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练出宝宝的“伶牙俐齿”

1-3岁护理

2010年10月20日

——语言发展迟缓的早期发现与对策


宝宝何时开口讲话?
妈妈记得龙宝两岁生日会上,他还不会说话,夫妻俩原本兴奋地打赌儿子开口第一个叫谁的赌局只好不了了之。龙宝三岁时终于会叫爸、妈了,但是话量太少,明明听得懂别人说话的意思,就是不开口回答,更甭说主动表达了,所以常哭闹。
小姑的女儿菲妞不到一岁就开口说话,四岁时她每天叽叽喳喳很爱说话,但口齿不清,她妈妈也只能猜对五成。姑嫂俩聊起孩子,有许多欢欣与甜蜜,唯独谈及孩子的语言发展就颇觉困惑。是发展上的个别差异?还是问题严重到须就医?到底几岁开口说话才算正常?三岁小孩应该会用多少词汇?四岁小孩说话应该清晰易懂了吗?是什么原因造成儿童语言发展迟缓?如果孩子真的有语言障碍,家长又该如何呢?


专家点评
美国纽约大学的凯瑟琳·塔蜜丝乐蒙黛(Catherine Tamis-LeMonda)博士长年研究发现,最能解释婴幼儿语言发展快慢的变量,是婴幼儿主动发出声音向外探索时,得到父母快速、丰富语汇响应的多寡。得到高响应的婴幼儿相比得到低响应的提早6个月学会说话,而且在10个月大时就能说出第一个字。
研究发现,宝宝的发展过程常见的八类迟缓症状中,以语言发展迟缓类的比率最多,占51~62%。美国国家失聪与其它沟通障碍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n Deafness and other Communication Disorders)的统计指出,儿童中罹患语言发展迟缓的盛行率为8~9%,其中男孩是女孩的3~4倍,小学一年级中仍有5%的学生出现明显的语言障碍。


语言发展迟缓影响深远
用语言来相互沟通,是人类智能的重要表现。而语言是透过学习而获得的能力,因此如果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以致学习过程不顺,都会造成语言发展的迟缓。
儿童若有语言障碍,不仅在与他人的沟通中会有困难,不利人际关系,也会因本身的心理情绪而感到挫败,形成自卑、孤僻的个性,甚至会影响学习。因为学习时需要通过发问得到解答、需要口语表达以证明学会了。因此家长应及早安排孩子接受相关专家的评估,找出潜在的病因,以及最适合的治疗训练方式。愈早介入治疗,改善的成效愈好。
语言发展迟缓成因
所谓语言发展迟缓,是指构音(咬字)清晰度、音声元素、语言表达顺畅性、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发展进度等,与同龄者相比,有显著偏差或迟缓现象,因而造成沟通困难。
形成宝宝语言发展迟缓的原因有不少,从环境提供宝宝语言学习机会匮乏的环境剥夺(如爷爷奶奶、保姆等照顾者很少跟孩子说话……)、接收语言信息困难的听觉障碍(如先天耳聋、后天中耳炎……)、沟通意愿低落的情绪障碍(如焦虑、忧郁……)、理解语言意涵困难的认知障碍(如智能不足、自闭症、脑部受伤……),到发音器官动作协调不良的口语表达障碍(如构音障碍、口吃……)等。

四类语言障碍
一、构音异常:在构音的过程,构音的方法、位置、速度、强度或动作的协调出了问题,造成语音的改变,即形成构音异常,此类异常占全部障碍的50~70%。构音异常可分以下六种:
(1) 替代音:如将“公主”说成“东赌”。
(2) 歪曲音:发出的语音在母语语音系统中不存在。如:“肚子”说成“的之子”。
(3) 省略音:如“虾子”说成“鸭子”、“好好笑”说成“好好要”。
(4) 添加音:如“头发”说成“他吽发”。
(5) 声调错误:“小白马”说成“笑百麻”。
(6) 整体性的语音不清:含糊不清,无法确定构音错误类型。
二、语畅异常:指说话表达不顺畅。如急促不清,说话时或想说话时,把语句开始的某些语音或音节重复、延长,或结巴;造成首语难发、连发、延长或中断的现象,俗称口吃,此类异常占20~25%。语畅异常特征有六种:
(1) 重复语音达3次以上,且连续如此,如:我我我们要出去玩。
(2) 延长语音,如:我——们要出去玩。
(3) 中断所说的语句或添加特定的语音或字词,如:我们——要去——看电影。
(4) 首语难发:第一句话最难开口、如鲠在喉。
(5) 急促不清。
(6) 除以上特征外,为避免谈话不流畅而产生摇首顿足、皱眉、挣扎等身体动作或逃避行为。
三、发声异常:因为俗称兔唇的唇颚裂、唐氏综合征的舌头肥厚等生理问题,或声音滥用等,造成共鸣腔、声带等结构异常问题,形成音声障碍,此类异常占10%。发声异常可分下列四种特征:
(1) 音质异常:音质沙哑、气息声、假声、复声、喉音、断裂声、颤抖声、失声等。
(2) 音调异常:习惯音调过低或过高、音调范围太狭、音高断裂。
(3) 音量异常:声音在一定距离内太大声或太微弱。
(4) 共鸣异常:鼻音过重或鼻音不足。
四、言语表达异常:包括语意、语法、语用(如招呼、回答、应酬、劝说)问题,此类异常占2~4%。

TIPs:提示宝宝语言发展迟缓的信号
一般而言,孩子在两岁到五岁之间是学习语言最快速的阶段。以下是语言发展迟缓的征兆:
2岁:仍无任何语汇出现。
3岁:仍无任何句子出现。
4岁:说话含糊不清,难以令人理解。
5岁:结巴、句子简短、句子仍常有错误(代名词错置、主语-谓语-宾语顺序有误)、词不达意、无法理解、刻板语言模式。


有助宝宝语言发展的五大方法

一、有呼必应法
婴儿大脑透过“有呼叫就有响应”的形式,学会靠自己发声能得到父母的注意,发声很重要并非无意义。进而,婴儿把东西与字词联系起来,所以在他想要东西时,必须听到那个字词。
控制声道需要用到80种肌肉,婴儿出生时便能发出“半共鸣”元音,5个月大时已能相当控制声道肌肉,打开喉咙发出“全共鸣”元音。但子音接元音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婴儿的舌、齿、上颚间协调动作速度不够快。学会控制这些肌肉,差不多要到1岁。在此过程中,亲子间的互动要像在轮流“说话”,例如:婴儿咕噜一下,爸爸回应:“你想要抱抱?”婴儿咿呀一下,爸爸笑答:“好啊,我也好想抱抱你。”
康乃尔大学的麦可·高司坦(Michael Goldstein)博士提醒父母,“欲速则不达”,婴儿的大脑需要休息,才能把学到的东西好好留在脑中。有时要让婴儿自己玩,咿咿呀呀地说给自己听,你不必一直疲劳轰炸宝宝。

二、物体标示法
父母强迫宝宝去认识东西,不见得是个好方法。而是当宝宝注视什么东西时,父母用手指着该物,告诉他那个东西的名称,这种方法叫做“物体标示”,研究显示两者有81%的正相关。只要把握好最佳时机,宝宝的大脑就能事半功倍地将语音与物体联系起来,6个月后宝宝的词汇量就能快速增加。

三、“动动”法
宝宝15个月大以前,在给他介绍东西时,要拿着该物在他眼前摇一摇、转一转,让他摸一摸、嗅一嗅,如此有助于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种由多感官体验而认识物体,并伴随着彷佛念儿歌的婴儿语(baby talk),再由不同的家人各讲一次,这样可以加强孩子的记忆。

四、语法框架法
两岁宝宝每天大约听到七千句话,句中大部分的语调音素都已熟悉,只有小部分是全新的。就词语来说,宝宝最先了解动词的意思,其次是名词。父母可运用重复语句,变换名词,来增强孩子的语言能力。

五、词组变换法
一连串句子、情境与意义不变,只是句法改变,叫做“词组变换”。例如:可以先说“瑞儿,这本书拿去给爸爸”或用手指指爸爸,再说“把这本书拿给爸爸。”,最后还可以说“谢谢瑞儿,把书拿给爸爸了。”康乃尔大学的海蒂?瓦特福(Heidi Waterfall)教授指称,词组变换法对孩子学习句法及词汇,都大有帮助。改变动词、名词、连接词在句中的位置愈大,学习效果愈好。

结语:
从20世纪中期以来,婴幼儿语言发展的诸多研究证实,语言能力的好坏仅25%可归因于先天的遗传因素。语言能力是通过后天视觉与听觉信息输入、在生活情境中得到响应、父母直觉式辅助等,一步步累积的成果。如果两岁时宝宝的语言发展赢在起跑点,的确可以占相当的优势,甚至持续到小学中年级。也就是说,孩子的说话能力与日后的阅读、拼字等能力具高度相关性。但父母也不能持龟兔赛跑的心态,因为脑中的词库必须与日俱增,才能持续占据优势。


专家简介:高丽芷
婴幼儿感觉统合专家。台湾大学医学院复健医学系毕业,美国德州女子大学(Texas Woman’s University)职能治疗硕士,国际感觉统合组织合格治疗师和美国合格职能治疗师。
三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婴幼儿感觉统合的推广,现任高丽芷感觉统合潜能开发学苑执行长、台湾大学职能治疗学系讲师、信谊基金会顾问等,已出版著作有《感觉统合》(上中下册)、《儿童情绪障碍与情绪管理》、《婴儿按摩》等。

+1

来源: 作者:admi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