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爱是对孩子心灵上的关怀

1-3岁护理

2009年11月12日

文/陈景峰、格子

妈妈:徐仙琴,32岁,义乌市残联聋儿语训工作室主任

(导语)她是刚刚评选出的“中国十大杰出母亲”之一,摘取桂冠是因为她的爱,给自己耳聋的儿子的爱,和给更多聋儿心灵的关怀。

2006年12月的一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徐仙琴微笑着接过了“中国十大杰出母亲”的表彰证书。妈妈的故事总是和爱相连,妈妈的爱也总是宽广无边,没有人可以成为别人的榜样,但是,对于爱的属于她的诠释却可以牵动你、感动你、影响你。

徐仙琴的爱是从泪光开始的。

 

你爱他,那就真心接纳他、耐心对待他、并真的关怀他的心灵

1995年,徐仙琴当了妈妈。

但谁也想不到的是,儿子到了3岁时仍不会说话。当她和丈夫忐忑不安地抱着孩子前往医院时,会诊专家给了他们一个如同晴天霹雳的消息:孩子是个聋儿。随后,他们跑到更大的城市、找到更著名的医院,结果依然如旧。

徐仙琴辞掉了工作,她决心要让儿子学会说话。根据医院的建议,她从亲朋好友那里借钱为儿子配戴了一台数字助听器,又买来了一些关于聋儿康复、聋哑儿学说话的教材、资料,一边学一边教孩子,一个音不厌其烦教上千遍万遍。

刚开始孩子连一个“啊”字都发音不准,徐仙琴就让儿子平躺在床上,教他放松情绪,自己说“啊”的时候,将孩子的手放在自己的喉咙处,让孩子找感觉,再让孩子看自己的口型。就这样不间断地重复,不厌其烦。一个星期后,儿子终于发出了准确的“啊”音。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儿子开口叫“妈”了。4年多以后,儿子像正常儿童一样,背起书包走进了学校。

徐仙琴知道是自己的耐心和接纳创造了奇迹。但此后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尽管儿子能够开口说话了,但是发音还远不能和正常孩子相比。记得儿子刚上学的时候,和其他同学的交流成了他的一大困惑。常常他说了一两遍,别人还是听不懂,慢慢地大家也就不接受他,甚至有同学叫他哑巴。徐仙琴就耐心地疏导他,还跟他分析利弊:“我们戴助听器其实也有很多好处,比如,在很吵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把助听器拿下来,安安静静地看书。别人就无法做到这一点。”

有了妈妈的坚定支持,12岁的儿子已经开始懂得以自己的方式快乐地生活,尽管儿子一生都不可能停止训练,但还有比找到快乐更让人开心的事情吗?

 

平等的心换来更多的开心的笑。

2002年4月的一天晚上,徐仙琴到商店买东西时,碰上了一个4岁男孩,也是聋儿。徐仙琴就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他们。后来,孩子的妈妈一定要徐仙琴帮她带这个孩子,还说,义乌还有不少像这样的聋儿。回到家中,徐仙琴一夜未眠,何不创办一个聋哑儿语训机构,让更多天真活泼的聋儿也回到精彩的有声世界里?

她的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义乌市教育局、市残联的大力支持,为她审批办学执照。就这样,义乌市残联聋哑儿语训工作室成立了。徐仙琴自费前往省聋哑儿康复中心参加进修培训,招聘专业教师,采取“一带一”全托的形式,开始了给更多聋儿的关怀事业。一年过后,在工作室参加语训的6个孩子全部开始说话,父母亲们千恩万谢,激动不已。

现在,她成了48位聋儿的妈妈,她说能把当年在儿子身上得到的经验用在孩子们身上,并能绕开当年所走的弯路,是件让人开心和幸福的事情。

细心、耐心、恒心化作绵绵关爱围绕着孩子们,这些残障的孩子听到了悦耳的鸟鸣,口中吐出了一个又一个叫人激动不已的词汇。于是,徐仙琴成为现实版的“漂亮妈妈”。

+1

来源:苏颖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