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如何选玩具提高孩子的智能

1-3岁护理

2009年11月07日

       玩具是儿童的宠物,父母给孩子买玩具也是极平常的事。但家长在为孩子购买玩具时,一定要注意选择,使玩具成为开发孩子智能的又一“良师”益友。目前市面上的玩具众多,它们对孩子的智能各起着什么作用呢"?"

形象玩具:娃娃、动物、交通工具、餐具等。这类玩具适合了3~4岁的孩子。3岁的孩子往往被玩具的形象所吸引,在反复摆弄中获得知识。而4岁的孩子常常通过玩具来模仿周围的事和物或大人的动作。如孩子俨然以妈妈自居,为娃娃做饭、洗衣服……游戏中,孩子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科技玩具:如会下蛋的“母鸡”、会翻跟头的“孙悟空”、会说话的识字“熊”等,这类玩具适合3~6岁的孩子。它们能引起3岁孩子的新奇感受。但4~6岁的孩子往往不满足于孙悟空翻跟斗,而强烈要求家长讲清楚“为什么孙悟空会翻跟斗"?"”家长在孩子提问的时候,讲解一些简单的道理,并根据相同的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玩具,这样可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提高孩子爱科学、学科学和用科学的兴趣。

 

体育玩具:如皮球、跳绳及呼拉圈等。这类玩具适合4~6岁的孩子。家长可以借助此类玩具,有意识地发展孩子动作的灵活性、手脚的协调性和身体的平衡性。这类玩具孩子玩起来兴致盎然,但不要过量,家长要给以适当的控制。

智力玩具:如拼图、七巧板、棋类、魔方等。这类玩具适合5~6岁的孩子。孩子通过玩这类不仅能够丰富知识面,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音乐玩具:如小喇叭、电子琴等。具有优美的音响和可爱的外形,适合3~6岁的孩子。通过玩这类玩具可以提高孩子的乐感和节奏感受,增进孩子的音乐感受力,培养孩子的审美观。

建筑玩具:例如积木、积塑粒、变形胶泥等。适合3~6岁的孩子。通过游戏可以训练孩子分析、比较和认识物体结构的能力。如孩子观察立交桥的外形、层数、桥墩及路口,然后用积木来搭建,经过反复建筑各种物体,不但提高了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也培养了孩子的操作能力和创造精神。

 

  家长在为孩子选购玩具时,要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玩具;选择能活动变化可以激发想象力创造力的玩具;选择坚固不易损坏、安全、能洗涤的玩具。同时要注意不能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购买欲,否则会助长孩子的任性与无度。玩具不是越多越好,孩子的玩具并不在多少,关键在于用处。玩具太多,势必造成小儿喜新厌旧的心理,而且易养成不爱惜玩具的坏习惯。

 

 

    许多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孩子多动是影响孩子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似乎多动只能危害儿童的成长,而不可能给孩子带来任何好的方面。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这种观点是偏颇的。其实,如果我们能够因势利导,发挥多动儿童的优势,那么,孩子多动未必是坏事。

     “一早就闹着不肯上学,被爸爸修理了!”

  “怎么不愿上学呢"?"是不是挨老师批评了"?"还是有小朋友欺负你"?"”

  小杰抽着鼻子摇着头说:”不是,是上学不好玩!”

  小杰妈妈听了用手指狠狠的点了点小杰的额头生气的说:

  “就知道贪玩,上学是为了要让你学习的,不是让你去玩的!”

  “学习”和”玩耍”真的是完全对立的吗"?"”

  望着哭哭啼啼被妈妈拽出电梯赶上学的小杰,我想起古书上的一句话:勤有功、嬉无益。但又想到”玩”字是由“王”和“元”两个字符所构成,“王”意为第一,而“元”的意义则为“起点”、“开始”,因此“玩”的本来意思应该是说,某个行业或领域大“王”,成功的“元”动力就是“玩”!

  曾访问过一位在台湾音乐界被推尊为”大师”的音乐家,请教他创作音乐的心得,这位大师一面用根玻璃棒敲打着大大小小的玻璃杯,一面对我调皮的扮了个鬼脸说:“就是玩啊!玩着玩着,那音乐的旋律就会自动跑出来了!”

 

  音乐可以用”玩”的,玩出个成绩来,大家可能还容易理解和解受,因为音乐被归之为”艺术”,是属于心灵层面的,不须去用数字演算,仰靠外国语文去理解,可以由纯属”感觉”的灵感创造出来,但若想做个优秀的电子程序设计师、物理或生物学家,也能”玩着玩着”就产生成绩出来吗"?"

  台湾有一个专门贩卖电子游戏软件的光华商场,里面许多热销的电子游戏软件,设计师都是十来岁的孩子,他们都是电子游戏的玩家。

  我曾访问过其中一位年仅十四岁,却已设计了6个游戏软件,赚得了数百万身家的小男孩,他是如何走向软件设计,他摆弄着游戏机语气轻巧的说:“就是玩啊,玩到觉得别人设计出来的游戏太简单、没意思,就跳出来自己设计啦!”

  而他们所玩的许多游戏,大都是由日本进口,那些游戏说明书都是日文,游戏里的角色也都是以日语做对话,这些”爱玩”的孩子,为了能玩得尽兴,就努力去翻査日文字典和听日语盘片,因而个个都认识了不少日文字,也能跩上许多日语了。

 

  曾好奇探问过一位好几次婉拒官方聘任政务官,宁愿孤灯独人守着一个化学研究室,一呆三十多年都不愿离开的朋友,化学研究令他着迷的原因究竟在那"?"他像听人要他谈热恋情人般的两眼发亮,满面笑容的说:

  “研究结果出来后会是啥模样,谁都说不准,就跟开彩票一样!你说,这多多刺激好玩啊!”

  完全是不同的领域的工作,没想到要做到优秀,居然同样需要有一颗会玩的心。

  许多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孩子多动是影响孩子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似乎多动只能危害儿童的成长,而不可能给孩子带来任何好的方面。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这种观点是偏颇的。其实,如果我们能够因势利导,发挥多动儿童的优势,那么,孩子多动未必是坏事。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多动儿童的每日活动量,不难发现他们的精力特别地充沛,身上好像有股使不完的劲,不停地活动,从不知疲乏和劳累。由于他们缺乏自制力,没有建立起适应不同情境(如在教室中上课,回家做作业等)的基本规则,所以常因多动而破坏课堂纪律,又降低了学习效率。近年来,儿科医生对此十分重视,采取不同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感觉统合训练、教学辅导等方法,帮助多动儿童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

  一旦当多动儿童得到充分有效的治疗后,他们的优势就会渐渐地显露出来:学习成绩从低谷往上升,普遍拥有比较广泛兴趣,而且朝气蓬勃。国外的追踪研究表明:多动儿童长大成人后,在选择就业上也有一定的优势,比如那些耗费精力较多的职业(计算机软件制作、销售、股票经纪人、艺术家或科学家等等)。因此,希望全社会和家长不要轻视他们,要正确引导,让多动孩子发挥出他们自身的优势来。

 

       好奇的、可爱的、无所不能的宝宝们,他们每天每天都在创造着让你或欣喜或惊讶或愤怒或无可奈何的“事迹”。可是有的时候,他们也会做出一些打死我也想不到的事儿来!如果孩子吃了狗狗的食物,如果孩子湿着头发吹冷风,如果孩子擅自喝了他的小儿维生素……看看这里的建议,也许对你有帮助!

       如果孩子吃了狗食……

  假如孩子由于好奇或者根本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自家或别人家的狗食,通常状况下,他应该是没有事儿的。“虽然狗食不应该进入到孩子的肚子里,但是狗食本身并不是毒药。它的主要组成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以及水分。”某狗粮公司的兽医专家Dan Carey医生说,“如果孩子因为吃得太多或者其他原因发生了呕吐,你就需要立即带他去医院,让医生进行处理了。”

 

  如果孩子喝了浴缸里的水……

  假如在洗澡的时候,天生就爱水的小家伙不管是一不留神还是存心故意,喝了好几大口洗澡水,请不知如何是好的妈妈放心吧!“孩子不会因此遭受什么细菌感染——除非他是和其他宝宝一起在洗澡,这样就说不准了。通常状况下,单纯的肥皂水很可能会让他干呕或者呕吐,也可能会使他腹泻。”美国纽约大学医学中心的临床微生物学主任、Philip Tierno博士说,“所以,最好不要让宝宝和别的宝宝一起洗澡,并且监督好他,毕竟喝了肥皂水的滋味儿不好受。”

 

  如果孩子在冬天用舌头舔了冰凉的金属杆……

  宝宝总是像一只顽皮的小狗,喜欢用他们的嘴去检验他们觉得有兴趣的东西。假如冬日户外出游的时候,宝贝趁你不备伸,出小舌头舔了一下某个金属栅栏,那么,糟糕的事情就会发生了!

  “舌头上的唾液会在冰冷的金属杆上结晶,可怜的小舌头就会粘在金属杆上。”密歇根儿童医院急诊部的主任Stephen Knazik告诫父母,“这时候,千万要固定住宝宝的头,千万不可以让他任意晃动,这样他会将舌头的表层组织撕扯下来,造成流血和肌肉的损伤。这时候,你要赶紧找来温水,浇在宝宝舌头和金属杆粘住的部位,使冰晶融化,它们就能够分开了。”

 

    “我有些好消息,也有些坏消息。”一位年轻的母亲这样告诉她的朋友说,“我们的女儿丽莎很喜欢我们送给她的那个生日礼物——一个手工台,可是,她却把它当炉子用了!”

     孩子是通过模仿他们眼中父母的行为来获得性别角色的。毫不奇怪,一个女孩子早期的游戏包括她看到的周围的活动。可能利萨经常看见她母亲(或父母一起)做饭,而较少看见他们谁使用手工台和工具。

  儿童的游戏教会他们成人生活所必需的才能。假设我们来到儿童的房间检查了玩具和空间环境,就可以发现性别角色的信息、提供创造的机会以及对增强能力的激励。

  瑞佛、巴尼特和巴鲁克的著作中引用的一个早先提到过的经典研究结果:男孩子的房间里布置了各种各样的工具,这是为他们的户外活动准备的,而女孩子的房间里有一些适合安静的、户内活动的工具。我们怀疑这种差异至今仍然存在。

 

  唐列举了他8岁儿子的房间里的东西:

  架子上放着双大号鞋。这儿还有更多的线索——面墙上的恐龙壁画,一个装有数千个(我有一点儿夸张了)乐高玩具的显眼的箱子,一大桶林肯圆木,一大抽屉的整齐的木头建筑积木……

  又列举了他同事8岁女儿房间里的物品:一堆狗和马等玻璃动物的收藏品,一个装满了绒毛(填料)动物玩具、两个洋娃娃女孩及其附属用品的架子,一个娃娃摇篮,一盒盒的纸板游戏,一整套书,一大摞智力拼图玩具,四本关于纸洋娃娃的书,一抽屉的服饰珠宝……

  仅从这两份清单,就可有看出是男孩还是女孩的房间。在男孩的房间内,大部分玩具,通过锻炼大、小肌肉发展手眼协调动作和空间视觉的准确性,可以增强控制力和能力。

  许多玩具是动作定向的,需要充分发挥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而在女孩的房间内,提到的玩具大部分定向于家务的、给予关照性的活动,它们可以锻炼创造性和形象思维,但很少把重点放在增强实际动手能力、视觉-空间能力或是大/小肌肉运动发展的玩具上。

  我们承认,女孩子更喜欢某些玩具——喜欢娃娃甚于忍者神龟——但是,我们建议给她们提供更丰富多样的玩具和活动,通过掌握这些需要动作、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的玩具,她们的才能和自信能得到提高。

 

     动画片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与价值观的形成。寒假将近,孩子们有了更多面对动画片的机会,而家长们又难以从日常的忙碌中脱身从旁引导。如何在种种矛盾中找出让孩子正确选择有益动画片的方法"?"选择国产动画还是国外动画"?"这是值得家长、老师共同思考的问题。

       国产的动画优缺点

  优点:传承中国文化精神

  国产的动画片在传承中国文化精神这方面还是很有特色,一些老的动画片历久弥新使人怀念当时的岁月,像《神笔马良》,《三个和尚》,《熊猫百货店》,《哪吒闹海》等,相比今天富有高科技动画效果的卡通片更来得真实与不易,外国人看我们的动画片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要追求那种原始的文化。

  缺点:看国产动画片就像“上课”

  善良的一定是小白兔、小绵羊,狡猾的一定是狐狸、老鼠,凶狠的一定是老虎、狼还有狮子、豹子。这样一成不变的“教育节目”,不仅青少年不关注国产动漫,儿童也开始审美疲劳了,哪里还有关注度可言"?"

  孩子们为何偏爱国外动画片呢"?"对于这个问题,孩子们的理由也很充分。今年6岁的潇潇是个小动画迷,他最喜欢看《蜡笔小新》,他说一些国产动画片故事内容没意思,画面和人物不好看,配乐也不好听,所以他不喜欢看。刚刚成为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小钢说,国产动画片总爱说教,冗长沉闷,白天在学校里听课,“晚上好不容易写完作业打开电视,却又要再上一次‘课’,这样的动画怎能让人爱"?"”

  在青少年和儿童的意识里,动漫不是一门“育儿节目”,而是一类属于自己的有别于紧张学习的轻松的“娱乐节目”。显然日本动漫更突显了娱乐这一概念。采访中,大部分孩子都说日本动漫比较精彩,有剧情内容也丰富,国产动漫里则有浓浓的教育气息,让他们敬而远之。其实不能责怪新生代的少年们不关注国产动漫发展趋势,实在是所谓“入流”的国产动漫满足不了他们对动漫的需求度。

  对于孩子们的理由,部分家长也表示认同。张女士说:“我觉得国外动画片之所以受喜爱是因为比较贴近孩子的心理,如小丸子、小新他们都有小孩子的共同缺点:淘气、好吃、懒惰等,但不失天真可爱。但国产动画片很多是采取说教的方式,我觉得最好的动画片就是让小朋友在娱乐中得到启发的片子。”

 


     国外动画的优缺点

  优点:积极向上

  网友Jessica认为日本漫画最大的优点是在轻松幽默之时,能让人励志,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难也可以以克服(就算是以卵击石最后的胜者也是鸡蛋),还有非常强调友情的力量(甚至可以把性命交给伙伴左右)太感人了,大人看得都非常感动。这是美国和我国漫画所不具备的。

  例子很多:“灌篮高手”为理想而奋斗;“棒球英豪”兄弟情深;“通灵王”说了伙伴,朋友的重要性;“火影忍者”教会我们要坚强;“海贼王”让我们知道要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魔卡少女樱”让我们学会一句魔法“一定可以的,决对没有问题的”。 一部《棋魂》勾起了多少日本小学生学习围棋的兴趣;一部《网球王子》,让多少日本学生,包括女孩子,拿起球拍上球场。当然不能寄望他们都是网球冠军、棋坛天才,但我们不是在推广体育锻炼,提倡素质教育吗"?"那些学棋的孩子、打网球的孩子,不正是顺应了这些号召吗"?"

  缺点:良莠不齐

  以日本动漫为例,据了解近年来从日本流传到中国的动画片里不乏暴力情色情节,这些垃圾动画节目,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网友louisa认为:“现在的日本不是在为自己的孩子制造动画和游戏,而是一种文化侵略。”网友Jmum也觉得“色情游戏入侵青少年是日本新的鸦片战争,打倒的不是我们,而是我们的下一代,必须严加防范”。网友“骆驼-绿色”更是指出“好多日本的游戏里就有版图扩张的倾向,而且直指中国”,“孩子在家看了之后,晚上做噩梦,有百害而无一利”。

 

  家长对策:一起看动画片,既可亲子又可引导

  许太太(幼儿家长公司会计):其实动画片并不只是小孩子的玩意,大人也是可以看的,例如米老鼠、千与千寻……经典的动画片最适合一家人一起看了,我和我老公就经常会买些这样的碟回来和7岁的女儿一起看。看的时候还能顺便交流一下各自的近况,那就是我家家庭气氛最好的时候了。

  就算是日本产的动画片也有可取之处的,电视台方面多少会选些内容向上又有趣的作品。我也会陪孩子看电视台播出的动画片,既可以对女儿的收视情况起监督作用,妈妈口中能时不时冒出几个动画中的句子来,也是女儿可以对小朋友“炫耀”的事情之一。

  国产、国外动画片各有所长和不足,关键就在于家长在孩子观看电视动画片时,进行怎样的控制和引导。首先,应控制好孩子观看电视的时间,同时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避免孩子沉溺于观看电视动画片中。其次,为孩子选择好动画片的内容。先要了解一下目前动画片的内容是否适合孩子观看,能不能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如果不适合则引导孩子参加其他活动来转移孩子的兴趣。再者,当孩子观看动画片产生疑问时,家长应耐心地解答;同样的,家长若发现问题也不该一概否定,可以试着对孩子提问,和他们共同分析,帮助孩子理解动画片的内容。


 

 

 

 


  事实上,这和宝宝的“任性”丝毫无关,小宝宝们正用属于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吸引你的注意,用“我哭故我在”来告诉你他不满意。当然这种方式是孩子式的难以自控的(这么小的孩子,你还想他能怎样)。这样的感情宣泄帮助他们摆脱紧张和烦躁的情绪,对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益处。

  那么,宝宝们究竟为什么会发火呢"?"

  原因一:他们毕竟太小,还不会长篇大论,更不会用言语把感情上受到的所有伤害表达出来;但同时,他们却很明白自己的喜恶。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有了很强大的“自我”观念,却苦于无法表达。这让他们像一颗随时都会引爆的炸弹,让父母防不胜防。

  原因二: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开始希望对事物有所控制,但他们看到的仍然是自己的“无能”。在看到无法控制自己想要控制的事物时,小家伙们除了叫喊和眼泪没有别的方法来表达他们的愤怒。

  原因三:正像水开后被放了气的高压锅一样,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孩子突然为了一件小事发火,那也是对长时间积聚的紧张情绪的释放。父母可千万别搞错了,这不是什么任性,任何一次发作总是要传递一个这样那样的信息,而且是不那么容易解读的信息。

 

  第一、家庭要有平和的氛围

  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孩子的很多习惯都源自家长。如果家长一遇事情就着急上火,大声说话;和爱人意见一旦相左,就立刻针锋相对、大发脾气甚至发展到吵架。这样的家庭里的孩子多数是爱发火的。因为孩子看到的就是这样,爸爸妈妈就是用发火、争吵来解决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孩子自然就学会了这样来表达自己。尽管多数家长都教育自己的孩子温和处事,但是身教远大于言教。所以为了孩子,家长应该改变自己。

      第二、不同的发火原因,不同的解决方法

  不要把孩子发火当成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其实这只是孩子的一种不正确的、过激的表达方式。家长没有必要一看到孩子发火耍脾气就气急败坏,不分场合急于纠正,甚至动用武力,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当然也绝不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最好的办法是找到发火的原因,对症下药。

  有的孩子是因为无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大发脾气。有一天,邻居的孩子在家里大哭大闹,究其原因,是吃了两根冰棒后还要吃两根。爸爸不同意,先斥责了一通;妈妈让他坐在沙发上好好想想自己的错误,哭好了再说话,孩子在沙发继续大哭。奶奶过来,没有斥责宝宝,只是问宝宝,吃了两根冰棍再吃两根冰棍一共几根"?"宝宝注意力被分散了,回答四根。奶奶接着问:“小朋友一下子吃四根冰棒会怎么样"?"”答:“会很凉快。”奶奶说:“对,是会很凉快。可是吃了四根冰棒,肚子会怎么样"?"”答:“肚子会疼。”“宝宝现在还要吃吗"?"”“不能吃了,我不想肚子疼。”显然,在一问一答间,孩子的情绪变得平静了。事后,奶奶又告诉宝宝,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要好好和大人说,不要发脾气更不要哭闹不休,宝宝非常高兴地答应了。我觉得奶奶的方法很好,让孩子知道凡事应该好好说,发脾气不能解决问题,更不能达到目的。

 

  有一次,儿子出去玩,不一会就回来了,一进门就把玩沙的小水壶扔在地上。我很恼火,但没有理他。没想到,这孩子又补了一脚,把小壶踢到了我的跟前,嘴里还大叫:“我不要水壶,不要水壶。”我没好气地说:“那你就换个玩具。你这么不爱惜小壶,乱扔乱踢,我就送给弟弟吧。”儿子忽然扑到怀里大哭起来,“妈妈,妈妈”地一边叫一边打我。我突然觉得儿子的大哭和我要把小壶送出去没有关系,我只好把批评他不爱惜玩具的话咽到肚子里去了。“告诉妈妈为什么呀"?"”他抽抽答答地说:“洋洋和浩浩他们都有小桶。”“你不是有小壶吗"?"”“小壶不好,小壶不能装好多沙沙,他们都不带我玩大沙堆了。”“哦——”我故做夸张:“走,妈妈让你知道小壶也很好。”我和儿子一起在沙沙上种小草,然后用小壶撒水,我们还用水壶撒出的水在水泥地上画画。一会,洋洋和浩浩也来了,几个孩子又一起高高兴兴了。我仔细一想,其实儿子回来扔水壶就是想让我注意他,一个孩子只是用错了表达方式,而我却错用了别人的忠告——孩子发火时,不要理他。好在我及时地问了原因,而没有批评他不该发火,应该爱惜玩具等等。当他和小朋友高高兴兴地告别时,我提着小壶说:“多好的小壶啊,你扔了的时候,我还以为你不喜欢了,差点就送给弟弟了。下次,有什么事情,可以好好和妈妈说,不要乱扔东西。”“妈妈,我错了。”儿子很爽快地承认了错误。

  适当的方法会使孩子发火的次数越来越少,因为孩子也发现,其实可以好好地和别人交流,并不是发火才能解决问题。

 

  我说就是太听话了,太听话就是太老实。奶奶曰:小的时候不调皮,长大没出息!

  是啊,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鹤儿通常都是循规蹈矩,有时几乎达到了有条不紊。在外玩耍时,他都显得沉稳斯文,别的孩子活泼可爱嘻嘻嘻哈哈你追我赶的戏耍,他总是在一旁默默地盯着。鹤儿也不是没有这样的时候,他仅限于跟我们和熟悉的伙伴在一起时才放开手脚显出孩子的本性。

  究其原因,我想应该是以下两点:

  一、性格内向是主要原因

  而这个性格的成因我想来源于先天的遗传,加上后天家庭成员的单一,造成孩子与陌生人交流机会少。到家里来做客的朋友他还能由开始的不理睬到后来的不舍,而一出家门就只认自己的爸爸和妈妈,最多在我们的提醒下跟人打个招呼便不再言语。

  二、教育

  为了让他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我经常鼓励鹤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完,不乱摆摊子。

  如玩具,玩后督促其收拾好放回玩具的家;

  文具用完放回原处,最具典型的是彩笔,最初他一支支用了不盖帽,最后满地找,在我的说教下,现在用一支盖一支放回笔盒再取下一支,面且他自己把所有的笔头朝一个方向放,我若反着放他就说:“你放错了!”然后重新放好。

 

  鞋子脱后不乱扔(有时也会忘记,见我盯着他,他就记得),两只鞋摆的整整齐齐;

  坐车买的票由他来拿,告之不要掉了,下车才可以扔掉。下车后就说:“现在可以扔掉了。”

  不乱丢垃圾,这条做得最好,有垃圾桶的地方他就自己丢进去,没有的地方问我:“扔到哪里呀"?"”我叫他找找看有没有垃圾桶,没有就找到了再扔,或者本来就很脏乱的地方直接扔在了地上。(这样似乎不太好啊,^-^人人像我当然就不干净啦。)

  看电视电脑,会有想再看的时候,对他说再看一会(次)就不看了,他总是会配合的。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小的行为习惯,我要求他怎样做他就会慢慢地遵循。

  现在想来,在对孩子要求的同时,其实就是在约束他的行为,换句话说也束缚了他的个性发展。他养成了听话的习惯,加之内向的性格,就会出现在外落单怕生的现象。

  对于这个问题我跟鹤儿的老师也谈过,老师说孩子小且每个孩子的个性不一样,有的开朗外向见面熟,有的怕生内向,要改变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过孩子都是天真活泼又调皮的,不要太着急。

  而我的困惑仍然在,好的行为习惯是应该养成,不过太过于听话势必会让孩子的思想受束缚。我可不想真的让他从小老实长大没出息!毕竟现在的社会造就的人越来越不能厚道,虽然都想简单生活诚信做事真心交流,而事实是好人好人太难做!怪不得在压力重重下的都想返朴归真到大自然里呼吸新鲜空气,都想在无人的大海边,让海风送自己回到孩提无忧无虑的时代……

 

  带孩子到亲朋好友家做客,可以增加孩子的社会经验,锻炼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这一类活动对孩子说来很有益处。但有的孩子在做客时不能和小伙伴友好相处,至使聚会不欢而散,令父母难堪。那么,应该怎样指导自己的孩子在做客时与小伙伴相处呢"?"以下几点请参考:

  一、做客前指导孩子。

  1、向孩子提出要求,明确在外做客时应有的文明礼貌举止。要让孩子知道在外面做客,和在家里做小主人不同,各家的生活习惯和规矩是有区别的,要守规矩懂礼貌,别人家的东西,未经允许不能随便拿、翻,有些事情不可自作主张。

  2、给孩子介绍去做客家的情况,特别应介绍对方小伙伴的情况和如何称呼等基本情况,如对方是哥哥姐姐要尊敬,是弟弟妹妹要爱护。

  3、指出孩子之间玩耍时的注意点:小客人一定要尊重小主人的意见,要多用商量、征求的口吻,如:“好不好"?"”“可以吗"?"”“我能玩一会儿吗"?"”……并可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给予重点强调要求。如孩子平时好强,事先就要告诉孩子与小伙伴玩时要谦和、忍让;有的孩子较胆小,家长要鼓励孩子不要害怕,如“大哥哥很喜欢你,我相信你会和他玩得很开心”。

 

  二、在做客中指导孩子。

  做客过程中父母也要关心自己的孩子,不能任随孩子自己玩,放手不管。可从侧面观察孩子在与小伙伴玩耍中的情况,作一些适当的指点、暗示,帮助孩子矫正一些不适宜的言行举止。如果小伙伴之间发生了争吵、矛盾,小问题,可以在大人的提醒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如果发现是自己孩子做得不对,也可把孩子带到一边,慢慢讲道理,善意地提出批评,并指导孩子该怎么做。如需要道歉的话,也应鼓励孩子勇敢承认错误,言归于好。如果发现错误不在自己孩子,并吃了亏,大人也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告诉孩子“你没有错,但我们是客人,能谦让就谦让。”要真是没法一起玩,暂时可把孩子带开。

  三、做客后及时作出评价。

  对孩子在做客时与小伙伴相处时的表现要及时地评价,明辨哪些行为是好的,加以肯定;哪些行为不应该,指出为什么,今后应该怎么做,让孩子改有方向。如果孩子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再三告诫也不听从,也可以取消下次做客机会,并明确告诉孩子“等你知道怎样做客,怎样对待小伙伴时,我们才能带你去,否则主人不会欢迎你的。”带孩子在外做客,对孩子来说是他们喜欢的活动,这样的惩罚也可作正面教育的补充手段,相信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1。孩子动作慢,可以通过游戏来加以改变。父母可以经常与孩子玩一些小的竞技游戏,使孩子在游戏中提高自己动作的敏捷程度。例如,比赛看谁吃饭快,比赛看谁穿衣服快等,这些游戏能激发孩子进取心。孩子喜欢玩,但是,玩多了孩子可能就会觉得没趣,这时,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来鼓励孩子的“胜利”。

 

  2。孩子可以与自己比赛。父母帮孩子设计一张“比赛”成绩表,记下最初的时间,然后,每天记录实际完成的时间,如果比以前有进步,就给予奖励,如果没有进步,保持原状,或者退步,就不给予奖励。父母可以让孩子先从简单容易的做起,逐渐向比较困难的任务进发,一直到达合适的时间为止。这种方法,目的在于缩短完成每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是克服动作慢的直接办法。在此期间,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解释分数的意义,激发孩子进步的渴望。

 

  3。父母还可以采用记数法来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完成某件事情。记数法很简单,随时可用,父母可以与孩子事先讲明白,看数到第几声的时候孩子可以做完某件事情。然后父母让孩子准备好,说声“开始”,就开始计时了。“1、2、3、4、5……”, 一边数,一边看孩子,孩子为了完成任务,就会尽量抓紧时间将事情做完。如果在计数开始的时候,孩子动作依然很慢,父母就故意数快一点,让孩子感觉到时间就快要到了。如果在快要结尾的时候,孩子还差得较远,就放慢记数的速度。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如果快一点做事,就数慢一点,让孩子有尽快完成的希望。如果家长总是很巧妙地常常使孩子在快接近尾声的时候可以把事情做完,就能使孩子获得成功的感觉,孩子完成了任务,就表扬孩子“真不错”、“又长大了”等。

 

  4。如果给孩子表扬的方法没有效果,就可以使用硬性规定的办法来达到改变动作慢的目的。父母首先估计出孩子尽最大能力能够完成某项事情的时间,然后规定孩子在这个时间内完成这项事情,否则就不让他继续做下去。时间一到就要停止。比如吃饭,到时间就把饭菜收起来,并且对孩子说:“我很失望,我希望你下次能按时把饭吃完。”

 

  5。还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时间的办法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在日常活动中,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后来提高效率,使同样的时间,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或者同样的事情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如起床大小便之后就不能再回被窝耍赖了,要直接穿好衣服去洗漱,然后等待和家长一起去上幼儿园;再如,吃饭之前不能再看第二张动画片的盘了,否则时间又被拖延过去了。

  在宝宝效率提高的同时,父母也要告诉孩子动作快不等于做事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而是要把事情做好,如果再快一点就更好了。

 

   博友“水管里的青蛙”:孩子目前学习成绩不好,在课堂上不能听课,而且还影响其他同学,甚至接二连三地“惹祸”,然而,当老师和家长批评时,总是为自己狡辩,顶撞父母和老师……

  然而,我也看到另一面,那就是孩子懂得孝敬师长,能够帮助家长做家务,当讲通道理后也能够主动向同学道歉,自己住校还能自己洗衣服,而且孩子聪明,对于课程难点一点即透……他的很多优点,甚至是许多孩子还做不到的。

分析:孩子的主要问题与表现:

  1、孩子总是频频“惹事”、“出风头”,尤其是课堂上"?"

  2、孩子甚至对几乎所有老师都存在抵触情绪"?"

  3、一谈到学习,孩子就表现出极大的反感与不配合,不主动"?"

  4、孩子会极力地顶撞老师和家长而进行狡辩"?"

  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呢"?"这些表现的背后、或者说“内在”,究竟藏着什么呢"?"为什么我们想尽了办法,甚至认为孩子都能懂得的道理,孩子仍是屡教难改呢"?"

  原因的分析与猜想

  我在这里提出一种可能,也就是说,所有这些表现的背后,有一些重要的心理学原因,您看看有没有道理,如果能依照这个想法,去联系一下孩子更多的其他表现(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看看是不是也与这个原因有关,那么发现了问题所在,我们也就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

  这种可能就是“被送到寄宿学校”时,孩子面对的两个“重要”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

  一是“父母是不是不爱我了"?"”

  二是“在学校里,再也得不到家里的那种被重视和关照了”。孩子通过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孩子没有找到积极的办法,而采取了一种消极的做法,那就是惹事。在此,需要我着重强调的是,这些表现,更多的是孩子的潜意识在起作用,而并非是孩子变成了“坏”孩子。

  心理动机导致的表象

  “惹事”这一办法,能够帮助孩子的心理实现这样一些目的:

  1、惹事,可以得到老师的关注,重视,尽管这种“关注”和“重视”的结果和感觉不太好,但是,也比没有受到关注和重视强。

  2、惹事后,家长被告之,被急得、气得如何如何,甚至孩子会因此被责骂和训打,但是,这种情况使孩子得到另一个重要的结论,爸妈还是满关心我的。

  也许我们会问,孩子为什么不通好好学习来得到老师的重视呢"?"为什么不通过学习成绩使父母高兴来确认父母是爱自己的啊"?"

 

    其实,在孩子的内心里,他是确信父母是爱自己的,但是,都是“谁”逼迫他离开了家的呢"?"学习!所以,孩子把学习看成了自己的敌人,他认为之所以现在父母把他送到了寄宿学校、都是学习惹的祸。那么,在课堂上,通过对所有老师的反抗与对立,正是在潜意识上对学习的对立与反抗。于是,惹事有了第三个效果:

  3、惹事,可以报复“学习”这个敌人。孩子越是在课堂上,越是不能安静,其实是焦虑、烦燥,正说明“学习”在他心目当中是怎样的角色。其实,这一点为能怪孩子,难道不是学习使他离开的家吗"?"正是啊!

  心理上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

  如果我们没有看到孩子内心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也就是

  A、对父母之爱的依恋

  B、心理尚未准备好独立

  C、被重视感及关爱的缺失

  那么,我们来跟孩子谈尊重老师、好好学习、爱护同学、不要惹事、严格要求自己等等,这本来并不是孩子做不到的事情,也不是孩子内心深处的初衷,所以,他要进行狡辩和顶撞,其实,也是在为自己寻找理由。孩子能够确信,自己并不是那样的人,他是懂得这些的。然而,我们越是不理解他内心深处的渴求,越是拿他的“表现”来教训他,他就越是不服气,而且千方百计地来维护自己。

  不要忘记我在前面的提醒,孩子之所以这样做,也是一种被动的自我心理保护,是潜意识在“指使”他这样做。这不是孩子真正期望的,而是孩子没有办法解脱自己内心中的困惑。所以,我们要更多地去理解孩子内心,这样,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我们无法理解的言行举止。

+1

来源:chenjiawe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