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儿童读物的三个省钱绝招

1-3岁护理

2009年11月12日

  价格昂贵的儿童读物,究竟有哪些是完全发挥了作用的?作为一名聪明的家长,你知道如何在儿童读物的购买上实现最佳性价比吗?

第一招:保护、修补有必要

  节省目标:30%的购书支出。以一名3 岁宝宝每月4 本童书的购买量计算,每年至少要省200 元!

  还记得小学时候领到新书,第一件事是什么吗?不是打开新书翻阅内容,而是爱惜地给书包上牛皮纸的封皮,这样,才能保证它完好无缺地经受你一个学期的折腾。小时候的招数,现在完全可以用到宝宝的童书上。

  一本几十页的平装童书,售价通常要超过20 元,只会看画还不怎么识字的宝宝,当然对“爱护图书就等于爱护妈妈的钱包”这件事没什么概念,他读书的方式可能是撕、是扯、是高兴起来就乱扔一气,一本书还没看几遍,就已经四分五裂了。再买一本?那可就是双重投资了。

  为什么不在书刚买来的时候,就和宝宝一起为书包上封皮?现在文具店中都可以买到透明PE 材质的书皮,简单地套在书上,既不影响阅读效果,又可以避免宝宝扯烂它或是把牛奶什么的泼上去。

  如果你是一名心灵手巧的妈妈,GH 给你一条更实用的建议。童书薄的通常是骑马钉装;厚的则是胶装,这两种都比较容易被宝宝撕坏。不小心,骑马钉还可能伤到宝宝小手,解决的办法很简单,自己动手,把童书改造成线装版!仿照线装古书的办法,在童书的书脊处,先用钉子打孔,然后用粗麻线把它缝起来,这样书会牢固很多,也不再容易散页了。

  保存完好的童书(特别是教育类童书),不仅可以供宝宝多次阅读,省下重复购买的钱,还有另一条渠道可去。

 

第二招:交换、捐赠有好处

  节省目标:20%的购书支出。以一名3 岁宝宝每月和小朋友交换1 次的频率计算,每年省300 元不成问题。

  你自己会和闺中好友举办二手衣交换派对?那为什么不给宝宝也办个换书派对?保存完好的童书,经过清洁消毒后完全不会影响阅读,和小朋友交换看是最合适不过了。童书故事相对简单,宝宝看过几遍就腻了,而邻居家的小朋友正好没看过!和他交换怎么样?如此一来,既省了钱,还给孩子上了一堂环保教育课,多么一举两得的好事。

  交换图书的途径很多。最简单的是在社区和邻居家交换;或者是在幼儿园要求老师帮忙,和同学们交换;上妈妈论坛发起一个大规模换童书派对也可以;而在某些儿童书店,还提供以旧换新的服务,条条路都可以帮助你做一个环保省钱的好妈妈。

  如果有些图书实在是普及到了小朋友人手一册的地步,那也有去处。把它捐赠给公益机构,送给那些需要的小朋友。捐赠的时候,一定要带上宝宝,由他亲手把图书交出去,教会他从小就开始学习“爱”这门人生必修功课。

  哪里买书有讲究

  同样的图书,比如法布尔的《昆虫记》,童书版的比成人版的约要贵出20%,而除了外表装帧上有少许差异外,其他如插图、文字都没什么区别。那有什么理由不在成人区给孩子买呢?不少经典书籍都存在这种现象,妈妈们在买书的时候,可要多想一想。

责任编辑:天宝妈

 

  一看到这个标题,相信很多宝宝的妈妈会大呼“冤枉”:“我家宝宝一点都不像我,比如,我是急性子,宝宝偏偏是小磨蹭,每天我都催他快点快点,急得冲他发火。”“我家宝宝简直就不像我生的,我闲不住,很勤快,他懒得要命,什么事都不会做,也不想学。”类似的问题还有,妈妈很宽容,宝宝很任性;妈妈很慷慨,宝宝又小气又自私,什么都不肯跟他人分享……宝宝的缺点,和妈妈有什么关系?关系可大了!其实,宝宝身上的缺点,除了天生的气质个性与妈妈的期待有所不同外,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妈妈的教育理念有偏差引发的,或者,妈妈虽有好的教育目标,在执行方面,却常常半途而废,或者出尔反尔,缺少将好的教育理念贯彻下去的耐心和执行力。因此,宝宝的缺点屡教不改,妈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先来反思自己。

  故事1:“小磨蹭”遇上急性子

  王勤的宝宝今年4岁了,性格比较内向,做事也比较磨蹭。妈妈每天早上要盯着他穿衣服,催着他吃饭,要不然,上幼儿园肯定迟到,宝宝磨蹭到什么程度呢?穿魔术扣的鞋子要10分钟;吃饭,要不是妈妈急得抢过来喂,能吃50分钟,所有的饭菜都吃得冰凉;宝宝的老师布置的手工作业,同一个大院里的萌萌5点钟就做完了,王勤的宝宝要是一个人做,能做到晚上10点钟还没做完,王勤只好代他做……王勤愁得跟孩子爸爸说:“宝宝这样磨蹭,他上了小学怎么办?他是不是我们俩生的啊?”结果,当天晚上,宝宝老是睡不稳,王勤掀开他蒙头的被子一看,宝宝在哭,说妈妈嫌他慢嫌他笨,不要他了……王勤这才知道跟孩子爸爸说的话被宝宝听到了,伤到了宝宝的心。王勤又悔又急又没招。

  专家说:首先,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妈妈一定要有耐心。作为母亲,我们往往因为自己与孩子血缘关系,就天真地想象我们的性格、爱好、意志品质等等,都会统统地在宝宝的身上延续下来。实际上,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不是每一对母子都是这样的,当宝宝出生以后,我们就要开始和“另一个人”打交道了。而这个人的性格有可能与我们完全不同。身为妈妈,我们要以更宽广的胸怀,去接纳和你个性不一样的孩子。

  怎么做呢:孩子磨蹭也有妈妈的原因,就是妈妈管得太多太细了,所以很多孩子的任务就变成了妈妈的任务,长此以往,孩子依赖性太强,做事就越发被动。对此,妈妈不妨采取一些游戏的方法。比如拿一个闹钟,和孩子协商,问他多长时间可以将事情做完,然后上好闹铃。如果孩子在此之前做完了事情,要积极地奖励他或鼓励他,慢慢地让孩子形成自我约束。另外,还要发现慢性子的优势所在:他可能做事更仔细一些,考虑得更周到一些等等。要首先表扬孩子的优点,再提出你的期望,比如:“儿子,你做事真仔细,只是如果再能快一点点就更好了。”这样,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故事2:勤快妈妈懒宝宝

  妈妈经常在亲朋好友面前埋怨说,洋洋太懒了,啥事都懒得做,房间里乱得跟猪窝一样,走道都会被乱扔的玩具绊倒,但要是洋洋自己动手收拾玩具,整理他的小房间,妈妈又会埋怨他整理得又慢又没有条理,干脆推开洋洋,自己来做。

  专家说:其实,并非孩子啥事都不愿意干, 从孩子的发展过程来看,孩子都是喜欢做事的:开始学走路就不要大人抱;学吃饭的时候不要人喂,要自己舞匙弄筷地吃;给他穿衣服,他还会抢着自己套上身……这些时候,便是孩子学习做事的欲望最强烈的时候,要是妈妈包办代替过多,就让宝宝错失了学习的最佳时机。

  怎么做呢:如果妈妈太勤快了,就会把孩子给惯懒了。其实,聪明的妈妈应该在孩子面前变得“懒惰”一些,留给孩子表现或锻炼的机会。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生活就是游戏,学习做家务也是一种游戏。要他收拾玩具的时候,你可以这样说:“玩具宝宝玩累了,他们要回家睡觉了,让我们送他们回家吧。”开饭的时候你可以说:“妈妈当厨师,你当服务员,请服务员帮忙把菜端出去。”当孩子感觉做家务就像玩游戏那么有趣时,他们一定会喜欢。在训练孩子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如教孩子扫地、洗手帕、洗袜子、穿衣、穿鞋等时,妈妈应耐心示范,分步骤来要求,先让孩子看大人怎么做,耐心细致地给他讲明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再逐渐放手让他独立操作。

 

  故事3:慷慨妈妈自私宝贝

  安安才28个月,刚上小托班,妈妈就发现她很自私。每到“交换玩具日”,老师叫带玩具到幼儿园里交换玩,安安都会抱着别人的芭比娃娃和电动汽车不松手,不肯还,常把玩具的主人惹哭。过儿童节,老师让带零食与小朋友分享,她居然自己搜罗了一包不爱吃的陈货,说要带到幼儿园里给大家吃,而把妈妈新买的好零食都藏起来。不但如此,她爱吃的东西,就不让爸妈和姥姥吃,当着她的面尝一口,她就撒泼大哭,气得妈妈打了她两下,说:“我和你爸都待人慷慨,怎么养出个女儿这样自私,你到底像谁啊?”

  专家说:很多妈妈都说,孩子还不满3岁,就很自私,还自私得很有“心计”,让成年人也大吃一惊。产生自私的原因,一方面是孩子有天生的利己倾向:在宝宝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时候,孩子往往单纯地认定“我即世界”,宝宝在建立与他人的关系时,判断标准便是是否有利于他,相应的行为也如此;另一方面,宝宝的自私行为也来自妈妈和家人的过分宠爱,安安妈妈就承认,她对孩子的物质需求总是有求必应,生怕孩子受一点苦、受一点委屈。

  怎么做呢:预防孩子自私的最好办法,就是当孩子刚表现出自私行为时,给予提醒和讨论。讨论应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对懵懂的小宝宝厉声责备,除了吓哭孩子,并不能让她明白错在哪里。讨论的目的,是使孩子了解自私的后果——自私的孩子不受欢迎。孩子为了不落到没有朋友玩的结果,会改正其自私行为。如果道理已经反复讲过,孩子也认可,到时孩子仍表现出自私行为时,妈妈可表示不接受他,同时告诫家人及其他小朋友暂且孤立她,孩子为了有玩伴,会减少其自私行为。在平时,妈妈还可以与宝宝做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妈妈亲自扮演“自私的人”这个角色,扮演时可夸大自私的恶劣后果,引起孩子足够的重视。角色游戏使孩子能经历、体会到别人的情感,知道自私给别人的害处,从而促使她改变这样的行为。

  故事4:任性宝宝发愁妈

  两岁半的冉冉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女孩,但妈妈最近两个月却愁得睡不着觉:冉冉越大越任性,脾气也越来越大。比如说她想把她的小儿书扔到鱼缸里,大人不让她弄她就开始大哭。喜欢到厨房里拿碗玩,不让她去也发脾气,家里的碗和匙子,不知摔坏了多少,还喜欢爬到高柜上去玩,谁都知道那是很危险的,抱她下来她就拳打脚踢,哇哇大哭,该拿如此任性的宝贝怎么办?

  专家说:所谓任性,就是单凭自己的喜好去做事,或对个人的需求和愿望毫不克制,全然不理会他人的感受。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幼儿随着生理上的不断发育,其好奇心和探索欲也在发展。不管这些好奇心和探索欲在大人看来是否合理,他们都会兴高采烈参与其中,谁拦阻也不听,这就是所谓的“任性”。冉冉想把她的小儿书扔到鱼缸里,喜欢到厨房里拿碗玩,都带有这个年龄特有的探索意识,不完全是坏事。当然,幼儿过份任性,比如,明明妈妈告知这很危险她也要做,就和妈妈的管教不当息息相关。比如,妈妈缺乏耐心。孩子为所欲为,妈妈一开始还坚持原则,可当孩子继续不听劝阻时,妈妈就会觉得烦,认为“反正教了他也不会听”、“孩子还小,不懂事,等他大了自然就会好的”,而不再坚持。再比如,妈妈用训斥、打骂等方式回应孩子的一切“不合理要求”,也会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以执拗来对抗妈妈的粗暴,造成越压越犟的现象。

  怎么做呢:妈妈固然应该对幼儿最初的不合理要求坚决说“不”,把任性的苗子扼制在萌芽里。但态度要和缓平静,要以讲道理为主。当宝宝任性妄为时,妈妈可采用注意转移法,以新的刺激(如玩玩具或讲故事等)转移幼儿的注意,以达到终止任性;也可采用冷却回避法,即不去理他,使他自觉没趣,而停止任性;这些方法,都比较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效果颇佳。另外, 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必须一致,如果爸爸教育,妈妈心软袒护,不但降低父母在幼儿心目中的“威信”,还会使幼儿无所适从,甚至产生人格的两面性,进而更滋长幼儿的任性。

  专家提示:

  1 关于分享 我觉得学习分享之前,先要尊重和满足孩子想拥有的需要,比如,对于孩子自己的玩具,我们尊重他的拥有权和支配权,给他不分享的自由。比如家里一些好吃的,我们告诉孩子这是大家的,你也是大家的一部分,所以一定有你一份。实践证明,这样有充分安全感的孩子既不小气,也不讨好式的给予,是最能合理的分享的。

  2 关于任性 其一,不妨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真正有自由的孩子反而没有任性的。其二,很多看似危险的事情,其实孩子自己能避免。其三,面对危险,恰恰是孩子通过适当形式感受、了解危险,学会自我保护的机会。

责任编辑:天宝妈

 

  人的习惯不是生来具有的,是受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和发展的,饮食习惯则主要在幼年时由父母培养。怎样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呢?我们总结了12个规则。

  良好的饮食习惯体现在哪里?

  在孩子的婴幼儿期,就应喂食各种味道的食物?让舌头尽早接受各种味道的刺激,能促进味觉发育完善,产生良好的适应性?所以,年轻的父母要尽早给孩子品尝多种口味的饭菜?

  每天的食物要多样,不强迫孩子吃这吃那,更不用奖励与惩罚手段刺激孩子多吃某种食品?经常使用食物作奖惩,会使孩子增加某种食物的偏爱?孩子生病后,食欲会下降,会不喜欢某种食品,这时,应劝其先吃少量,由少而多,儿童的适应能力很强,是不会长期拒绝某种食物的?

  还要注意保持孩子的食欲,不要让孩子将喜爱吃的食物一次吃得过多,以防暴食后的伤食伤胃?六七岁?十几岁的中小学生是凭喜好选择食物的,所以,需要父母对其进行科学的教育,父母也因此有必要掌握基本的营养学知识?如果父母能按平衡膳食理论安排一日三餐,就会安排孩子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重要的是,家长要培养孩子自幼对各类食物和各种营养的喜爱,孩子就会自觉地形成正确的饮食行为?孩子有了良好的饮食习惯?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会受益终生?

  科学地吃,应言传身教,使他们知道如何科学地获得合理营养,同时要培养子女具有良好和文明的饮食习惯,应注意以下12点:

  (1)尽早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这样做,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主性,还有助于开发智力,有人认为,中国人用筷子吃饭,特别能促进大脑皮层发育?

  (2)给孩子定时开饭,让孩子每天都能按时就餐?

  (3)教会孩子讲究卫生,做到饭前洗手,饭后漱口?

  (4)吃饭时,尽可能施行分餐制?

  (5)为孩子创造一个祥和?安宁?轻松的就餐环境与气氛,不要在吃饭前和吃饭时教训?责骂孩子?

  (6)不要让孩子边吃边玩,也不要一边吃,一边看电视或看书?

  (7)每餐吃饭的持续时间宜为20~30分钟,要让孩子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

  (8)父母与子女一起吃饭时,可随时简明地告诉孩子一些有关食物与营养的知识?比如,说:“土豆是长在哪里呀?是产在土里的?”“喝牛奶有什么好处呀?天天吃奶的孩子能长高个?”在方式上,切忌唠叨?

  (9)一些家庭在节假日常大吃大喝,在寄宿制学校就读生,周末回家,父母往往为其准备好吃好喝?这种做法容易让孩子暴饮暴食,可能引发急性胃肠炎?胰腺炎等病症,还会影响孩子的饮食心理,家长应该避免?

  (10)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要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择菜?淘米?在八九岁时,可教他们烧饭炒菜,从煮鸡蛋?煮粥开始,到中学时代,就能会做一般的家常饭菜?如此,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还能使他们长大后热爱饮食生活?

  (12)教会子女一些用餐礼仪,比如,口中有食物时不要说话;不要含着食物喝水;不要持筷子指指点点和在菜盘里扒来扒去;打喷嚏和咳嗽时,要用餐巾或手帕掩着嘴,把头远离餐桌?

+1

来源:天宝妈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