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宝宝出牙期四大问题巧应对

1-3岁护理

2009年11月12日

 

   宝宝长到6-7个月的时候,其成长发育就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宝宝该长牙喽。而跟宝宝到达其它发育里程碑不同,长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只有秃秃的牙床到满嘴白亮的牙齿,这个过程大约需要3年时间。
  当宝宝的第一颗牙冒出来时,有的宝宝会出现身体不适或其他反常的状况,如流口水、咬硬物、发烧哭闹等,如何让宝宝顺利度过出牙期,让其乳牙健健康康地长出来呢"?"小编针对出牙期间常出现的四大问题制定了四大护理策略:

  1. 流口水。出牙时,宝宝口腔的唾液分泌会增多,但由于吞咽能力还不完善,所以,一部分唾液就会溢出,形成流口水现象。

  应对策略:做好卫生护理

  给宝宝围上围嘴,防止口水弄脏衣服。父母要经常为宝宝擦去嘴边的口水,并经常用温水洗净,擦上润肤露,不要让口水淹坏了下巴的皮肤。如果宝宝口水流得特别严重,就要去医院检查,看看宝宝口腔内有无异常病症、吞咽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2. 啃咬硬物。出牙期间,宝宝会感到牙龈痒痒的,所以,常喜欢找一些较硬的物品来啃咬。

  应对策略:给予磨牙食品

  当宝宝产生出牙不适感而喜欢啃咬东西时,妈妈可以准备一些专为出牙宝宝设计的磨牙饼干,还可以亲自制作一些手指粗细的胡萝卜条或西芹条,让宝宝啃咬,以缓解不适。另外,这些磨牙食物还能为宝宝提供营养、锻炼其咀嚼能力,强壮脸部肌肉。有的家长喜欢给孩子用安慰奶嘴,建议使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孩子10个月。

 

 

 

 

   3. 哭闹、发低烧。出牙时的不适感常使得宝宝吃不好、睡不香、脾气火爆、爱哭闹,有一部分宝宝在出牙时会出现低烧现象。

  应对策略:按摩及冰镇牙龈

  妈妈可以戴上指套或用湿润的纱布巾帮宝宝按摩牙龈,也可以将牙胶冰镇后给宝宝磨牙用。这样做除了能帮助宝宝缓解出牙时的不适外,还能促进乳牙的萌出。

 

 

 

 

 


  4.腹泻。有些宝宝出牙时会有腹泻。

  应对策略:当宝宝大便次数增多、但水分不多时,应暂时停止给宝宝添加其他辅食,以粥,细、烂面条等易消化食物为主,并注意餐具的消毒;若次数每天多于10次、且水分较多时,应及时就医。

责任编辑:Jannie

 

     年轻妈妈们在一起聊天,都觉得现在的孩子怎么越来越“懒”,9个月的孩子,明明可以自己拿着奶瓶喝 水,就是不拿,非要父母送到嘴边;2岁了,叫他去骑自行车,运动运动,可是孩子就是不动,宁愿窝在沙发里看电视……“这样下去怎么得了,这孩子不是废了吗?”在父母的眼里,孩子从小懒惰是个危险信号,“其实,这些不能说明孩子‘懒’,可能与孩子的天生气质有关,也可能是家长教育方式出现偏差,没有给孩子适时的锻炼机会,导致婴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适应能力差等。”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专家提醒,在结合孩子“气质”的同时,家长要注意在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不同能力,不能给孩子偷懒的借口和理由。

  自理能力达标幼儿不到两成

  按照目前广州市各大医院儿保科通用的0~2岁神经心理发育标准,一般要求9个月大的婴幼儿就要开始学会部分生活自理,但是现在的孩子基本达不到要求,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医师林少勇介绍,12个月的孩子穿衣应该知道配合,15个月应该会自己脱袜子、穿鞋等,但基本上来做儿保的孩子都做不到,只有少数不到两成的孩子可以勉强应付。

 

 

 

   林少勇表示,现在的孩子都不笨,这在早期智力测试里能体现出来,但是社交行为跟生活自理能力落后,能力在退化,主要原因就是家长没给机会,包办太多。

  林少勇日前接诊过一个2岁的小男孩,其父母都在美国,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因为家里经济条件较好,小男孩一直穿纸尿裤,不会自己脱鞋,表示个人需要不会说,全部用手指。“正常来说,1岁以后就可以完全不用纸尿裤了,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其定时排便能力”。还有的小孩3岁不会说喝水等,很多家长不敢送孩子去幼儿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担心孩子在学校吃不饱,喝不好,这给孩子进入社会埋下了不小的交往障碍。

 

 

 

   大多源于家长包办太多

  一项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中国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该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上海0~6岁的孩子中有50%~60%属于隔代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达70%。

  “隔代教育”产生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一般老年人格外疼爱孩子,对隔辈的孙儿女容易溺爱和迁就。特别当孙儿女是独生子女时,老人更怕他们有所闪失,对不起儿女。于是,老人事事依着孩子,处处保护着孩子,把孩子放在家中的核心位置。在吃的方面,给孩子做“专利菜”,让孩子享受餐桌的特殊待遇;包办孩子生活上的所有事情,代替孩子穿衣,代替孩子整理玩具,用喂的方式代替孩子自己吃饭,甚至担心孩子摔跤,不辞辛苦抱着孩子上下楼梯……老人的种种做法,造成孩子四肢动作发展缓慢,独立生活能力差,处处依赖家长,事事以我为中心,全家人都要为他服务,一旦遇到困难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生气、大发脾气。老人的过分保护,不仅扼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还使孩子变得极为自私,胆小娇气,弱不禁风。

 

 责任编辑:Jannie

 

 

 

 3-4个月,婴儿在俯卧位时,头能抬高90度;

4个月左右,能从仰卧位翻身到俯卧位;

5-6个月,能从俯卧位翻身到仰卧位;

6个月能坐———6个月时,能双手支撑在身体前面端坐;

7个月时,能双手支撑在身体两侧坐;

8-10个月,开始不用支撑而自由坐;

1岁-1岁半时,能开始行走。

 

 

 
若婴儿出现以下表现时,应警惕脑瘫的出现,并尽早带孩子到医院检查。

●身体无力:1个月时,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少,这是肌张力低下的症状;

●身躯痉挛:身体发硬,头一直向后仰,表现为婴儿过早能“抬头”或仰头角度过大;

●手握拳:正常婴儿在3个月时能松开手指,若5-6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则可能为病征;

●角弓反张:表现为头部后伸时,四肢及躯干向后伸,成反角样;

●神态异常:双眼不追踪近距离物体,神情呆滞,反应迟钝,不与父母对视。

有一些神经反射在婴儿出生时即有,随着婴儿的发育,这些反射会逐渐消失。若长期存在,表示大脑发育不全或病变,应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

 责任编辑:Jannie

 

 

 

 
宝宝 周围有点也吵不要紧

  宝宝 真的需要“这般”安静吗?安静世界中的宝宝 才安稳开心吗?

  小宝宝 来到这个世界上,他需要逐渐适应这个有空气、有阳光、有更多各种各样声音的新世界。 爸 妈们采取谨慎的、过渡式的方式,让宝宝 逐渐接受和适应环境的确是值得提倡和称赞的。但是,如果“反日常”的安静,就会起到物极必反的效果,那样对宝宝 的成长发育却是有害无益的了。
妈妈 肚子里就不安静

  宝宝 在生下来前已经就可以听到声音了,孕28周左右的胎儿,他的听觉已经发育得很完善了。在妈妈 温暖的肚子里,宝宝 不只能听到妈妈 心跳和肠子蠕动的声音,肚皮外的各种声音他们也能听到:爸父 母妈的说话声、音乐声、汽车喇叭的嘀嘀声等等。虽然不是所有的声音都能给他留有印象,但是他们仍然会记住很多旋律。就像专家说的那样,宝宝 生下来以后,会对在妈妈 肚子里听到过的声音做出反应:在一个新奇而陌生的世界里,那些曾经熟悉的声音会给他很大的安全感,或者使他安静,或者令他开心。可见,我们的小宝宝 从来就不是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和我们大人一样,身边各种各样的声音也同时陪伴着他。试想,妈妈 正在大街上走,而在妈妈 肚子里的宝宝 却要睡觉,在这种时候,即便是喧嚣的街市,宝宝 也能在肚皮里睡得高兴。

 

 

 

   所以,当宝宝 来到了这个世界上的时候,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其实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发展心理学家指出,自然界本身就不是静悄悄的,不要把宝宝 当成特殊的“小动物”,在家里有动静的时候,宝宝 是同样可以入睡的。而且,当宝宝 一觉醒来的时候,如果听到他熟悉的声音,会使他感到非常放松,比如厨房里做饭的声音,或者爸父 母妈说话的声音,从而使宝宝 感觉自己并不孤单。

  听意味着学习

  从生下来的第一天开始,宝宝 的听觉器官就已经是发育成熟的了。所以,听,是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本能:他可能还看不清楚东西,但是他却能够听到声音。可见,宝宝 最初是通过声音来认识世界的。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的研究者发现,直到孩子 上学前,他们还都能把声音转化成画面。

  所以,从宝宝 一生下来,听,就意味着对这个新世界的各种信息进行搜集和学习。


 

 

 

 
 那么,平日里,家人的正常活动 所产生的各种声音,比如:走路声、水声、炒菜声、门铃、电话铃声、说话声等等,这些声音都会给婴儿 以听觉的刺激,联合其他各种感观,使他逐渐认识和熟悉他所生活的环境。日复一日,电话铃声让宝宝 认识了电话(还会看到爸爸朝着这个东西不停地说话);喳喳的炒菜声让宝宝 把它和饭菜的香味联系了起来;收音机叽里咕噜的广播让宝宝 终于认识了那个神奇的方盒子,还有爷爷……

  唯恐家里的声响吓着宝宝 ,而把屋里弄得安安静静没有声响,是完全错误的。小宝宝 最初会对声音产生“惊吓”的反射(也许很多 爸 妈会有这样的体验,当你突然说出一句话时,尽管声音不大,宝宝 也会好像被吓了一跳似的,全身一抖),甚至哭起来,这都是正常的神经反应。因为他们虽然可以听到声音,却无法辨别声音所来的方向,也不能分辨出是什么声音。而且,宝宝 对声音的敏感度也不一样,也许尖锐的门铃声就比厕所冲马桶的水声更让宝宝 烦感,也许轻轻的翻报纸的声音也能把小宝宝 从梦乡中惊醒。让宝宝 不再总是“被吓一跳”是需要一个对声音熟悉和认知的过程的,总不让宝宝 接触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宝宝 就会永远对这些声音感到陌生,对生活中的事物无所认识,这种“惊吓”也就更容易发生和延续时间更长,对宝宝 的听力、神经和大脑的发育也都是不利的。

 

 

 

 
  听力也是需要训练的

  尽管宝宝 天生有着敏感的听觉,听力的发育完善也是需要后天训练的,因为他需要把那些直观的反射与大脑相关联,产生有意义的反射。美国听力学高等专科学院校长Brad Stsch教授认为:"婴儿 的听觉受大脑发育程度的控制,他对声音的处理也就不可能一蹴而就。新生儿生下来时,声音被从听觉的神经带到大脑,但是大脑不知道用这些信息做什么。"所以,随着宝宝 逐渐对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和事物(包括实物、动作)相关联来认识,他们的大脑才会逐渐将分辨出的信息(如声音的方位、声音的意思)记录下来。由于这样不断的“学习”,大脑和听力的发展相互促进,才能使宝宝 的听觉更加的敏锐。

  同时我们还知道,对于婴幼儿来说,学习语言,模仿是基础。模仿的基础则在于听音。可见,敏锐的听觉,也是学习语言重要的前提条件。

 

 

 

 

  宝宝 喜欢热闹也需要安静

  白天的时候,给宝宝 听音乐、讲故事,和宝宝 做游戏;让他看大人做家务事,比如洗碗啊、洗衣服啊、扫地、拖地等等,告诉他这是在做什么。宝宝 听着你的话语,看着你的表情,注视着你的动作,辨别着不同东西发出的不同的声音,这些都会使他感到新奇和喜悦。6个月到1岁,是婴儿 听力发育的黄金时期,平日里他得到的语言和声音的刺激,会在他的小脑袋里储存起来,成为将来认知和说话的基础。而且,在一个声响和谐而适度的环境里生长,宝宝 的心情也会很愉快,性格也会比较开朗。当然,宝宝 也同样需要有安静的时刻,不仅让他的小耳朵能够得到休息,也让他的精神不至于总是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在宝宝 睡觉的时候,虽然不需要鸦雀无声,但给宝宝 提供一个舒适柔和的睡眠环境仍然是必要的。因为良好的睡眠质量才能够让宝宝 身心得到更好的休息和发育。只要不发出巨大的噪音般的声响,一般的日常活动 是不会影响孩子 睡觉的。

 

 

 

 

   TIPS

  避免噪音对宝宝 的污染,永远都是很必要的。有些特殊的“噪音”你也要留心

  * 家人的争吵声。严厉的话语、激动的神情和愤怒的语气,对于孩子 的听觉是一种刺激,对于他的心灵也未尝不是一种“噪音”。

  * 说笑声。大人聚在一起,可能无意中就会谈笑得热情高涨,声音也高涨。如果你准备邀几个朋友聚聚,那么最好不要在家里。

  * 有声响的玩具。有些电动的发声玩具,声音的分贝过高,宝宝 抱在怀里玩儿久了,会对听力有所伤害。

 

 

 

 

  看着宝宝甜甜地入睡,均匀而有节奏地呼吸,妈妈心里一定充满着幸福感。但你知道吗"?"宝宝在睡眠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往往是在向家长报告他将要或已经患了某些疾病。爸爸妈妈学会通过观察宝宝睡觉的状况,来了解他的健康情况是很重要的。

  正常时,宝宝在睡眠时比较安静舒坦,呼吸均匀而没有声响,有时小脸蛋上会出现一些有趣的表情。但是如果宝宝有以下状况出现,父母应该高度重视。

 

  症状一:宝宝在刚入睡时或即将醒时满头大汗。

  专家提醒:可以说大多数宝宝夜间出汗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大汗淋漓,并伴有其他不适的表现,就要注意观察,加强护理,必要时去医院检查冶疗。比如宝宝伴有四方头、出牙晚、囟门关闭太迟等征象,就有可能是患了佝偻病。

  症状二:宝宝夜间睡觉前烦躁,入睡后全身干涩,面颊发红,呼吸急促,脉搏增快,超过110次/分。

  专家提醒:这预示着宝宝即将发烧。应该注意宝宝是否有感冒症状或腹泻症状,另外注意给他补充水分。如果宝宝真有发烧症状出现,即应采取酒精擦拭等物理降温方式。

  症状三:宝宝睡眠时哭闹,时常摇头、抓耳,有时还发烧。

  专家提醒:宝宝可能是患了外耳道炎、湿疹或是中耳炎。应该及时检查宝宝的耳道有无红肿现象,皮肤是否有红点出现,如果有的话,及时将宝宝送医院诊治。

 

 

 

  症状四:宝宝睡觉时四肢抖动。

  专家提醒:这一般是白天过度疲劳所引起的,不必担心。需要注意的是,宝宝睡觉时听到较大响声而抖动是正常反应;相反,若是毫无反应,而且平日爱睡觉,则当心可能是耳聋。

  症状五:宝宝睡觉后不断地咀嚼。

  专家提醒:宝宝可能是得了蛔虫病,或是白天吃得太多,消化不良。可以去医院检查一下,若是蛔虫病可用宝宝专用的驱虫药驱除;若是排除了蛔虫病,则应该合理安排宝宝的饮食。

  症状六:宝宝睡着后手指或脚指抽动且肿胀。

  专家提醒:这时父母要仔细检查一下宝宝的手指,看它是否被头发或其他纤维丝缠住,或被蚊虫叮咬的痕迹。

 

 

 

 


  症状七:宝宝不能睡得沉,经常翻动身体。

  专家提醒:其实小宝宝入睡后在床上翻滚的现象较为常见。有时被子垫得不舒服或被子太厚等都会影响宝宝的睡眠质量。有些家长怕小儿睡觉时冷,让他穿着衣服睡觉,小儿感到不适,于是翻来滚去。有的家长总是担心小儿吃不饱,晚上睡前还让他吃很多的东西,使得小儿睡觉后肚子总是胀得难受,所以睡觉睡不踏实。

  症状八:宝宝经常在睡着后突然大声啼哭。

  专家提醒:这在医学上称为宝宝夜间惊恐症。如果孩子没有疾病,一般是由于白天受到不良刺激,如惊恐、劳累等引起的。所以平时不要吓唬孩子,保持孩子安静愉快的情绪。

  宝宝仍处于不能表达自己喜恶的时期,家长除给他安排好足够的睡眠时间外,应当在宝宝睡觉时多观察他的异常变化防止延误病情。

 

 

 

 

 

  1、维持家中的空气流通:

  若家有冷气,维持房间温度于25--27℃之间。可将幼儿置于冷气房中或以电扇绕转着吹,使体温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儿也会感觉舒适些。但如果其四肢冰凉又猛打寒颤,则表示需要温热,所以要外加毛毯覆盖。

 

 

  2、脱掉过多的衣物:

  如果宝宝四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热,可以少穿点衣物。

  

 

  3、温水拭浴:

  将宝宝身上衣物解开,用温水(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宝宝皮肤的血管扩张将体气散出,另外水气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体热。

  

 

  4、用退热贴:

  有助于散热,但对较小的幼儿并不建议,因幼儿不易转动身体,冰枕易造成局部过冷或致体温过低。使用退热贴也可以,退热贴的胶状物质中的水份汽化时可以将热量带走,不会出现过分冷却的情况。

  

 

  5、多喝水:

  以助发汗,并防脱水。水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可使体温下降及补充宝宝体内的失水。

  

 

  6、使用退烧药:

  当婴幼儿中心温度(肛温或耳温)超过38.5℃时,可以适度的使用退烧药水或栓剂。

 

  对3个月内的婴儿来说,仍然要使用尿布,但使用的次数要比新生儿期减少。在家中,可用自制的布尿布,勤换勤洗,使婴儿感到舒服,在换尿布的同时对婴儿的皮肤也是一次触抚,以以满足婴儿对“皮肤饥饿”的需求。


 


  宝宝的皮肤特别娇嫩敏感,很多的刺激物质包括尿液、粪便、或是潮湿环境,都会对宝宝的皮肤产生刺激,进而产生发炎、溃烂而形成尿布疹,其中尿液中的氨与粪便中的微生物被认为尿布疹的主要元凶。感染尿布疹,小宝宝会很痛苦,所以为了预防尿布疹,专家给我们支了以下几招:

  选择好纸尿裤:首先要全纸的,或棉柔材质、吸汗和透气性佳的款式,搓一搓,听听声音;然后要比较薄的,大概一块饼干厚就行,不要太厚的那种;要有松紧搭扣的,腰围有部分加宽、或是大腿附近的剪裁有增加伸缩功能的,且不会把宝宝弄疼;吸水量大,可以倒些水进行实验;有凡士林保护层的最好。最后,很重要的一点需要说明,为婴儿选购纸尿裤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符合国家安全质量标准的合格产品,确保宝宝使用卫生、安全。

 


  除了要选择好纸尿裤,合理的更换纸尿裤外,平常妈妈可在宝宝排泄完后,用温水轻轻冲洗宝宝的小屁股,再用纯棉布轻轻按压即可。等小屁股干爽后再用较油性的润肤乳涂抹,以形成保护膜。这样就可以较好的预防尿布疹。另外,也可以在宝宝刚换下尿布后,让小屁不包尿布,透透气约1小时,这对预防尿布疹感染也很有好处。

  育儿金点子:市售湿纸巾如果含有香精或是酒精成分的,建议有尿布疹的宝宝暂停使用,以免对小屁屁造成另外的负担。

 


  患尿布疹的宝宝,小屁屁最好保持干爽,仍要勤换尿布清水洗净,避免尿液便留在宝宝的皮肤造成刺激伤害。必要时带宝宝到正规的医院让医生诊断处方,千万不要自己购买药膏涂抹,避免延误治疗的黄金时间。

  育儿金点子:在外出时,要可以多带几块尿布,根据离开家的时间长短而定,并要带一只塑料口袋,可将换下来的尿布放进去,一起带回家再清洗。如果不做好这些准备,当婴儿大小便后就会手忙脚乱束手无策,处于非常尴尬的局面。

责任编辑:Jannie

 

  随着天气逐渐转热,最近不少宝宝身上出现许多小红疹,奇痒难忍,有时抓出血印子来也不解痒,医生诊断是虫咬性皮炎。于是,如何在夏日让宝宝避开蚊虫侵扰成了爸爸妈妈的头等大事。

患虫咬皮炎不要用手搔抓

虫咬皮炎是夏季小儿皮肤科常见病症:叮咬后,面部、耳垂、四肢等裸露的皮肤会出现丘疹或淤点,也可出现疱疹或水泡;损害中央可找到刺吮点,像枕头大小暗红色的淤点,宝宝常会感觉搔痒、烧灼或疼痛,从而发生出烦躁、哭闹等情况。如果症状严重,宝宝可表现为眼睑、耳廓、口唇等处明显红肿,甚至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如果宝宝被叮咬后,用手抓挠或发生过敏现象,局部可出现大疱、出血坏死等严重反应。因此,为了防止宝宝抓挠痒处,这时父母可以帮宝宝剪短指甲,以避免宝宝抓破伤口继发感染。

 

引起虫咬性皮炎的昆虫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蚊、臭虫、蚤、螨、飞蠓(小黑虫)、黄蜂等,另外有些毛虫,如桑毛虫、刺毛虫的毒毛刺入皮肤也会引发病症。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螨虫,螨虫非常小,在自然界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既可以直接叮咬皮肤引起虫咬皮炎,也可以通过其产生的分泌物如粪便、唾液等引起皮肤的炎症。

虫咬皮炎的表现为叮咬处会出现丘疹、风团、水肿等。其中以皮肤瘙痒最为常见。可因痒而搔抓后继发细菌感染,如果被昆虫的毒毛毒刺所伤,还可以引起损伤部位的红、肿、热、痛,极个别严重者还可以因此而休克。虫咬皮炎的发生不分年龄段,各年龄组均有,有聚集发病现象。

+1

来源:chenjiawe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