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给与孩子最真的爱

1-3岁护理

2009年11月12日

(导语)作为父母,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爱孩子。但是,到底什么是真爱?我们所给予孩子的都是真爱吗?文章里的故事绝非虚构,如果你能够对号入座,恐怕就到了该思考一下的时候了。  文/小巫

心理学博士徐浩渊女士在《我们都有心理伤痕》一书里引用了美国家庭心理治疗家保罗夫妇对真爱行为的定义:真爱行为是一种抚育自身和他人情感与精神成长的行为;真爱行为助长个体的责任感。那么,在为人父母的生涯中,我们的行为有多少是真爱?又有多少是在“爱”的旗号下的一种“非爱”呢?在这里,我挑选出了一些最常见的场景,并附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派克医生(Dr. M. Scott Peck)在其著作《无路之旅》中的论述,希望能帮助你识别或者引你走出那些非爱的误区,不再有意或无意地以爱的名义伤害你的孩子。

误区一 有条件的爱

非爱行为:“听话!爸爸妈妈喜欢听话的孩子!不听话我们就不喜欢你了!就不要你了!”这样的威胁并不陌生,马路边、公园里、汽车上,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这样教训孩子,很多父母已经对这种威胁习以为常。其实,这就是有条件的爱,它背后的含义是:“你必须服从我、遵照我的指令去做、按照我的设计去成长,否则我就不爱你。”类似的情况还有:“你这次考不好,看我怎么收拾你!”“再跟他来往,我就打断你的腿!”“你让我们丢尽了脸,我们再也不想见到你!”

Dr.派克的提示:有些父母为了轻而易举地达到教训孩子的目的,会明确或者含蓄地以抛弃来威胁孩子。他们给孩子这样的信息:“你如果不按照我要求的去做,我就不爱你了!”这些在精神上或者肉体上经历过被父母遗弃的孩子,步入成年时,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在他们看来,世界是危险恐怖的,因此他们会无法为了将来更大的满足和安全而放弃眼前的满足和安全,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未来是很可疑的。

 

 

误区二 不负责任的爱

非爱行为:很多父母无休止地包办孩子的生活起居,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闯了祸由父母担当着,挨了欺负由父母出面摆平,丢掉工作回家来让父母养着。他们既不鼓励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也不给孩子树立必要的规则和纪律。很多人把这种感情当作一种富有牺牲精神的值得称赞的“爱”,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毒害。这种“爱”,远非无私,而是极端自私。深深隐藏在“爱”的旗号背后的,是施“爱”者对受“爱”者强烈的控制欲望。

Dr.派克的提示:一味的给予和破坏性的养育的背后有很多种动机,但是一成不变地共性是:“给予者”以爱为名义,回应和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无视对方心灵成长的需要。爱不是简简单单的给予,是明智审慎的给予和不予。它意味着明智审慎的表扬、明智审慎的批评,以及明智审慎地辩论、斗争、面质、敦促、推动和牵引。这种“明智审慎”不是依靠直觉,而是需要深思熟虑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决定。

误区三 依赖性的爱

非爱行为:人们通常对爱最大的误解之一就是将依赖误认为爱。“我太爱你了,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恋人之间这样表白,父母也如此对孩子宣称。于是,孩子成了父母的“精神寄托”甚或“支柱”,孩子万一有个闪失,父母就活不下去。父母甚至明确告诉孩子:“我们就是为你活着!你可不能让我们伤心、失望,那样会杀了我们的!”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颠倒了,孩子变成了父母的精神保姆。

Dr.派克的提示:这不是爱,而是寄生。当你需要另外一个人才能生存时,你就成了那个人身上的寄生虫。在这种关系中没有选择和自由,它基于一种必须性,而不是基于爱。因为爱是行使自由的选择。怎样判断你是不是有这种依赖性呢?我的定义是:如果不能确认别人对自己的关爱,就无法感受自己的完整性或者正常地生活。这种依赖性的心理可能带来的恶果就是做出非爱的、操纵性的、甚至不择手段的行为,这最终将导致他们朝思梦想要保持的关系走向毁灭。

 

 

误区四 永远无法满足的爱

非爱行为:孩子学会了弹钢琴,“你的英语还不行!”孩子考试得了98分,“怎么没得100分?”孩子评上了三好生,“怎么没当上班干部?”孩子考上了大学,“可惜不是北大清华!”孩子有了工作,“就挣那么点儿钱?”孩子谦让,“怎么这么窝囊?”孩子打架,“怎么这么野蛮?”孩子关心父母,“少来这套!考试得第一比什么都重要!”孩子帮不上父母的忙,“我们白养活你了!”孩子需要父母,“你就不能让我们清静一会儿?”孩子独立了,“回家多陪陪我们就没工夫了?”总之,父母的期望像一只黑洞,无论孩子怎样奋斗,都无法满足。

Dr.派克的提示:这样的人缺乏对自己负责任的精神。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幸福的源泉和获得满足的渠道,因此当他们不高兴、不满意的时候,就会认为这是孩子的错。长此以往,他们终将是无休止的不幸福和不满足,因为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完全满足他们所有的需求或者使得他们幸福,他们总是觉得别人让他们失望了。

误区五 牺牲者讨债的爱

非爱行为:“就是为了养你,我耽误了事业,没评上职称,你拖了我的后腿!可你还是这么不争气!”“你让我操碎了心!我身体这么不好,都是让你给气的!”这些父母把自己放在一个“烈士”的位置上,整天唠叨自己为了孩子“牺牲”了什么,抱怨孩子没有偿还这些“债务”。生育子女是父母自由的选择,养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职责,为了子女而放弃一些事情也是父母自由的选择,这里谈不上是子女耽误了父母的生命。

Dr.派克的提示:说这些话的父母,往往在无数细节上忽略孩子,不给孩子提供所需的关注,这样的人根本无法胜任父母一职,因为他们对于自己在孩子身上造成的摧残毫无知觉。他们努力逃避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任,往往让孩子替他们承担责任。这些父母实际上是在对孩子说:“你要对我婚姻的质量、我的心理健康、我生活中的挫折负责任!”由于无法看到这种说法的荒唐之处,孩子们往往接受这种责任,从而会变得不同程度地神经质。

 

 

误区六 要求回报的爱

非爱行为:温柔一些的对孩子说:“爸爸妈妈养育你多不容易啊,你可不能辜负我们,将来可要记住要报答我们!”严厉一些的则对孩子要求:“我们养着你、供着你、伺候着你,你可要给我们争口气!我们这辈子就指望着你呢!”这些父母把对孩子的爱和养育当作一种投资,期待着高利率的回报。于是孩子也必须按照他们指定的道路走下去,不能偏离“正轨”一步……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着,父母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大笔的银两在我们身上,我们欠着父母的;辜负父母的期望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行;我们一定要为父母争光,要“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可以说,几乎没有人敢质问这样的逻辑有什么欠缺。

Dr.派克的提示:这种父母严重地缺乏爱心。任何有真爱的人都理解爱的愉悦。我们真诚地爱,是因为我们乐于去爱;我们生孩子,是因为我们想生孩子;我们做充满爱心的父母,是因为我们要这样做。从实质上来讲,爱与非爱都是自私的。区分爱与非爱,并不在于它自私与否,而是看它行动的目标。真爱的目标永远在于心灵的成长,非爱的目标则总是其他的东西。

看到这里,你也许已经非常不舒服,甚至怒发冲冠、拍案而起:照你这么说,难道我们这些当爹妈的都不爱孩子了?!不是的。我没有说过任何父母“不爱”孩子。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特别、特别地爱自己的孩子。我讲的,是“非爱”行为。这一点,我亲爱的读者们,咱们一定、一定要分清楚。

 

+1

来源:苏颖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