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4周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1-3岁护理

2009年11月12日

 

           宝宝已经满3周了,到这周末宝宝就该满月了!宝宝的出生仿佛还在昨天,可是在妈妈看来这个月却是那么漫长,历经辛苦,备尝初为人母的种种滋味,不过,看到宝宝一天天进步,妈妈再苦再累心里也是甜的。

         现在宝宝的颈部力量已有所加强,可以趴在床上或大人的胸前,以腹部为支撑,把头稍稍抬起一会儿,而且还能左右转动他(她)的小脑袋。如果你把宝宝抱起来,或靠坐在你的身上,宝宝的头已可以直立片刻,但时间不要长,以免宝宝疲劳。宝宝胳膊和腿的动作也协调了一些,说明他(她)控制肌肉的能力有所加强


 

 

 

 

          现在宝宝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睡眠、吃奶和排便规律及习惯,有的宝宝夜里已能睡4至6个小时的长觉,但宝宝之间的差异很大,有的宝宝夜里还需要妈妈喂2、3次奶。特别是母乳喂养的宝宝吃奶间隔时间短,因为母乳比较好消化,所以吃母乳的宝宝大便次数也比吃牛奶的宝宝多,需要妈妈更多的照料。

         这时的宝宝已能辨别妈妈的声音和气味,即使妈妈不在眼前,只要听到妈妈的声音,宝宝就会表现出兴奋的样子,如果宝宝正因寂寞无聊而啼哭,听到妈妈的声音,宝宝也会很快安静下来。如果你给宝宝做过胎教,现在试试看给他(她)播放胎儿时期常听的音乐或故事,宝宝很可能会有明显反映呢。

 

 

 

 

 

 

        现在宝宝已能判断声音的来源,听到不同方向传来的声音,宝宝的头就会转向这个方向。但声音的距离不能太远,应在50厘米以内。宝宝的眼睛现在已能看清近距离的人和物,目光也会跟随眼前的物体水平移动,特别喜欢看线条较粗,图案简单,颜色鲜明的图画,尤其是人脸的图案。

         与前几周相比宝宝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看起来更加招人喜爱了。满月宝宝的体重,男孩平均为4.9公斤,女孩平均为4.6公斤;满月宝宝的身长,男孩平均为56.6厘米,女孩平均为55.6厘米。
 

 

 

 

 影响孩子生长发育的因素

  (1)遗传 父母的性格可以遗传给孩子。父母身材的长短也影响着下一代。近亲婚配者其子女智能迟缓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说明遗传与小儿的生长发育关系密切。

  (2)营养 妊娠期孕妇营养的情况与胎儿的发育有关。孕妇营养不足将造成胎儿在子宫内发育迟缓,营养过多会导致巨大儿,造成分娩困难。小儿出生后长期营养供给不足不仅影响体重及身高的增长速度,而且对智能的发育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但是营养过分可造成肥胖,对身心也会产生不良作用。另外,各种微量元素如锌、铁、碘等也与小儿体格和精神神经发育密切相关。

  (3)疾病 孕妇妊娠期的疾病可影响胎儿的发育,甚至发生畸形。围生期产伤、缺氧、窒息、颅内出血等疾病可影响小儿智能的发育。出生后的急性疾病将使体重明显减轻,慢性疾病对体重、身高均有影响。有些内分泌疾病身材矮小。 脑部外伤及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后有时留有程度不等的智能迟缓。

 

 

 

 
  (4)药物 妊娠期(尤其在初3个月)孕妇用药对胎儿的影响较大。出生后用药亦应注意,如较大剂量或较长时期给予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可致小儿听力障碍。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身高增长的速度缓慢。细胞毒性药物,抗甲状腺药物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长。

  (5)教育 早期教育对婴幼儿的心理发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婴儿出生后第1小时的母婴接触,对婴儿今后性格、积极情绪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应起奎“表率作用。在对独生子女的教育过程中要防止娇、骄两气及生活自理能力差等弱点。另外,通过适当地教育,还能提高轻度智能迟缓者的智能水平。

  (6)环境 充分利用日光、新鲜空气、水进行体格锻炼,以及合理的生活制度安排均可促进身心发育。家庭中要留有一些场所给小儿做游戏,做作业或放置自己的玩具、书籍。要避免环境噪声、铅污染、被动吸烟和家长的言行;这些因素均对小儿身心发育有不利影响。
  总之,要消除对小儿生长发育的不利因素,发挥有利因素,促进小儿全面发展

 

 

 

   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们的营养也得到了保障,可令人不解的是,尽管一日三餐鱼肉不断,还是有不少宝宝出现了贫血症状,这又是为什么呢?

  专家提醒说,家长应该从孩子的喂养方式方面找找原因,因为喂养方法不当,极有可能导致孩子贫血。


  营养不断加强孩子咋还会贫血

  汪女士的宝宝刚刚三岁,由于妈妈精心喂养,小家伙长得白白胖胖,可到医院体检时,医生发现宝宝有轻微的缺铁性贫血,虽然症状较轻,无须用药治疗,但仍建议汪女士在宝宝饮食方面多加注意,以免因缺铁性贫血,而导致宝宝出现智力发育异常和行为异常改变等一系列症状。

  汪女士听了医生的话觉得很委屈,因为她一直以来都非常注意孩子的营养搭配,牛奶、鱼、虾什么的,孩子从来都没缺过。可是,医生却从汪女士的话里了解到,宝宝几乎没怎么吃过牛肉、猪肉、动物肝脏、绿叶蔬菜类食物,而宝宝之所以贫血,原因就在于家长的日常喂养不太合理。

 

 

 

 

 
  宝宝贫血多因喂养不当

  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马占敏分析说,如今临床上发现患缺铁性贫血的孩子挺多的,与以往物质匮乏时孩子贫血不同,如今的孩子贫血,大多都不是营养跟不上引起的,而是由于家长的喂养方法不合理造成的,贫血的孩子大多症状较轻,只需食补即可纠正。

  一般来说,宝宝出生1~4个月后,会出现生理性的贫血期,原因在于婴幼儿生长发育很快,对铁的需求量很大,而宝宝出生时经由母体而储存的铁,一般在出生3个月后消耗完,母乳或牛奶不能提供足够宝宝需要的铁,宝宝就很容易出现生理性贫血。

 

 

   除了生理性贫血期,一些家长未及时给孩子添加辅食,也会导致孩子铁摄入不足;或者,虽然摄入了一定量的铁,但孩子生长发育速度过快,也会导致缺铁性贫血。一些对牛奶过敏的宝宝,长期饮用牛奶也会诱发胃肠道慢性出血,从而导致贫血。

  还有,一些宝宝饮食中不喜欢吃绿叶蔬菜、动物内脏,也会因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导致细胞核酸代谢障碍,诱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孩子贫血危害大应早预防

  缺铁性贫血会导致儿童智力发育落后和行为异常改变,婴幼儿时期发生的缺铁性贫血,甚至会导致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家长应当非常重视宝宝的合理喂养。“首先,由于母乳中的铁婴儿容易吸收,妈妈应当尽量选择母乳喂养。如不能母乳喂养时,要尽量选择富含铁的婴儿配方奶粉。”马占敏提醒说,“其次,家长要注意在宝宝4~6个月时,适时适量为他们添加辅食。”

 

 

 

 

 
  一般来说,肝、血、豆类、肉类(牛肉、羊肉、鱼肉等)、绿叶蔬菜、杏、桃中含铁比较多,绿叶蔬菜、肝、肾、酵母中叶酸含量较多。添加辅食时,应当遵从一种到多种、从少到多、从稀到稠的原则,按照宝宝的消化能力逐渐增加,每添加一种辅食应观察3~7天,当宝宝有病或者天气太热时,应暂缓增加新品种。

  郑州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部副主任医师朱晓华也指出,稍小点的宝宝可以通过鸡蛋黄和猪肝酱等来补充铁,稍大些的孩子就可以适量添加肉泥、肉松或动物血来补充铁。宝宝饮用鲜牛奶时,煮沸的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叶酸、维生素B12等抗贫血因子的流失。

  如果孩子贫血较重,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含铁糖浆、小儿铁锌钙颗粒、补血颗粒等药物。

责任编辑:Jannie

 

 

 

 
  婴儿罢奶有多种原因,其中有的是由于对婴儿喂养不当所造成,有的则是婴儿自身的因素所致。因此要化解由罢奶带来的困惑,先要找出原因,才能对症下“菜”。

  由喂养不当造成的“罢奶”

  辅食添加得不合理

  为了满足婴儿快速生长的营养需要,应在婴儿4-6个月时适时地添加辅食,但仍应以奶类为主食,搭配适量的辅食。有的家长为婴儿添加辅食的时间过早,或是虽适时添加了辅食,但与奶类的搭配不当,婴儿想吃多少辅食就给多少,这样婴儿在进食后,整天几乎没有饥饿感,对再吃奶失去了食欲。

  有的家长在添加辅食时,为使婴儿易于接受,采用鲜汤煮粥或蒸蛋,使辅食的口味远远胜过奶类,婴儿吃了口味鲜浓的辅食,对淡而无味的奶类,就失去兴趣,这是又一原因。

  还有些婴儿在6-7个月时,就上桌嗜食成人菜肴(对婴儿来说口味过鲜过咸),使婴儿味觉产生改变,也会使婴儿不愿再吃奶,造成“罢奶”。

 

 

 宝宝闹“罢奶” 事出有因

  所周知,奶类含有丰富的营养又容易吸收,是婴幼儿获得蛋白质及钙等主要营养素不可缺少的食物,是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但是有一些婴儿在断母奶后,却只愿吃辅食,不肯吃奶(配方奶),这种现象,叫做“罢奶”。


  矫正策略:对由于辅食添加不当而造成的“罢奶”。如果婴儿体格发育尚在正常范围内,吃辅食的胃口也不错,就应积极调整食物结构,适当减少辅食,增加奶量。一般可在早上睡醒或午睡后,趁婴儿尚未完全清醒,情绪较好又有饥饿感时喂奶。采用大号奶头的奶瓶,使婴儿口腔的负压大、吸吮时用力小,就容易使喂奶获得成功。

  对于因“罢奶”而体格发育出现不正常的婴儿,应及时到儿保门诊诊治。

  母乳喂养时间过长,未及时添加辅食

  婴儿6个月前,虽母乳中铁与维生素B1的含量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但可以依赖婴儿体内贮存的营养来满足,但到6个月以后,若仍只喂给母乳而未及时添加辅食,这些营养素就明显不足,将会因此产生缺铁性贫血,使婴儿食欲减退,更加不想吃辅食及配方奶,只依恋母乳。此时母乳正在减少,质量已不如以前,婴儿从母乳中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从而日益消瘦,皮下脂肪减少,肌肉松弛,甚至产生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易于生病,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奶痨”。

  矫正策略:对吃辅食胃口不大,又不愿吃配方奶的婴儿应及时就医,测定血常规及微量元素,可能会有因铁、锌缺失所致的胃酸减少,味觉不敏感,因而对食物不感兴趣,故应找寻病因加以治疗。同时,可加用助消化药物,以改善食欲,扭转“罢奶”现象。这样婴儿有可能通过生长发育的追赶,尽快地恢复到同年龄的正常长速。

 

 

 

   由宝宝自身因素造成的“罢奶”

  婴儿乳糖不耐症及牛奶过敏引起的“罢奶”

  婴儿在断母奶后,如不供给配方奶,仅以粮谷、荤蔬菜代替,此时婴儿体内的乳醣酶会逐渐减少,几个月后再让婴儿吃配方奶或鲜牛奶,会因乳醣酶不足引起腹胀不适,因肠道发酵造成腹痛、腹泻。10个月以后的婴儿如有过一次严重腹泻,使小肠黏膜绒毛受损以至萎缩,也会由于乳醣酶分泌不足,在食用奶类后出现类似情况。

  矫正策略:对症状较怪的乳醣不耐症婴儿,可食用一段时间的酸牛奶来校正。酸牛奶中的一部分乳醣经乳酸菌发酵含量降低,婴儿饮用后不适的情况可以减轻。为避免经冷藏保存的酸牛奶在食用时因过冷刺激肠道,引起腹泻,可在食用前在室温下放置半小时或用温水温热。症状严重的可食用特制含乳醣酶的奶粉。

 

 

 

   宝宝长到6-7个月的时候,其成长发育就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宝宝该长牙喽。而跟宝宝到达其它发育里程碑不同,长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只有秃秃的牙床到满嘴白亮的牙齿,这个过程大约需要3年时间。
  当宝宝的第一颗牙冒出来时,有的宝宝会出现身体不适或其他反常的状况,如流口水、咬硬物、发烧哭闹等,如何让宝宝顺利度过出牙期,让其乳牙健健康康地长出来呢"?"小编针对出牙期间常出现的四大问题制定了四大护理策略:

  1. 流口水。出牙时,宝宝口腔的唾液分泌会增多,但由于吞咽能力还不完善,所以,一部分唾液就会溢出,形成流口水现象。

  应对策略:做好卫生护理

  给宝宝围上围嘴,防止口水弄脏衣服。父母要经常为宝宝擦去嘴边的口水,并经常用温水洗净,擦上润肤露,不要让口水淹坏了下巴的皮肤。如果宝宝口水流得特别严重,就要去医院检查,看看宝宝口腔内有无异常病症、吞咽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2. 啃咬硬物。出牙期间,宝宝会感到牙龈痒痒的,所以,常喜欢找一些较硬的物品来啃咬。

  应对策略:给予磨牙食品

  当宝宝产生出牙不适感而喜欢啃咬东西时,妈妈可以准备一些专为出牙宝宝设计的磨牙饼干,还可以亲自制作一些手指粗细的胡萝卜条或西芹条,让宝宝啃咬,以缓解不适。另外,这些磨牙食物还能为宝宝提供营养、锻炼其咀嚼能力,强壮脸部肌肉。有的家长喜欢给孩子用安慰奶嘴,建议使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孩子10个月。

 

 

 

 

   3. 哭闹、发低烧。出牙时的不适感常使得宝宝吃不好、睡不香、脾气火爆、爱哭闹,有一部分宝宝在出牙时会出现低烧现象。

  应对策略:按摩及冰镇牙龈

  妈妈可以戴上指套或用湿润的纱布巾帮宝宝按摩牙龈,也可以将牙胶冰镇后给宝宝磨牙用。这样做除了能帮助宝宝缓解出牙时的不适外,还能促进乳牙的萌出。

 

 

 

 

 


  4.腹泻。有些宝宝出牙时会有腹泻。

  应对策略:当宝宝大便次数增多、但水分不多时,应暂时停止给宝宝添加其他辅食,以粥,细、烂面条等易消化食物为主,并注意餐具的消毒;若次数每天多于10次、且水分较多时,应及时就医。

责任编辑:Jannie

 

     年轻妈妈们在一起聊天,都觉得现在的孩子怎么越来越“懒”,9个月的孩子,明明可以自己拿着奶瓶喝 水,就是不拿,非要父母送到嘴边;2岁了,叫他去骑自行车,运动运动,可是孩子就是不动,宁愿窝在沙发里看电视……“这样下去怎么得了,这孩子不是废了吗?”在父母的眼里,孩子从小懒惰是个危险信号,“其实,这些不能说明孩子‘懒’,可能与孩子的天生气质有关,也可能是家长教育方式出现偏差,没有给孩子适时的锻炼机会,导致婴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适应能力差等。”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专家提醒,在结合孩子“气质”的同时,家长要注意在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不同能力,不能给孩子偷懒的借口和理由。

  自理能力达标幼儿不到两成

  按照目前广州市各大医院儿保科通用的0~2岁神经心理发育标准,一般要求9个月大的婴幼儿就要开始学会部分生活自理,但是现在的孩子基本达不到要求,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医师林少勇介绍,12个月的孩子穿衣应该知道配合,15个月应该会自己脱袜子、穿鞋等,但基本上来做儿保的孩子都做不到,只有少数不到两成的孩子可以勉强应付。

 

 

 

   林少勇表示,现在的孩子都不笨,这在早期智力测试里能体现出来,但是社交行为跟生活自理能力落后,能力在退化,主要原因就是家长没给机会,包办太多。

  林少勇日前接诊过一个2岁的小男孩,其父母都在美国,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因为家里经济条件较好,小男孩一直穿纸尿裤,不会自己脱鞋,表示个人需要不会说,全部用手指。“正常来说,1岁以后就可以完全不用纸尿裤了,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其定时排便能力”。还有的小孩3岁不会说喝水等,很多家长不敢送孩子去幼儿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担心孩子在学校吃不饱,喝不好,这给孩子进入社会埋下了不小的交往障碍。

 

 

 

   大多源于家长包办太多

  一项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中国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该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上海0~6岁的孩子中有50%~60%属于隔代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达70%。

  “隔代教育”产生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一般老年人格外疼爱孩子,对隔辈的孙儿女容易溺爱和迁就。特别当孙儿女是独生子女时,老人更怕他们有所闪失,对不起儿女。于是,老人事事依着孩子,处处保护着孩子,把孩子放在家中的核心位置。在吃的方面,给孩子做“专利菜”,让孩子享受餐桌的特殊待遇;包办孩子生活上的所有事情,代替孩子穿衣,代替孩子整理玩具,用喂的方式代替孩子自己吃饭,甚至担心孩子摔跤,不辞辛苦抱着孩子上下楼梯……老人的种种做法,造成孩子四肢动作发展缓慢,独立生活能力差,处处依赖家长,事事以我为中心,全家人都要为他服务,一旦遇到困难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生气、大发脾气。老人的过分保护,不仅扼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还使孩子变得极为自私,胆小娇气,弱不禁风。

 

 责任编辑:Jannie

 

 

 

 3-4个月,婴儿在俯卧位时,头能抬高90度;

4个月左右,能从仰卧位翻身到俯卧位;

5-6个月,能从俯卧位翻身到仰卧位;

6个月能坐———6个月时,能双手支撑在身体前面端坐;

7个月时,能双手支撑在身体两侧坐;

8-10个月,开始不用支撑而自由坐;

1岁-1岁半时,能开始行走。

 

 

 
若婴儿出现以下表现时,应警惕脑瘫的出现,并尽早带孩子到医院检查。

●身体无力:1个月时,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少,这是肌张力低下的症状;

●身躯痉挛:身体发硬,头一直向后仰,表现为婴儿过早能“抬头”或仰头角度过大;

●手握拳:正常婴儿在3个月时能松开手指,若5-6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则可能为病征;

●角弓反张:表现为头部后伸时,四肢及躯干向后伸,成反角样;

●神态异常:双眼不追踪近距离物体,神情呆滞,反应迟钝,不与父母对视。

有一些神经反射在婴儿出生时即有,随着婴儿的发育,这些反射会逐渐消失。若长期存在,表示大脑发育不全或病变,应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

 责任编辑:Jannie

 

 

 

 
宝宝 周围有点也吵不要紧

  宝宝 真的需要“这般”安静吗?安静世界中的宝宝 才安稳开心吗?

  小宝宝 来到这个世界上,他需要逐渐适应这个有空气、有阳光、有更多各种各样声音的新世界。 爸 妈们采取谨慎的、过渡式的方式,让宝宝 逐渐接受和适应环境的确是值得提倡和称赞的。但是,如果“反日常”的安静,就会起到物极必反的效果,那样对宝宝 的成长发育却是有害无益的了。
妈妈 肚子里就不安静

  宝宝 在生下来前已经就可以听到声音了,孕28周左右的胎儿,他的听觉已经发育得很完善了。在妈妈 温暖的肚子里,宝宝 不只能听到妈妈 心跳和肠子蠕动的声音,肚皮外的各种声音他们也能听到:爸父 母妈的说话声、音乐声、汽车喇叭的嘀嘀声等等。虽然不是所有的声音都能给他留有印象,但是他们仍然会记住很多旋律。就像专家说的那样,宝宝 生下来以后,会对在妈妈 肚子里听到过的声音做出反应:在一个新奇而陌生的世界里,那些曾经熟悉的声音会给他很大的安全感,或者使他安静,或者令他开心。可见,我们的小宝宝 从来就不是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和我们大人一样,身边各种各样的声音也同时陪伴着他。试想,妈妈 正在大街上走,而在妈妈 肚子里的宝宝 却要睡觉,在这种时候,即便是喧嚣的街市,宝宝 也能在肚皮里睡得高兴。

 

 

 

   所以,当宝宝 来到了这个世界上的时候,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其实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发展心理学家指出,自然界本身就不是静悄悄的,不要把宝宝 当成特殊的“小动物”,在家里有动静的时候,宝宝 是同样可以入睡的。而且,当宝宝 一觉醒来的时候,如果听到他熟悉的声音,会使他感到非常放松,比如厨房里做饭的声音,或者爸父 母妈说话的声音,从而使宝宝 感觉自己并不孤单。

  听意味着学习

  从生下来的第一天开始,宝宝 的听觉器官就已经是发育成熟的了。所以,听,是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本能:他可能还看不清楚东西,但是他却能够听到声音。可见,宝宝 最初是通过声音来认识世界的。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的研究者发现,直到孩子 上学前,他们还都能把声音转化成画面。

  所以,从宝宝 一生下来,听,就意味着对这个新世界的各种信息进行搜集和学习。


 

 

 

 
 那么,平日里,家人的正常活动 所产生的各种声音,比如:走路声、水声、炒菜声、门铃、电话铃声、说话声等等,这些声音都会给婴儿 以听觉的刺激,联合其他各种感观,使他逐渐认识和熟悉他所生活的环境。日复一日,电话铃声让宝宝 认识了电话(还会看到爸爸朝着这个东西不停地说话);喳喳的炒菜声让宝宝 把它和饭菜的香味联系了起来;收音机叽里咕噜的广播让宝宝 终于认识了那个神奇的方盒子,还有爷爷……

  唯恐家里的声响吓着宝宝 ,而把屋里弄得安安静静没有声响,是完全错误的。小宝宝 最初会对声音产生“惊吓”的反射(也许很多 爸 妈会有这样的体验,当你突然说出一句话时,尽管声音不大,宝宝 也会好像被吓了一跳似的,全身一抖),甚至哭起来,这都是正常的神经反应。因为他们虽然可以听到声音,却无法辨别声音所来的方向,也不能分辨出是什么声音。而且,宝宝 对声音的敏感度也不一样,也许尖锐的门铃声就比厕所冲马桶的水声更让宝宝 烦感,也许轻轻的翻报纸的声音也能把小宝宝 从梦乡中惊醒。让宝宝 不再总是“被吓一跳”是需要一个对声音熟悉和认知的过程的,总不让宝宝 接触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宝宝 就会永远对这些声音感到陌生,对生活中的事物无所认识,这种“惊吓”也就更容易发生和延续时间更长,对宝宝 的听力、神经和大脑的发育也都是不利的。

 

 

 

 
  听力也是需要训练的

  尽管宝宝 天生有着敏感的听觉,听力的发育完善也是需要后天训练的,因为他需要把那些直观的反射与大脑相关联,产生有意义的反射。美国听力学高等专科学院校长Brad Stsch教授认为:"婴儿 的听觉受大脑发育程度的控制,他对声音的处理也就不可能一蹴而就。新生儿生下来时,声音被从听觉的神经带到大脑,但是大脑不知道用这些信息做什么。"所以,随着宝宝 逐渐对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和事物(包括实物、动作)相关联来认识,他们的大脑才会逐渐将分辨出的信息(如声音的方位、声音的意思)记录下来。由于这样不断的“学习”,大脑和听力的发展相互促进,才能使宝宝 的听觉更加的敏锐。

  同时我们还知道,对于婴幼儿来说,学习语言,模仿是基础。模仿的基础则在于听音。可见,敏锐的听觉,也是学习语言重要的前提条件。

 

 

 

 

  宝宝 喜欢热闹也需要安静

  白天的时候,给宝宝 听音乐、讲故事,和宝宝 做游戏;让他看大人做家务事,比如洗碗啊、洗衣服啊、扫地、拖地等等,告诉他这是在做什么。宝宝 听着你的话语,看着你的表情,注视着你的动作,辨别着不同东西发出的不同的声音,这些都会使他感到新奇和喜悦。6个月到1岁,是婴儿 听力发育的黄金时期,平日里他得到的语言和声音的刺激,会在他的小脑袋里储存起来,成为将来认知和说话的基础。而且,在一个声响和谐而适度的环境里生长,宝宝 的心情也会很愉快,性格也会比较开朗。当然,宝宝 也同样需要有安静的时刻,不仅让他的小耳朵能够得到休息,也让他的精神不至于总是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在宝宝 睡觉的时候,虽然不需要鸦雀无声,但给宝宝 提供一个舒适柔和的睡眠环境仍然是必要的。因为良好的睡眠质量才能够让宝宝 身心得到更好的休息和发育。只要不发出巨大的噪音般的声响,一般的日常活动 是不会影响孩子 睡觉的。

 

 

 

 

   TIPS

  避免噪音对宝宝 的污染,永远都是很必要的。有些特殊的“噪音”你也要留心

  * 家人的争吵声。严厉的话语、激动的神情和愤怒的语气,对于孩子 的听觉是一种刺激,对于他的心灵也未尝不是一种“噪音”。

  * 说笑声。大人聚在一起,可能无意中就会谈笑得热情高涨,声音也高涨。如果你准备邀几个朋友聚聚,那么最好不要在家里。

  * 有声响的玩具。有些电动的发声玩具,声音的分贝过高,宝宝 抱在怀里玩儿久了,会对听力有所伤害。

 

 

 

 

  看着宝宝甜甜地入睡,均匀而有节奏地呼吸,妈妈心里一定充满着幸福感。但你知道吗"?"宝宝在睡眠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往往是在向家长报告他将要或已经患了某些疾病。爸爸妈妈学会通过观察宝宝睡觉的状况,来了解他的健康情况是很重要的。

  正常时,宝宝在睡眠时比较安静舒坦,呼吸均匀而没有声响,有时小脸蛋上会出现一些有趣的表情。但是如果宝宝有以下状况出现,父母应该高度重视。

 

  症状一:宝宝在刚入睡时或即将醒时满头大汗。

  专家提醒:可以说大多数宝宝夜间出汗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大汗淋漓,并伴有其他不适的表现,就要注意观察,加强护理,必要时去医院检查冶疗。比如宝宝伴有四方头、出牙晚、囟门关闭太迟等征象,就有可能是患了佝偻病。

  症状二:宝宝夜间睡觉前烦躁,入睡后全身干涩,面颊发红,呼吸急促,脉搏增快,超过110次/分。

  专家提醒:这预示着宝宝即将发烧。应该注意宝宝是否有感冒症状或腹泻症状,另外注意给他补充水分。如果宝宝真有发烧症状出现,即应采取酒精擦拭等物理降温方式。

  症状三:宝宝睡眠时哭闹,时常摇头、抓耳,有时还发烧。

  专家提醒:宝宝可能是患了外耳道炎、湿疹或是中耳炎。应该及时检查宝宝的耳道有无红肿现象,皮肤是否有红点出现,如果有的话,及时将宝宝送医院诊治。

 

 

 

  症状四:宝宝睡觉时四肢抖动。

  专家提醒:这一般是白天过度疲劳所引起的,不必担心。需要注意的是,宝宝睡觉时听到较大响声而抖动是正常反应;相反,若是毫无反应,而且平日爱睡觉,则当心可能是耳聋。

  症状五:宝宝睡觉后不断地咀嚼。

  专家提醒:宝宝可能是得了蛔虫病,或是白天吃得太多,消化不良。可以去医院检查一下,若是蛔虫病可用宝宝专用的驱虫药驱除;若是排除了蛔虫病,则应该合理安排宝宝的饮食。

  症状六:宝宝睡着后手指或脚指抽动且肿胀。

  专家提醒:这时父母要仔细检查一下宝宝的手指,看它是否被头发或其他纤维丝缠住,或被蚊虫叮咬的痕迹。

 

 

 

 


  症状七:宝宝不能睡得沉,经常翻动身体。

  专家提醒:其实小宝宝入睡后在床上翻滚的现象较为常见。有时被子垫得不舒服或被子太厚等都会影响宝宝的睡眠质量。有些家长怕小儿睡觉时冷,让他穿着衣服睡觉,小儿感到不适,于是翻来滚去。有的家长总是担心小儿吃不饱,晚上睡前还让他吃很多的东西,使得小儿睡觉后肚子总是胀得难受,所以睡觉睡不踏实。

  症状八:宝宝经常在睡着后突然大声啼哭。

  专家提醒:这在医学上称为宝宝夜间惊恐症。如果孩子没有疾病,一般是由于白天受到不良刺激,如惊恐、劳累等引起的。所以平时不要吓唬孩子,保持孩子安静愉快的情绪。

  宝宝仍处于不能表达自己喜恶的时期,家长除给他安排好足够的睡眠时间外,应当在宝宝睡觉时多观察他的异常变化防止延误病情。

 

 

+1

来源:chenjiawe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