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发现双胞胎BB的N个新秘密

1-3岁护理

2009年11月12日

 

 

 

 关于双胞胎BB的新发现

      你是不是也常常看着双胞胎孩子情不自禁地微笑"?"是不是也常常由衷地对自然界的这一“克隆”奇迹叹为观止"?"

      如今,似乎生双胞胎的妈妈越来越多了,而近年来,对双胞胎的研究在科学界也备受重视。大约从10年前开始,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教授Kerry Jang分析了超过1000对双胞胎志愿者的数据,以此研究双胞胎个体的神经动力学、外伤恢复,以及病态精神;而美国双胞胎研究学会的人类行为学家Daniel Pérusse则领导了一项旨在分析双胞胎基因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西安大略大学心理系教授Tony Vernon通过对双胞胎的研究来解释基因对个体行为以及人性的影响,包括回答基因是否决定幽默感等问题。

      关于双胞胎,我们有太多不知道的故事……

 

 

 

       双胞胎造就医学里程碑

       大约50年前,医学界在一对双胞胎之间完成了人类首次器官移植——23岁的Ronald Herrick将自己的一个肾捐献给重病的哥哥Richard。从此,在医学上开辟了崭新的天地,每年全世界有数千人因此得救。

      在Herricks之前,尽管在世界范围内也有过许多次类似尝试,但都没有成功。而正是因为Herricks的基因与弟弟的完全相同,医生认为或许值得一试。试验取得空前成功,哥哥在手术后与照顾他的护士结婚,并生存了8年。该手术的主治医生也因此而获诺贝尔医学奖。

 

 

 

      双胞胎之间有何区别"?"

     双胞胎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同卵双胞胎(100%相同的基因),另一种是异卵双胞胎(50%相同基因)。

     尽管大多数同卵双胞胎看上去一模一样,但事实却是:没有两个人会绝对一样。不信吗"?"不妨问问他们的父母,父母们总能一眼分出谁是老大,谁是老二。

     同卵双胞胎,来自同一个受精卵。双胞胎拥有一样的性别,一样的基因(但是拥有不同的指纹)。如果想从医学上区分开他们,DNA检验依然是有效的,但血液测试和胎盘测试则不起作用了。

 

 

 

      激增的双胞胎现象

      北美的生育研究协会最近的人口调查显示:双胞胎出生率上升了35%,而三胞胎及以上的出生率则飙升了250%。妇女避孕技术的推广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但最近的研究发现,即使一些高龄产妇没有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历史,其双胞胎出生率也在提高。一项来自德国的研究显示:双胞胎比例上升的一项重要原因是卵胞刺激激素(FSH)的增加。该激素浓度提高会导致女性卵巢过量排卵。

● 全球有1.25亿双胞胎(含三胞胎及以上)

● 其中双胞胎比例高于95%

● 目前双胞胎的平均出生率是1/80

 

 

 

      双胞胎的奇异“镜面”现象

     大约四分之一的同卵双胞胎存在“镜面”现象。举例来说,一个孩子使用右手,则另一个孩子就会是“左撇子”;一个孩子左边牙齿松动,则他的兄弟或者姐妹右边的牙齿就会松动;一个孩子的头发向右打旋,另一个就会向左。研究显示,这四分之一的镜面双胞胎是由于卵子的分裂事件较晚而导致个体发育带有明显的左右对仗性。

      双胞胎独特的语言系统

      乍听上去这好像有点像恐怖电影里的情节,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双胞胎之间天生就会使用一些只有他们自己才懂的语言。比如,如果琳琳会对她的双胞胎妹妹说“咕咕吧”,那么无须任何别的提示,妹妹就会把正确的玩具递给她。

 

 

 

 

      龙凤胎的亲和力

     芬兰与美国的科学家近日对芬兰 4000对双胞胎小学生和他们的2.2万名同学调查后发现,“龙凤胎”比其他儿童更易适应社会,情感发育也更完善。

     在有双胞胎的班里的调查结果显示,同性双胞胎和普通孩子在这份性格调查问卷中的得分没有多大区别;而异性双胞胎,也就是“龙凤胎”,基本上都是班里最容易接近、最具亲和力的学生。负责此项调查的普尔基宁教授说:“‘龙凤胎’互相塑造和改善对方的个性和行为,女孩变得更活跃,男孩变得更善解人意。”

 

 

 

      双胞胎与生俱来的相似性

      美国专家鲍查德和莱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最终找到了56对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他们来自美国等8个国家,研究者对这些双胞胎与那些共同成长的同卵双胞胎们进行每人近50小时的测试,测试内容几乎涵盖你可以想到的每个维度:四种人格特质量表、三种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问卷、两项智力测验。另外,还要填写一张家用物品清单(例如:家用电器、望远镜、艺术珍品和《辞海》等),以评估其家庭背景的相似性;一张家庭环境量表以测量他们对养父母方式的感受;他们还要进行个人生活史精神病学以及性生活史等三次访谈。每名被试的所有项目全部分开独立完成,以避免一对双胞胎间存在不经意地相互影响。

      测试比较的结果是惊人:即使双胞胎们分别生活在不同的环境,甚至不同的国家,他们之间的相似与那些生活在一起的双胞胎基本一样,都拥有令人惊异的相同特质、生活方式。

 

 

 

 

 

      儿童时期,儿童吸吮手指(吃手)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居重复性行为的榜首。重复性行为常见于正常儿童,多为良性和自我局限的行为,其原因可能是孩子借此表达愤怒、挫折或无聊,也可能是儿童发育障碍、情绪障碍或体格障碍的表现。

偶然吸吮不应视为病态

      吸吮手指是指儿童自主或不自主地反复吸吮手指。婴儿早期口唇接触到任何物体都会引起吸吮反射,吸吮手指的比例则高达90%,为正常生理现象。在寂寞无聊、身体不适时,吸吮手指可以聊以自慰、减轻焦虑、转移对不舒服的注意力,因而婴儿乐于吸吮手指。在婴儿期,这种偶然出现或持续时间不长的吸吮手指现象,不应视为病态。这些行为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减少,并不知不觉地消失,到两三岁后大大减少,4岁时吸吮手指的发生率约为4%。

 

 

 

4岁后仍吸吮应治疗

一般认为,4岁以下的儿童无须治疗,如果超过4岁仍然有吸吮手指或因吸吮手指引起其他问题,则需要根据病因进行综合治疗。

吸吮手指短时间内不会造成大的影响,长期下去可造成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①手指变粗大,影响手指的美观和精细运动。

②造成手指感染,或消化道疾病。

③导致下颌发育不良、牙齿闭合不良,妨碍咀嚼功能甚至使面容变丑。

④造成妨碍学习的内心紧张、忧愁或烦躁等症状。

一般认为病态的吸吮手指的原因有:婴儿期行为的延续、疾病影响、饥饿、孤独无伴和缺乏关爱、孩子没有合适的玩具、不良情绪等。

 

 

 

    预防和矫正儿童吸吮手指的关键在于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已经养成此类不良习惯的孩子,在矫治时应弄清原因、对症下药。具体方法如下:

    由喂养方法不正确引起的,应克服不良的哺喂习惯,培养孩子有规律的进食习惯,妈妈要避免错误的哺乳方法,如婴儿一哭就塞乳头之类。人工喂养的婴儿,他吸吮的奶嘴应扎出很多小孔,以便他用力吸吮瓶中的奶。在出牙前后,宝宝会啃妈妈的奶头、食物等,这时应给孩子吃些固体食物如香蕉、饼干等。孩子1岁多要断奶时,要有一个过渡。可以将母乳等装在奶瓶里或杯子里喂他,使孩子逐渐适应其他进食方式。

    对于已养成吮吸手指的不良卫生习惯的孩子,应弄清楚造成这一不良习惯的原因,如果属于喂养方法不当,首先应纠正错误的喂养方法,克服不良的喂哺习惯。要培养孩子有规律的进食习惯,做到定时定量,饥饱有节。父母要耐心、冷静地纠正儿童吸吮手指行为。

 

        宝宝的睡眠问题的确让许多新手父母感到棘手,别烦恼了!不论您家里的宝宝有多难搞,专家支招都可以让您轻松搞定宝宝,让它睡得又香又甜,您也不再老是挂着猫熊眼上班唷!

 

 宝宝睡眠小知识

 

  新生儿:睡眠不分昼夜,妈妈可以配合孩子的生理情况来确定喂奶的时间。一般,白天3—4小时喂一次奶,宝宝吃奶之后一般就会睡觉了。

  2—3个月:晚上的睡觉时间应该长一些。尤其是晚上10点过后,婴儿就应该睡觉,不要吵醒他,这样他后半夜的睡觉时间会越来越长。

  4—5个月:半夜里孩子起来喝奶的次数就少了,后半夜逐渐延长,一次可睡觉5—6小时。

  7—12个月:幼儿睡觉的时间一般如下:早上7、8点—10点睡觉;10—11点玩玩、吃中饭;中饭过后1点到下午3—4点再睡一觉;醒来过后吃点心,然后玩一会,到5、6点钟吃晚饭;到晚上7点半进入睡眠;晚上10点—11点左右喝点奶,然后就一觉到天亮。如果半夜那餐,孩子不醒,就不给他吃,让他一直睡,这样有利于他养成成人睡眠习惯的生理时钟。

  1岁左右:一天要睡觉13—14个小时。白天上、下午共睡3—4小时,晚上睡10—11小时,从晚上7点半到次日早晨6点半左右。

  2—3岁:一天要睡12个小时,晚上要睡10个小时,晚上就寝时间最好是8点。

  3—6岁:晚上要有1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6岁以前都应有午睡1—2小时的习惯。

 

  关于宝宝睡眠的十大个误区

  1 “不管宝宝什么时间入睡,只要他睡眠的总量够了就可以。”

  睡眠时间充足对于宝宝的生长发育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在睡眠中,内分泌系统释放的生长激素比平时多3倍。

  不过,宝宝的睡眠质量也很重要。入睡时间不同,深睡眠和浅睡眠所占的比例就会发生变化。入睡越晚,浅睡眠所占的比例越多,深睡眠的比例越少。而深睡眠和宝宝的生长发育是直接相关的,因为生长激素主要是在深睡眠时期分泌的。而浅睡眠和宝宝记忆力的发育关系更为密切。所以,尽量让你的“小夜猫子”早点入睡。

 

 

 

 

    2 “宝宝的睡眠时间没有达标,一定会影响生长发育。”

  实际上,虽然每个年龄段的宝宝都有他特定的睡眠需求量,但是宝宝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比如有的宝宝气质类型决定了他可能就是睡得少一些。原则上,只要宝宝的精神状态好、食欲正常、没有消化方面的问题、体重增长良好就可以。但是如果偏离得太多的话,比如新生儿每天需要睡16~18个小时,如果你的宝宝只睡到12个小时,可能需要咨询一下医生,进行一下生长发育方面的监测。

 

  3 “一定要让宝宝养成睡午觉的好习惯。”

  对于3岁以上的宝宝来说,他们白天精力很旺盛,玩和不断的活动能消耗他的精力,保证他夜间睡得很好。只要宝宝夜间睡眠时间充足,质量也很好,就能够满足他生长发育的需求。所以,如果宝宝没有睡午觉的需求,父母也不必强求。

 

  4 “抱着睡会让宝宝有一种安全感,可以让他更快地入睡。”

  抱着睡确实可以让宝宝获得一种安全感,但也容易让宝宝形成依赖。等到宝宝大一点,我们想改变有时会很困难。这种依赖心理还会延长宝宝的入睡时间,容易造成入睡困难。而且,当宝宝夜间醒来,父母如果不能及时给予相应的安慰,他很难再自己入睡。这对培养宝宝独立入睡的习惯和形成夜间深睡眠、浅睡眠的自然转换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建议你从现在开始,慢慢让宝宝在婴儿床上睡觉,逐步培养独立入睡的能力 

 

  5 “宝宝一有动静,轻轻地拍拍他,可以帮他继续入睡。”

  宝宝的睡眠分为深睡眠和浅睡眠两种状态。对小婴儿来说,特别是刚出生的宝宝,深睡眠和浅睡眠基本各占50%,而且是不断交替的。深睡眠时,宝宝处于完全休息状态,除了偶尔的惊跳和极轻微的嘴动外,没有其他活动;浅睡眠时,宝宝的手臂、腿和整个身体经常会有些活动,脸上还可能会做怪相、皱眉、微笑等等,这些都是浅睡眠时期的正常表现。所以,如果宝宝出现轻轻抽泣或运动,不要急着去拍他、抱他或者给他喂奶,先在床边观察一段时间,看宝宝是否能接着睡。否则,给予过多的干预,会人为地打断宝宝深睡眠和浅睡眠的自然交替,破坏宝宝的睡眠规律。如果宝宝出现了哭闹等更多的表现,我们再去进行处理。

 

  6 “打呼噜说明宝宝睡得香。”

  宝宝偶尔打鼾可能是由感冒引起的,感冒痊愈后,打鼾的症状就会消失。但如果宝宝经常打鼾,可能是由于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或其他原因,影响了鼻咽部通气造成的。这时,在醒着的情况下,有些宝宝也会出现鼻堵、张口呼吸的现象。时间长了,对宝宝的脑发育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如果你的宝宝的确有睡眠打鼾、张口呼吸的情况,最好带他到医院的耳鼻喉科检查一下。
 

 

 

    7 “孩子小时候,不必强调他的睡眠习惯,等入园前两三个月调整过来就可以了。”

  实际上,0~1岁是宝宝睡眠行为形成的关键期,24小时的昼夜节律一般在1岁以内就已经确立了。但有很多父母是到自己要上班了、宝宝要上幼儿园了,才想到去调整孩子的睡眠习惯。宝宝的睡眠习惯一旦形成,再去纠正就有点难了。所以,最好在宝宝四五个月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他良好的睡眠习惯。

 

  8“小瞇两分钟不会影响夜间睡眠!”

  有时妈妈会认为,让宝宝小瞇一下就应该无所谓,但影响可大了!如果妈咪不小心让宝宝小瞇了五分钟,那么晚上可能得与宝宝奋战到三更半夜,让妈咪一个头两个大,情绪自然也大受影响。要谨记,当孩子不小心睡着时,一定要立刻将孩子吵醒,带孩子出走走走,或是陪他玩,务必将瞌睡虫赶走。

 

  9“孩子被吵醒,好可怜,再让他多睡一会儿吧!”

  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对宝宝的睡眠也有帮助。记住啰!不论宝宝前一天多晚睡,隔天早上9点左右一定要立刻把孩子叫醒,以免沦于可怕的恶性循环中。

 

  10“先哄骗小孩睡觉后,再起身做事比较方便!”

  许多家长会有陪小朋友睡觉的习惯,但在孩子睡着之后,家长又会起身继续工作,这是非常失算的做法。因为小孩非常聪明,他心理明白,「等一会儿妈咪就会离开。」因此,如果家长经常用哄骗的方法让他上床,那么要不了多久,孩子就会起来玩。

  建议不论宝宝听不听得懂,家长都必需告诉孩子,「妈咪只是先陪你睡,待会还有事忙,忙完了就会上床啰!」让孩子清楚地知道妈咪的行踪,避免孩子产生分离焦虑;而且在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后,孩子也比较不会情绪紧张,自然可以一夜好眠。

 

 

 

     由于婴儿发育刚刚开始,身体各组织十分薄弱,骨骼绝大部分由软骨构成,根本谈不上坚固。其骨骼特点是有机物多,含钙盐和基穹卤类少,骨质柔软,所以,过早负重,对发育非常不利。

  如果过早学坐,脊柱过早负重,由于脊椎骨缺钙柔软,背部肌肉不发达而松驰,自然会出现脊柱侧弯畸形或驼背,并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可造成永久性体态异常,既不美观又有碍健康,酿成终身痛苦与遗憾。

 

 

 

 

  倘若学走路过早,因下肢骨柔软脆弱,经受不住上身的重量,容易疲劳,下肢的血液供应也因此受到影响,故而容易导致下肢出现佝偻病似的“X”型腿或“O”型腿,甚至发生疲劳性骨折。

 

 

 

   因此,训练要根据孩子发育阶段的特点进行。一般而言,六个月以前让孩子学抬头、旋头、翻身,还可以躺在床上或摇篮里做婴儿体操;七个月的婴儿可依恃靠坐;八至九个月的婴儿可匍匐前进;十个月以后,可扶床站起;十一个月后,可让孩子独立迈步,但要注意适可而止,千万不可勉强让婴儿过早学坐学走,以免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6-8个月:下齿槽长出两颗中间的门牙,跟着上齿槽又长出两颗门牙。

8-12个月:上齿槽长出外面两颗门牙,然后下齿槽的两颗外侧门牙冒出牙龈。

12-16个月:先后在上下齿槽出现第一乳磨牙。

16-20个月:先后在上下齿槽长出犬牙。

20-30个月:长出下齿槽的两颗第二乳磨牙,上齿槽的两颗第二乳磨牙,至此20颗乳牙长齐了。

 

 

 

 
出牙口腔保健

 

     从6个月开始出牙到2岁半左右乳牙基本出齐,这段时间内宝宝基本上隔几个月就出几颗牙齿,因此特别要注意孩子的口腔卫生。宝宝长牙是一种生理现象,有的宝宝没有任何异常情况,爸爸妈妈只需在每次进食后喂点温开水,注意口腔清洁就可以了。但有宝宝会出现流口水、低热、腹泻,这时除了注意生活上的护理外,还应考虑到孩子出牙时容易受到刺激,最好用你的手指帮助宝宝轻轻按摩牙龈,最好每次晚餐后用温水或2%苏打水清洗口腔,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细菌繁殖而发生口腔感染。出牙期间生病时,应去医院看病。

 

流口水

 

     6个月的宝宝很容易流口水,妈妈看到自己的宝贝整天下巴湿湿的,好像总擦不干,很伤脑筋。流口水也称流涎,医学上称口水为唾液,唾液是由口腔内的唾液腺分泌的,唾液量的多少取决于唾液腺的发育情况。新生儿时期,唾液腺不发达,唾液分泌极少,所以口水不多。而4~5个月后,宝宝增加了一般性食物(辅食),唾液分泌增多,但宝宝没有吞咽唾液的习惯,口水流出增多。6~7个月时乳牙的长出易引起唾液反射性增多,但口腔发炎如齿龈炎、溃疡性口腔炎、疱疹性咽炎也易流口水。随着年龄的增加,流口水现象会消失,这也称生理性流涎,家长不必担心。如果2~3岁以上孩子还经常流口水,则为病态现象,应去医院就诊。

 

     出牙的时间和速度是反映宝宝生长发状况的标志之一。虽然由于气候、生活水平、体质等方面的差异,婴儿出牙的时间略有不同,但如果超过1周岁仍未有牙萌出的,则应请医生诊治,以排除疾病情况。

 

     发育时期需多种矿物盐,如钙、磷、镁、氟和维生素类,若孕妇从饮食中摄取的矿物盐不足,造成孕妇体内维生素D缺乏,就会影响胎儿牙胚的发育,使宝宝出牙延迟,因此,孕妇应多吃绿色蔬菜和豆制品类,并经常晒太阳。

 

     患了佝偻病和营养不良,会妨碍乳牙的发育和生长,佝偻病的发生往往与宝宝出生后日照不足有关,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够促使人体皮肤中一种叫7-脱氢胆固醇的物质转化为维生素D,而维生素D是促进骨骼和牙齿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营养不良往往是由于喂养不当引起的,比如单纯给宝宝喂牛奶和米糊类食物,不按时添加辅食,就很容易造成宝宝体内维生素D缺乏和严重营养不良,为使宝宝乳牙正常地发育生长,就应防治佝偻病和营养不良。

 

 

 

第一、做到合理喂养。及时给宝宝添加辅食,如饼干、馒头、蔬菜、水果等,既补充营养,又有助于乳牙的发育。

第二、多晒太阳。冬季出生的宝宝,2个月即可抱出户外活动,晒太阳的时间夏季宜在早晨,冬春季可以在午后。应尽量暴露皮肤让阳光直晒,寒冷季节可只露出面部和双手。晒太阳时要注意保护眼睛,可用纱巾或帽子等物遮挡一下。夏季晒太阳应注意防止皮肤灼伤,可以在阳台或树荫下活动;冬季要避免着凉而感冒;屋内晒太阳应打开窗户,因为紫外线不能透过玻璃。治疗佝偻病除了晒太阳,还应服用维生素D和钙剂。

 

 

 

 出牙晚不一定是钙"出错"

好多妈妈常会有这样的问题:宝宝10个月了还没长牙,会不会是因为缺钙所致。专家解释:出牙晚不一定是缺钙,与遗传也有很大的关系。

孩子出牙时间的早晚,主要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通常孩子在出生6~7个月便开始长牙,出牙早的孩子在4个月便开始长牙,出牙晚的孩子要到10个月左右才萌出,个别孩子要到1岁以后才长出第一颗乳牙,这种情况与婴幼儿时期骨骼生长的快慢有关。

出牙有哪些症状:

出牙晚说明孩子骨骼生长较缓慢,出牙早说明孩子骨骼生长较快,当然这是相对而言。只要不是由于缺钙或疾病所致的出牙晚,一般来说是不会影响今后骨骼的生长发育的。孩子的长高主要是靠长骨(四肢骨)的生长,长骨的生长主要是在骨干两端的干骺端和骨骺间的软骨组织中进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四肢长骨增长速度远远较躯干增长迅速,到青春后期骨骼停止生长,孩子也就不会再长高了。孩子今后的身高,决定的因素在于遗传、营养和适宜的运动,与出牙时间的早晚没有直接的关系。

有些父母一见孩子该出牙时没长牙以为是缺钙,就给孩子吃鱼肝油和钙片,这是不可取的。给孩子补钙与否,主要是要根据孩子的身体实际情况来决定,孩子出牙晚不一定就是缺钙,但要结合检查及其所表现的症状进行综合分析来决定。孩子缺钙常表现为囟门闭合迟缓、头发稀少、出汗多、爱哭闹等,此时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充一些钙制剂和鱼肝油滴剂,并注意辅食合理,对孩子的健康是有益的。如果一见孩子8个月或10个月还没有出牙,父母就给孩子服用大量的鱼肝油和钙片,就很容易引起维生素D过量甚至中毒,这样做对孩子的健康是有害无益的 

警惕出牙"不良"反应

发热:有些宝宝在牙齿刚萌出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只要体温不超过38°C,且精神好、食欲旺盛,就无需特殊处理,多给宝宝喝些开水就行了;如果体温超过38.5°C,并伴有烦躁哭闹、拒奶等现象,则应及时就诊,请医生检查看是否合并其他感染。

腹泻:有些宝宝出牙时会有腹泻。当宝宝大便次数增多、但水分不多时,应暂时停止给宝宝添加其他辅食,以粥,细、烂面条等易消化食物为主,并注意餐具的消毒;若次数每天多于10次、且水分较多时,应及时就医。

流涎(俗称流口水):多为出牙期的暂时性表现,应为宝宝戴口水巾,及时擦干流出的口水。

常识:

烦躁:当出牙前的宝宝出现啼哭、烦躁不安等症状时,一般只要给以磨牙饼让宝宝咬并转移其注意力,通常会安静下来

需要注意的是,佝偻病、克汀病、营养不良等都可引起出牙延迟,牙质欠佳。如果宝宝超过12个月还未出牙,应到医院查明原因,及早诊治。

 

 

 

 

 

 
看看出牙规律

 小儿正常出牙顺序是这样的,先出下面的二对正中切牙,再出上面的正中切牙,然后是上面的紧贴中切齿的侧切牙,而后是下面的侧切牙。小儿到1岁时一般能出这八颗乳牙。1岁之后,再出下面的一对第一乳磨牙,紧接着是上面的一对第一乳磨牙,而后出下面的侧切牙与第一乳磨牙之间的尖牙,再出上面的尖牙,最后是下面的一对第二乳磨牙和上面的一对第二乳磨牙,共20颗乳牙,全部出齐大约在2-2.5岁。

如果小儿出牙过晚或出牙顺序颠倒,可能会是佝偻病的一种表现。严重感染或甲状腺功能低下时也会出牙迟缓

 

  

   孩子出牙的时间和速度是反映其生长发育状况的标志之一。虽然由于气候、生活水平、遗传等方面的差异,婴儿出牙的时间略有不同,但一般在4~10个月都要开始长牙了。

+1

来源:ellen01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