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不要让婴儿过早学坐和走路

1-3岁护理

2009年11月12日

 

     由于婴儿发育刚刚开始,身体各组织十分薄弱,骨骼绝大部分由软骨构成,根本谈不上坚固。其骨骼特点是有机物多,含钙盐和基穹卤类少,骨质柔软,所以,过早负重,对发育非常不利。

  如果过早学坐,脊柱过早负重,由于脊椎骨缺钙柔软,背部肌肉不发达而松驰,自然会出现脊柱侧弯畸形或驼背,并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可造成永久性体态异常,既不美观又有碍健康,酿成终身痛苦与遗憾。

 

 

 

 

  倘若学走路过早,因下肢骨柔软脆弱,经受不住上身的重量,容易疲劳,下肢的血液供应也因此受到影响,故而容易导致下肢出现佝偻病似的“X”型腿或“O”型腿,甚至发生疲劳性骨折。

 

 

 

   因此,训练要根据孩子发育阶段的特点进行。一般而言,六个月以前让孩子学抬头、旋头、翻身,还可以躺在床上或摇篮里做婴儿体操;七个月的婴儿可依恃靠坐;八至九个月的婴儿可匍匐前进;十个月以后,可扶床站起;十一个月后,可让孩子独立迈步,但要注意适可而止,千万不可勉强让婴儿过早学坐学走,以免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6-8个月:下齿槽长出两颗中间的门牙,跟着上齿槽又长出两颗门牙。

8-12个月:上齿槽长出外面两颗门牙,然后下齿槽的两颗外侧门牙冒出牙龈。

12-16个月:先后在上下齿槽出现第一乳磨牙。

16-20个月:先后在上下齿槽长出犬牙。

20-30个月:长出下齿槽的两颗第二乳磨牙,上齿槽的两颗第二乳磨牙,至此20颗乳牙长齐了。

 

 

 

 
出牙口腔保健

 

     从6个月开始出牙到2岁半左右乳牙基本出齐,这段时间内宝宝基本上隔几个月就出几颗牙齿,因此特别要注意孩子的口腔卫生。宝宝长牙是一种生理现象,有的宝宝没有任何异常情况,爸爸妈妈只需在每次进食后喂点温开水,注意口腔清洁就可以了。但有宝宝会出现流口水、低热、腹泻,这时除了注意生活上的护理外,还应考虑到孩子出牙时容易受到刺激,最好用你的手指帮助宝宝轻轻按摩牙龈,最好每次晚餐后用温水或2%苏打水清洗口腔,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细菌繁殖而发生口腔感染。出牙期间生病时,应去医院看病。

 

流口水

 

     6个月的宝宝很容易流口水,妈妈看到自己的宝贝整天下巴湿湿的,好像总擦不干,很伤脑筋。流口水也称流涎,医学上称口水为唾液,唾液是由口腔内的唾液腺分泌的,唾液量的多少取决于唾液腺的发育情况。新生儿时期,唾液腺不发达,唾液分泌极少,所以口水不多。而4~5个月后,宝宝增加了一般性食物(辅食),唾液分泌增多,但宝宝没有吞咽唾液的习惯,口水流出增多。6~7个月时乳牙的长出易引起唾液反射性增多,但口腔发炎如齿龈炎、溃疡性口腔炎、疱疹性咽炎也易流口水。随着年龄的增加,流口水现象会消失,这也称生理性流涎,家长不必担心。如果2~3岁以上孩子还经常流口水,则为病态现象,应去医院就诊。

 

     出牙的时间和速度是反映宝宝生长发状况的标志之一。虽然由于气候、生活水平、体质等方面的差异,婴儿出牙的时间略有不同,但如果超过1周岁仍未有牙萌出的,则应请医生诊治,以排除疾病情况。

 

     发育时期需多种矿物盐,如钙、磷、镁、氟和维生素类,若孕妇从饮食中摄取的矿物盐不足,造成孕妇体内维生素D缺乏,就会影响胎儿牙胚的发育,使宝宝出牙延迟,因此,孕妇应多吃绿色蔬菜和豆制品类,并经常晒太阳。

 

     患了佝偻病和营养不良,会妨碍乳牙的发育和生长,佝偻病的发生往往与宝宝出生后日照不足有关,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够促使人体皮肤中一种叫7-脱氢胆固醇的物质转化为维生素D,而维生素D是促进骨骼和牙齿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营养不良往往是由于喂养不当引起的,比如单纯给宝宝喂牛奶和米糊类食物,不按时添加辅食,就很容易造成宝宝体内维生素D缺乏和严重营养不良,为使宝宝乳牙正常地发育生长,就应防治佝偻病和营养不良。

 

 

 

第一、做到合理喂养。及时给宝宝添加辅食,如饼干、馒头、蔬菜、水果等,既补充营养,又有助于乳牙的发育。

第二、多晒太阳。冬季出生的宝宝,2个月即可抱出户外活动,晒太阳的时间夏季宜在早晨,冬春季可以在午后。应尽量暴露皮肤让阳光直晒,寒冷季节可只露出面部和双手。晒太阳时要注意保护眼睛,可用纱巾或帽子等物遮挡一下。夏季晒太阳应注意防止皮肤灼伤,可以在阳台或树荫下活动;冬季要避免着凉而感冒;屋内晒太阳应打开窗户,因为紫外线不能透过玻璃。治疗佝偻病除了晒太阳,还应服用维生素D和钙剂。

 

 

 

 出牙晚不一定是钙"出错"

好多妈妈常会有这样的问题:宝宝10个月了还没长牙,会不会是因为缺钙所致。专家解释:出牙晚不一定是缺钙,与遗传也有很大的关系。

孩子出牙时间的早晚,主要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通常孩子在出生6~7个月便开始长牙,出牙早的孩子在4个月便开始长牙,出牙晚的孩子要到10个月左右才萌出,个别孩子要到1岁以后才长出第一颗乳牙,这种情况与婴幼儿时期骨骼生长的快慢有关。

出牙有哪些症状:

出牙晚说明孩子骨骼生长较缓慢,出牙早说明孩子骨骼生长较快,当然这是相对而言。只要不是由于缺钙或疾病所致的出牙晚,一般来说是不会影响今后骨骼的生长发育的。孩子的长高主要是靠长骨(四肢骨)的生长,长骨的生长主要是在骨干两端的干骺端和骨骺间的软骨组织中进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四肢长骨增长速度远远较躯干增长迅速,到青春后期骨骼停止生长,孩子也就不会再长高了。孩子今后的身高,决定的因素在于遗传、营养和适宜的运动,与出牙时间的早晚没有直接的关系。

有些父母一见孩子该出牙时没长牙以为是缺钙,就给孩子吃鱼肝油和钙片,这是不可取的。给孩子补钙与否,主要是要根据孩子的身体实际情况来决定,孩子出牙晚不一定就是缺钙,但要结合检查及其所表现的症状进行综合分析来决定。孩子缺钙常表现为囟门闭合迟缓、头发稀少、出汗多、爱哭闹等,此时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充一些钙制剂和鱼肝油滴剂,并注意辅食合理,对孩子的健康是有益的。如果一见孩子8个月或10个月还没有出牙,父母就给孩子服用大量的鱼肝油和钙片,就很容易引起维生素D过量甚至中毒,这样做对孩子的健康是有害无益的 

警惕出牙"不良"反应

发热:有些宝宝在牙齿刚萌出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只要体温不超过38°C,且精神好、食欲旺盛,就无需特殊处理,多给宝宝喝些开水就行了;如果体温超过38.5°C,并伴有烦躁哭闹、拒奶等现象,则应及时就诊,请医生检查看是否合并其他感染。

腹泻:有些宝宝出牙时会有腹泻。当宝宝大便次数增多、但水分不多时,应暂时停止给宝宝添加其他辅食,以粥,细、烂面条等易消化食物为主,并注意餐具的消毒;若次数每天多于10次、且水分较多时,应及时就医。

流涎(俗称流口水):多为出牙期的暂时性表现,应为宝宝戴口水巾,及时擦干流出的口水。

常识:

烦躁:当出牙前的宝宝出现啼哭、烦躁不安等症状时,一般只要给以磨牙饼让宝宝咬并转移其注意力,通常会安静下来

需要注意的是,佝偻病、克汀病、营养不良等都可引起出牙延迟,牙质欠佳。如果宝宝超过12个月还未出牙,应到医院查明原因,及早诊治。

 

 

 

 

 

 
看看出牙规律

 小儿正常出牙顺序是这样的,先出下面的二对正中切牙,再出上面的正中切牙,然后是上面的紧贴中切齿的侧切牙,而后是下面的侧切牙。小儿到1岁时一般能出这八颗乳牙。1岁之后,再出下面的一对第一乳磨牙,紧接着是上面的一对第一乳磨牙,而后出下面的侧切牙与第一乳磨牙之间的尖牙,再出上面的尖牙,最后是下面的一对第二乳磨牙和上面的一对第二乳磨牙,共20颗乳牙,全部出齐大约在2-2.5岁。

如果小儿出牙过晚或出牙顺序颠倒,可能会是佝偻病的一种表现。严重感染或甲状腺功能低下时也会出牙迟缓

 

  

   孩子出牙的时间和速度是反映其生长发育状况的标志之一。虽然由于气候、生活水平、遗传等方面的差异,婴儿出牙的时间略有不同,但一般在4~10个月都要开始长牙了。

 

 

          由于宝宝的唾液分泌增多且口腔较浅,加之闭唇和吞咽动作还不协调,宝宝还不能把分泌的唾液及时咽下,所以会流很多口水。这时,为了保护宝宝的颈部和胸部不被唾液弄湿,可以给宝宝戴个围嘴。  这样不仅可以让宝宝感觉舒适,而且还可以减少换衣服的次数。围嘴可以到婴儿用品商店去买,也可以用吸水性强的棉布、薄绒布或毛巾布自己制作。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为了省事而选用塑料及橡胶制成的围嘴,这种围嘴虽然不怕湿,但对宝宝的下巴和手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宝宝的围嘴要勤换洗,换下的围嘴每次清洗后要用开水烫一下,最好能在太阳下晒干备用。

 

 

 

 

 


  孩子最初的微笑到底意味着什么?

  宝宝哭了,只是由于类似饥饿这类情况下的本能反应吗?

  婴儿,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情绪?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婴儿不具备表情与真正意义上的情绪。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随着婴儿的成长,他们的感觉能力发展迅速,并且能够以复杂的方式表达出来。婴儿表情表达能力的发展和体力和智力的生长发育是一种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你知道吗?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的宝宝有着不同的七情六欲呢!

  快乐的睡宝宝

  “我是不是感到舒服”—这或许是婴儿能表现出的最早的情感。比如,是不是被包裹得太紧了,外面是不是太吵闹了等等。即使是新生儿,面对这类情况的时候,也会在第一时间将自己的反应表达出来。举例来说:一个刚刚降生的宝宝,他偶尔会在母亲的胸前蜷成一团,“有时这是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比如外界的噪音太大,”儿科医生解释说,“但有些时候,这种行为表现出的则是对母亲强烈的爱意。”

  “社交”性质的微笑是婴儿能有意识地使用表情的有力证据。通常,这会出现在4~8个月的时候。通过细心的观察,妈妈们可以把这种微笑同过去的那种通常情况下的满意微笑区分开来。很多时候,这种新的微笑是由某个人(通常是父母)的到来所触发的。有报告表明,即使是还没有睁开眼睛的婴儿,听到亲人的声音,或者是感受到亲人的触摸时,也会发出“社交”性质的微笑。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小宝宝会越来越表现出社会性的一面。他们会在微笑的同时,再加入“哈哈”的声音,甚至摇摆四肢;并且此时,父母们可以明显可以从他们的表情中感受到:他们正在期待某些有趣的事情发生。

 

 

 
  当王太太5个月大的女儿晓晓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她两岁半的表哥总喜欢偷偷溜到婴儿床的一侧,发出各种有趣的声音。尽管晓晓看不到哥哥的位置,但她听到声音后,能马上高兴得咯咯笑;而当哥哥停止声音时,晓晓也停止笑声,脸上一副很努力地在等待什么的表情。很明显,5个月大的晓晓非常期待这种游戏,并知道如何反应。我们没法确信晓晓是不是明白逗她笑的人是哥哥,不过很明显她知道那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这就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情感回应。

  语言能力会在婴儿3个月大的时候开始发育。小宝宝会在这个阶段开始发出“咕噜”声,这是在模仿他最亲近的人的声音。这个时候,迅速的反馈和微笑尤为重要:如果孩子开始对你“讲话”了,那么他最期待的就是你与他“交流”—这是一个锻炼语言能力的重要练习,立即开始吧。

  此外,发怒也是这个阶段常见的表情。不用紧张,很多时候够不到玩具的挫折感就会让他们生气起来。不过没关系,这个时期的宝宝能在一秒钟后就忘记“生气”这回事了。如果够不到玩具,他们会生气一秒钟,然后更加努力地练习使用身体,增长力量。

  害怕和爱

  蒋太太回忆起她的一段困难经历:那是她儿子豆豆7个月大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豆豆只允许妈妈、爸爸和一个阿姨抱,除此之外,其他任何人抱他,他都会哭个不停。麻烦就在于此,蒋太太有个很大的家庭,这个孩子又是家里唯一的新生代,“每个人都希望把他抱在怀里,那段时间简直是噩梦。”

 

 

 

 
  小豆豆的问题有一个专门的名字:“陌生人恐惧症”。像其他这个年龄的婴儿一样,豆豆开始认识到这个世界非常复杂,他担心新接触的人会取代原来他所熟悉的人。

  另外一种类似的情况叫做“分离恐惧症”,主要表现为宝宝非常担心自己深爱的人离开。万一他或者她再也不回来了怎么办?于是,很多这样的孩子就根本见不得母亲开始打扮,或是父亲开始摆弄车钥匙。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就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你的宝宝已经发育到可以预期“令人失望”的事情了。

  当然,在这个阶段,孩子们还会开始体验这个世界上种种有趣的事情,并且开始与他人分享这种快乐体验。他们会指着令他万分高兴的东西给父母看,然后希望父母们看了之后能像他一样的兴奋。通常,在这个阶段的最后时期,孩子们开始说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字、词—这些最早说出的话一般都是他们认为极为有趣的事,或者是极为亲近的人,比如爸妈、兄弟姐妹、小宠物等。

  脾气,还是脾气

  我的宝宝怎么了?

  好像一夜之间,他就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他的世界开始向外拓展—这一切,都应该感谢父母们平时灌输的知识。随着宝宝们语言能力的提高,他们的表情表达能力也在随之提高。

 

 

 

 

   生气和沮丧的情绪开始出现。在这个年龄期,宝宝从微笑马上转向眼泪可能就发生在一分钟之内。比如,妈妈陪宝宝呆着的时候,宝宝满脸笑意;妈妈刚要起身走开,宝宝立刻瘪起了小嘴—孩子们越来越能老练地表达自己的不高兴了。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当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者父母限制他们做某些事情时,都可能引发一场大脾气的

龙卷风。

  在这个年龄,彻底的大发脾气在孩子的情绪、生理和智力上占了很重要的角色。专家说:“发脾气是孩子掌握新技能的外在表征。”发脾气这样令人烦恼的举动,其实只是由于孩子们有自己的意愿,想去做点什么了,可惜他们此时的能力还做不到。

  同时,另外一种积极的情绪—“同情”则会出现在宝宝18个月左右的时候。当一个孩子表达出他在为谁感到难过的时候, 我们并不清楚他是否真的能理解别人的不愉快,还是仅仅在模仿别人不高兴的样子。但不管是哪种情况,这是良好社交发展的开始。

  总之,我们的宝宝也有七情六欲,不论孩子的情绪发展到哪一步,最重要的是:做父母的能关注到孩子发出的每个信号,并且恰当地回应他们的信号。父母们简单的、自然的回应将鼓励孩子发展完备出更多种类的情绪。

 

     刚刚出生的宝宝是娇嫩、脆弱的,虽然不够强壮,但幸运的是宝宝一出生就从母亲那儿获取了一些抗体,正是这些抗体,构成了宝宝成长过程中的第一道防御系统,所以新生宝宝并不容易得病。
     可惜的是,这些抗体也有“耗尽”的时候,这时婴儿会突然表现得容易生病起来,与此同时,宝宝也在完善自己的免疫系统,刚开始它的抗病能力很弱,随着宝宝的逐渐长大,宝宝的免疫系统才能真正承担起与病毒、细菌作斗争的重担。
那么,如何尽快帮助宝宝完善免疫能力呢?

 

 一、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饮食

研究发现,母乳喂养的孩子患脑膜炎、肺炎等疾病的概率比非母乳喂养的婴儿低。而且,母乳喂养4个月以上的孩子,得儿童期癌症的情况也相对较少。这是因为母乳中有着丰富的增强免疫力的物质,仅在母乳喂养的头4天里,宝宝就能获取40亿个白血球,以帮助免疫系统工作。而且还能获得T细胞和免疫球蛋白A,这些物质附着在喉咙和肠道内,构筑起抵御细菌的屏障。

专家建议,婴儿出生后的头半年里只喂母乳,之后在添加辅食的同时,继续喂母乳直到一岁。母亲的乳汁不论多少,只要是母乳就好。

 

 

 

 二、维生素和矿物质

宝宝的健康生长离不开维生素和矿物质,但除了维生素D和维生素K以外,我们的身体并不生成其他营养素,那么其他的营养物质则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富含维生素A的饮食包括:红薯、杏等;

富含维生素C的饮食包括:猕猴桃、哈密瓜等水果;

富含维生素E的饮食包括:菠菜等绿色蔬菜;

所有的谷物,如燕麦、大麦,都含有各种各样的矿物质。

 

 

 

 三、锻炼不可少

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增加食欲、帮助休息,这些都是提高免疫功能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给宝宝做运动要适当,强度不能太大,每天保证至少花半小时就可以了。

 

 

 

 四、充分休息

充分休息能使宝宝的身体做好准备,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问题,同时身体能够通过休息恢复活力,从而减轻了免疫系统的负担。

因此保证宝宝睡眠充足很重要:

每天应保证新生儿睡16~20小时;

6~12个月的婴儿每天应睡14~15小时。

 

 

 

 

 五、免疫接种帮助宝宝抵抗疾病

接种疫苗能够刺激宝宝的身体产生抗体,从而保护她免于感染某些危险的传染病,或者至少降低了感染的可能性。因此,一定要遵照医生的嘱托,按时给宝宝注射疫苗。

 

 

 

 

 

 

 

 

 

 

 

 

 

 

 
  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周内可以出现皮肤黄染。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决定的。如果黄疸的程度较轻,属于生理性黄疸。家长不必过分紧张。生理性黄疸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出生后4-6天是最黄的时候,7-10天以后逐渐消退。


   新生儿黄疸,父母不用紧张

  家长在家里如何判断新生儿黄疸的程度呢"?"我们可以在自然光线下,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程度,如果仅仅是面部黄染为轻度黄染;躯干部用手指将皮肤按压后抬起,观察皮肤黄染的情况,躯干部皮肤黄染为中度黄染;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四肢和手足心,如果也出现黄染,即为重度黄染,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和治疗。

 

 

 

 

 
  新生儿的生理性黄疸是可以自行消退的,但是病理性黄疸是由许多原因组成的一组疾病,必须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常见的几种黄疸原因是: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等,有严重黄疸的新生儿应警惕核黄疸的发生,特别是未成熟儿,月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一般可于重黄疸发生后12-48小时之内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吮奶无力、肌张力减低、呕吐、不吃奶等症状,此时如及时治疗,可以完全恢复。

 

 

 

   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等。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如发现有病理性黄疸的迹象,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让孩子的黄疸病情减轻,我们要提醒家长的是:在早期时我们要尽早给新生儿喂养,让胎便尽早的排出,因为胎便里含有很多胆黄素,因为如果胎便不排出干净胆黄素就会经过新生儿的特殊的肝肠循环重新到吸收到血液里使黄疸增多。怎样看胎便是否排干净呢"?"主要是看胎便从黑色胎便转变为黄色胎便就是排干净了。另外一点就是要给新生儿充足的水分,判断新生儿液体射入是否充足的办法是看新生儿的小便,一般正常的新生儿一天6-8次小便,如果次数不足,有可能他的液体射入不够,小便过少不利于胆黄素的排泄。我们应当保证新生儿的液体射入,一般新生儿的胎便应当2-3天就排完了,这样就能减少其黄疸的程度。

 

      宝宝会用不同的哭声表达感觉,可能是饿了、尿尿了,或是要人抱他;而当宝宝感到开心、舒服时,也会发出愉悦的声音。在语言发展历程中,哭声和愉悦声是很重要的第一步。

 

  阶段1:0~2个月

  宝宝会用不同的哭声表达感觉,可能是饿了、尿尿了,或是要人抱他;而当宝宝感到开心、舒服时,也会发出愉悦的声音。在语言发展历程中,哭声和愉悦声是很重要的第一步。
 阶段2:2~3个月

  宝宝进入「gooing」时期,所谓「gooing」是指当宝宝吃饱、睡足,呈现满足状态时,出现探索声音,发出「呵呵」声响的情形。到了3个月大左右,宝宝开始会发出一些元音,像是a、ya之类的声音。

 

 

 

   阶段3:4~6个月

  宝宝进入「babbling」时期,就是俗称的牙牙学语期,此时宝宝会发出ba-ba、ma-ma的声音。爸妈可能以为宝宝会叫“爸爸”或“妈妈”,但专家表示,事实上这只是宝宝在探索声音时,不小心发出来且无意义的声音,他并不知道这个声音代表什么意义,而是爸妈赋予这个声音意义而已,但宝宝也会由此得知,自己发出ba-ba的声音,原来是代表「爸爸」的意思。

 

 

 

 

 

   阶段4:8~12个月

  宝宝开始会模仿了,学习大人的音调、语气,有些宝宝在此阶段,会出现像疑问句的上扬音调,或命令句的语调,但因语汇还不够多,所以他讲出来的会是夹杂着乱语的语调。到9~10个月大时,宝宝对于声音的探索已有一定程度,开始进入「jargon」(胡言乱语)时期,他可能会拿着车子,发出「叭叭、叭叭」的声音,又接着叽哩瓜啦说了一堆大人听不懂的话。

+1

来源:chenjiawe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