉。

回首这一切,家庭女主人、呼和浩特制药厂退休工人李翠华感慨万千。

23岁时,她的女儿寒星诞生了。像天下所有母亲一样,李翠华对孩子的成长寄予了无限的憧憬与希望。然而,厄运也随着啼哭声悄然而至。孩子双腿患“先天性骨骼异化症”,随时有可能引发突发性骨折和死亡。

擦干泪水,李翠华异常坚定: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一万分的努力来挽救孩子的生命!文化不高的李翠华告诫自己,仅仅学会了打针、输液、上夹板、缠绷带等基本护理还不够,她要担当起教师职责,让小寒星和别的孩子一样接受教育。

要强的李翠华每天晚上忙完家务之后,认真地在灯下为女儿备课,第二天早晨一字一句地讲给孩子听。女儿14岁那年,终于念完了小学的全部课程。李翠华的丈夫跑外销长年在外,家务负担基本都落在她的肩上。除了照顾孩子,还要照顾婆婆。婆媳相处28年,脸也没红过。

邻里都很钦佩为人谦和的李翠华,称赞她“带大了寒星,相当于带大了十几个孩子”。可李翠华知道,光把孩子带大是不够的。1994年,李翠华支持女儿开办了小卖部,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为让女儿学以致用,扬长避短,李翠华又建议女儿办起了“心灵之旅”热线和信箱。从此,寒星有了自己的交际圈、咨询岗,用自己的知识和同命运抗争的切身体会,与数以万计的热线来访者架起了心桥。面对“五四青年奖章”、“全国思想工作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寒星动情地说:“命运对我是不幸的,但万幸的是我有疼爱我的母亲和一个温馨的家庭。这使我健康,使我感恩,使我成长,使我回报,使我幸福。”

文/本报记者 陈 力

 

母爱创造奇迹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叫李晓宁,是陕西省铜川市煤矿技工学校的教师。

李晓宁28岁时有了儿子蒋凯,她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憧憬。

谁料,蒋凯出生仅仅六天就得了“新生儿肺炎”,在中医院的急诊室里抢救了三天才转危为安。此后的打击更是猝不及防:第20天,孩子的右腿不会动了,医院的诊断结果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9个月时,只会吃奶、睡觉,脖子软兮兮地根本不能抬头,专家会诊的结论竟然是“脑瘫”。

面对无法想象的苦难,李晓宁表现出一个母亲所能表现出的所有坚强。由于工资有限,李晓宁陪着蒋凯在西安治疗期间,租住一张简陋的床,吃自带的干馍。有一次她患了重感冒,却舍不得花钱治疗,以至于照料孩子的时候昏倒在病房里。经过医生的努力,几个疗程过后,孩子会抬头也会笑了。一岁半时,孩子又会坐了,这使李晓宁的信心进一步增强。为了配合治疗,她读了不少医学和营养学的书。除了在饮食上精心调理,还向铜川中医院的大夫学习《推拿学》。坚持每天为孩子做睡前的推、拿、捏、提、揉。不久,孩子会叫爸爸妈妈了。两周岁时,又能扶着东西站立了。两岁半时,孩子居然可以独立行走。看着蒋凯蹒跚迈步的样子,她和丈夫欣喜若狂。

转眼之间,蒋凯5岁半了,为了让他健康地成长,李晓宁把他送进了幼儿园。别的孩子吃饭午休都在幼儿园里,但是蒋凯因生活不能自理,只有靠妈妈一日四次地来回接送。寒来暑往,风雨无阻,谁也不知道她为孩子吃了多少苦。

不久,6岁半的蒋凯上了学前班。为了让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李晓宁经常和孩子的老师沟通,帮助蒋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当孩子把双优的试卷拿回家时,李晓宁和丈夫激动地抱起儿子说:“儿子就是好样的。"

在辛勤抚养蒋凯的日日夜夜里,李晓宁的工作一点也没耽误:作为代课老师,她在抚养病儿时依然肩负每周二三十节课的教学重任。她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靠自学取得了本科学历,1999年又在本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在伟大母爱的作用下,蒋凯的身体不断康复,智力得到很好的开发,高尚的人生观和自信心也得到健康培育,生命的奇迹终于被创造出来。他不仅各门功课都很优秀,而且在文史方面也表现出特殊的天赋。

虽然说蒋凯康复了,但与健康的同龄孩子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动作准确性差,身体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差,怎么办?李晓宁告诉孩子,要有毅力,用心去做,就能够做好。英语的发音不准,她就让孩子摸着自己的喉咙,慢慢地学,刻苦地练。孩子的手指有些僵硬,写起字来有些吃力,特别是画图。蒋凯感到苦恼时,又是妈妈在鼓励他:“只要你有毅力,你就能画好!”孩子字写得不规范,也很慢,李晓宁就专门训练他。他平衡性差,她就给孩子买来了溜冰鞋,他的动作虽不正确,但终究离开了李晓宁的手,独自会滑行了。李晓宁说,在这些运动中具体学会了什么,已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一种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孩子康复之路,就是孩子成长的路。

李晓宁13年如一日的育儿经历是一曲朴实无华却感人至深的母爱之歌,正是她这种锲而不舍、永不言弃的精神感动了周围的人、感动了煤城铜川成千上万的母亲。在中国首届百名优秀母亲评比活动之中,她获此殊荣。

文/本报记者 刘晓辰 通讯员 王冰峰

 

优秀母亲卫巧云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有爱的地方美满和谐。刚刚获得首届“中国百名优秀母亲”荣誉称号的山西省新绛县妇女卫巧云,像亲闺女一样细心奉养公婆,孝心感乡邻。她省吃俭用培养孩子学有所成,尽显慈母心。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患有精神疾病的妇女达三年半。

还未到卫巧云家,听说是采访的记者,乡邻们就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夸起了她:好媳妇、好妻子、好母亲、好心人……一个个“好”字说了一大串。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名。

她是一位好媳妇。50年前,卫巧云嫁给与自己青梅竹马的纪锦河。

纪家是一个贫寒之家,公公婆婆年迈多病,纪锦河又在外工作,家务重担全由她一人承担。为了这个家,她白天下地挣工分,家务事就在晚上做。全家人的衣服,都靠她将棉花纺成线再织成布,又一针一线做成。

她是一位好母亲。记者在卫巧云家看到了一张“全家福”照片,老两口坐在中间,儿孙们一个个欢眉笑眼。在卫巧云家的相册里,还有一位被他们称作“闺女”的人,这个人叫刘小洁,是一个被卫巧云收养了三年半的不幸女子。

1999年5月20日,刚退休下来的纪锦河和卫巧云吃完晚饭,像往常一样出门溜达。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妇女出现在他们眼前。这名妇女显然患有精神疾病。卫巧云把她领回了自己家里,为她洗头、洗澡、换衣服,安排好衣食起居。妇女只说自己叫“房晴”,过去的一切都已全部忘光。在卫巧云的精心呵护下,一年多后,“房晴”恢复得如同正常人,学会了打毛衣、做饭菜,还学会了6种舞蹈。2002年7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这段故事,“房晴”远在武汉工作的弟弟从电视中认出了离家走失已七个年头的姐姐刘小洁。2002年10月26日,刘小洁的父亲和弟弟从陕西洋县来到山西新绛卫巧云家。当看到自己患精神病的女儿已恢复成一个健康人,刘小洁的父亲感动得泪流满面。

文/本报记者 刘存瑞

+1

来源: 作者:admi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