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防“暖气病”室温多少为最佳

1-3岁疾病

2010年07月14日

近日记者从各大医院门诊了解到,口唇干燥、咽喉肿痛、咳嗽等患者逐日增加。西京医院保健科科长蔡春表示,供暖以来,许多市民习惯紧闭门窗,室内温度过高,空气流通不好。屋内过高温度和屋外寒冷气温形成强烈的温度差,导致很多人身体免疫功能下降,出现鼻腔干燥、头晕眼花、皮肤发干等症状。而这些都是暖气烘出的“暖气病”,老人和儿童由于身体抵抗力较低,因此是“暖气病”的高发人群。

■身体长期恒温 适应力免疫力都下降

寒冬到来,很多人习惯将门窗长期紧闭,以此让屋内更加暖和,但是这种取暖方式对人体危害很大。因为空气不流通,会使室内温度急速干燥,因此容易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下降,最常见的症状就为鼻咽不适、头晕眼花等。

目前,很多人都很奇怪:上班呆在空调房中,下班睡在暖气房中,而上下班的路途中,还享受着汽车中的暖风,为何还摆脱不了疾病?蔡春表示,因为人体长期处于恒温,体内有一套自己完整的体温调节系统,而作为这个系统的“司令部”——大脑皮层下丘脑,能根据外界温度进行调节,进而为适应寒冬到来打下基础。所以说,长期的保暖,让身体长期处于恒温下,只能使人的适应能力下降。人们长期制造的这种恒温环境,让大脑皮层下丘脑没有得到一定的锻炼,一旦与低温接触就抵挡不住致病细菌的挑战。

■室内温度过高 容易引发肺炎

当下,气温的快速下降让很多老人、小孩以及慢性病患者都选择足不出户蜗居家中,可长期待在高温度的室内,对慢性病患者更不好,甚至还会引发慢性病症复发。

蔡春表示,如果室内温度过高,呼吸道水分就会蒸发较多,肺和上呼吸道会比较干燥,而干燥会使肺部纤毛运动受到阻碍,导致痰液不容易排出,容易引发肺炎等疾病。尤其是小孩和长期卧床的老人,由于肌肉力量比较差,运动量少,易诱发坠积性肺炎。而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更不能长期待在高温度的室内,由于闷热致使出汗过多,失水可致血液浓缩、血脂增高,引起血压波动等,而忽冷忽热的温度差,也是引发心脏病、脑溢血的因素之一。

此外,当空气湿度低于40%的时候,感冒病菌和其他能引发感染的细菌繁殖速度也会加快,也容易随着空气中的灰尘扩散引发疾病。因此长时间高温度、不开窗,会给细菌、病菌的滋生和传播提供“温床”,致使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猛增。

蔡春建议,在暖气房内应多开窗,尤其在天气不错的情况下,可将开窗的时间延长,让空气流动,能有效赶走室内的细菌和病菌。

■北方人不主张喝淡盐水 白开水即可多吃黄瓜可锁住身体水分

如何预防“暖气病”,蔡春表示,除了做到多开窗外,更重要的是时刻留意室内的温度。相对来说,室内温度保持在18℃-24℃,湿度保持在50%-60%为最佳

如果感觉家中空气干燥,可以每晚临睡前,将加湿器打开,通常情况下,睡前将加湿器的量调节在微小状态就可以,还可在床头或床下放一盆清水,在室内多养些绿色植物也非常不错,比如可以在室内养发财树、绿萝等大叶绿色植物,可以从叶子中蒸发更多的水分,增加室内湿度;其次要养成多喝水的好习惯,但需要提醒,不要养成清晨喝淡盐水的习惯,最好饮用白开水。蔡春表示,北方本身就是高盐地区,大多数北方人都有高盐的饮食习惯,而高盐习惯和心脑血管疾病有很大关系,所以不主张再喝淡盐水,应养成喝白开水的习惯,同时尽量晚上8点之后不要饮用,以免影响睡眠。

另外,蔡春提醒,如果室内较干燥,也可以通过饮食来摄取锁水成分,比如可以多吃些黄瓜,黄瓜锁水的效果很好,尽量少食用酸辣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流失水分。 本报记者 贾瑞芳

必备守则

房间多进行冷热交替 有益人体健康

居室气候是一种与人体健康最密切的人造气候,而目前人们的居室环境已经变得越来越舒适、越来越不受自然气候的制约,但这反而成了引发各种居室病症的“罪魁祸首”。

其实,生活或工作在气温不断变化环境中的人,患感冒的几率小。而常在空调房和暖气房久呆的人,患感冒的几率则大一些。所以,应经常调节居室温度,冷热交替的环境可以使人的生理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生理调节能力可以逐渐适应温度的急剧变化,提高了人体的适应能力。

当然,刚开始进行锻炼时,居室温度每次的变化幅度应控制在3℃-5℃,半个月后,幅度逐渐提高到6℃-10℃。温度变化也不要太突然,而且要稳定地提高或降低。调节居室温度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工具调节。主要调节工具有空调、取暖器、加湿器。二是自然调节,主要就是通过开关门窗。而经常改变居室“微气候”,对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益。

+1

来源: 作者:admi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