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你的孩子“心理发育”慢吗"

1-3岁护理

2009年11月07日

  如果我们将孩子“心理发育慢”,看成一种自身成长的原因,这等于是找一种“客观理由”,那么就会大大影响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从自然成长的角度而言,孩子生理与心理发育有或早或晚的情况。但这些情况,将孩子看成“心理发育慢”是不妥的。

  1、小孩子气——孩子如果上学的年龄较其他孩子早些,一直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照应,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但是,更重要的是,孩子所表现出的“小孩子气”正是因为我们从没有把他看成“大孩子”。在各个年龄段,我们要强化孩子“长大了!”的概念。这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在生活、学习管理上,也应这样。如果我们的教养方式仍然停留在孩子五、六岁时的方式上,孩子在心理上就不会顺利“进级”。

 

  2、学习上一点也不着急——当有人帮助我们做事情、督促我们做事情时,我们自然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孩子也是如此,您一直盯着孩子的学习,我可以想象,甚至完成作业大体您都是陪着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怎么会知道着急呢!必须放手,让孩子学着自己管理自己。不要怕孩子慢,不要怕孩子一时不知所措,像跟大人一样,讲清道理(如果遇到孩子生日时来讲,就更好),你长大了,该自己管自己了。

 

  3、学习管就好些,不管就差些——同上条分析的原因,孩子对您的依赖心太重了!这样下去,您会有操不完的心的。

 

  4、参加奥数培训,促于应付状态,抱怨作业多——把孩子应对学习而吃些苦,看成正常的。如果我们这样看待,并且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上,孩子就不会抱怨。然而,激烈竞争的现实,一方面,我们给孩子加一些法码,而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又抱怨现在的竞争,我们的矛盾心理在言行上表现出现,孩子自然也会跟我们一起抱怨,而不能把心思和进步基于在自己的主观努力和本领进步上。

 

  5、不怯场,有礼貌。情绪不好时不管不顾——我说出来,您可能觉得有些冤枉孩子——孩子不怯场,是因为他要表现自己,有礼貌也是这样,这样他可以满足自己的“被重视”心理需求。这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一定要及时引导,引导孩子将被重视、被夸奖放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学习上,体验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实现进步和成功,进而得到大家的赞扬和重视的这种感觉,而非停留在简单的外在表现上。

 

  6、老跟同学起磨擦——不怯场和与同学起磨擦,关键在于没有适应集体生活,心理期望着自己跟在家一样,说一不二,大家都得哄着顺着。这是孩子在家中的“地位”在集体生活的延伸所造成的结果。在家庭生活中,不能事事都依着孩子、不能事事都以孩子为中心,这样大人非常疲惫,孩子会被惯得“心理发育慢”的。

 

  7、帮别人也能闹出不愉快——帮别人的内在心理,一方面是帮助他人,出于关爱。另一方面,则是展示自己。如果是后者较强,就会使被帮助的人产生不快。孩子帮助别人也能闹出不愉快,可能会出于这种原因。因为,心理内在的意愿,决定着帮助别人的态度,如果帮助别人时,没有给人以足够的尊重,别人是不愿意接受这种帮助的。

 

  8、家长口气重,孩子立马就红眼圈、掉泪——这是孩子对“不长大”、仍然得到家长在他小时给予的那般关照的一种表达方式,当然,也是无法承受家长要求的表现。这仍是我们对孩子的态度所造成的。

  综上所述,家长对孩子的呵护过了头,这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应及时调整教养方式。爱孩子,更要给孩子成长的心理环境,而非事务上的无微不至的关照。从家庭生活、学习作业、自我管理、游戏、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等等各个方面,来点点滴滴地强化孩子的性格与心理“长大”的理念。而这些方法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把孩子交给他自己,如果我们总是把孩子当成“娃娃”来照料,孩子的心理就很难迅速地成长起来,甚至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适合独生子女培养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位长辈关怀的中心,往往得到过分的帮助,从而形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的特殊地位。在进入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社交圈时,很难懂得什么是谦让,什么是互相照顾。因此,在孩子开始有与人交往的意愿时,父母就应努力给他创造一个不分年龄、不分性别的孩子的社交范围。大大小小的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耍,或有机会生活在一起,很自然就形成了兄弟姐妹的关系,年龄大的孩子会处处以哥哥姐姐的身份要求自己,逐渐忘掉在家时接受帮助的特殊地位。

     小的孩子会用感激的态度服从大哥哥大姐姐们的要求,大孩子不会像父母那样全面包办,他们会要求小的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把玩具放进盒子里等。如果不服从,在玩耍时就不让参加。大孩子的“不和你玩”是让小孩子最伤心的惩罚。为此,小的孩子必须“听话”,不敢像在家里那样,以发脾气来要挟大人。这样,不同年龄的孩子都可以在交往中得到很有效的锻炼。

 

  利于语言发展 大小不同的孩子在相处过程中,大孩子会用语言要求小的孩子合作;小的孩子会通过表情、手势和简单的音调作答,并在心中默默地背诵大孩子的话。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会说许多话,会把不同家庭的习惯用语不假思索地说出来,使其他孩子学会各种不同的讲法和语气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一岁半到两岁的孩子还不会用语言表达很复杂的意思,往往是用单音加手势来表达。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恰好能被刚刚克服语言困难的三四岁的孩子们理解。因此,小孩子可以在哥哥姐姐的理解和帮助下表达意愿,也就不会发脾气,这是大人所不能办到的。在混合年龄孩子们的社交圈里,孩子们的沟通不成问题了,由于语言而引起的“反拗期”就迎刃而解。

  利于人际关系 在一些家庭化的社区生活或幼儿园中,孩子们会把大人按年龄分别加以血缘关系的称呼,比如爷爷奶奶、大姨小姑、叔叔伯伯,使孩子在与成人的交往中也加上许多自然亲情的关系。这一关系有利于孩子以一种热情、友善、积极的态度与别人交往。在国外,父母经常会为孩子约邻居或朋友家的孩子一起活动,为他们创造更多的群体生活机会。在充满爱心和互相关怀的气氛下,孩子们独立性强,不但能自己服务,也能帮助别人。这样孩子比较容易适应集体生活,使他们更积极地从集体生活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朋友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家长,怎样帮孩子找到合适的朋友呢?近日,美国《育儿》网站发表了儿童专栏作家夏洛特·拉提委拉的文章,她指出,孩子至少需要5类朋友。

  1.就近找的朋友

  什么年龄最好:5岁以前

      到哪里找:观察邻居的孩子,如果妈妈面貌可亲,孩子通常也不错。

  这个朋友的作用:这第一个伴儿可以教孩子懂得,有朋友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对于这种玩伴,只要年龄相仿,你不需要硬让他们一起做游戏,只给两个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自己玩就可以了,即使互相不搭理也没关系,因为他们一定能熟悉起来;给他们立个简单的规矩,比如不准打架,要一起分享玩具;控制孩子的游戏时间,因为小孩子一玩起来就没有时间观念了。

 

  2.找异性朋友

  什么年龄最好:快5岁

      到哪里找:去孩子们一起游戏的地方,如小公园、兴趣班等。

  这个朋友的作用:会让他们今后更尊敬异性,更容易与异性有感情上的交流。

  男孩和女孩要成为好朋友并不简单,你需要帮个小忙:两三岁时,男孩和女孩没什么区别,但到了4岁,他们开始倾向于与同性朋友在一起,这时,要想办法增加孩子与异性朋友的相处机会;强调异性朋友带来的正面影响,因为会与异性相处的孩子思路想法更开阔;注意自己发出的暗示,孩子对家长的语言和身体暗示都很敏感,像“男孩子就是野”或者“女孩子应该穿花衣服”这类话最好不说;不要硬按自己的喜好给他们安排朋友,不要给学龄前的孩子“配对”,这会让孩子觉得交这个朋友很不舒服。

 

  3.爱好运动的朋友

  什么年龄最好:从3岁开始

     到哪里找:操场、游泳班,甚至只是在你门前玩球的,在路上跑步的孩子。

  这个朋友的作用:可以避免孩子总窝在家里看电视。

  邀请这个爱运动的孩子与家人一起散步或骑自行车,他旺盛的精力会感染每一个人;别把体育活动这件事描述得天花乱坠,因为孩子对大人说的特别好的东西都有些逆反心理;即使他的朋友精通各种运动,也别指望你的孩子同样变得如此,只要他能坚持运动,多出出汗,就是成功;要适时介入他们的关系,确认孩子们在做有益的运动,让他们懂得对朋友吹牛是会伤感情的。

 

  4.年龄稍大一点的朋友

  什么年龄最好:从孩子会走路到上学之前

     到哪里找:在孩子的姑表亲戚中找,如表哥、表姐等。

  这个朋友的作用:他不仅会成为孩子的行为榜样,还可以帮你监督孩子的行为。

  先确定这个年龄稍大的孩子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带来好的影响,然后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个“大朋友”有什么优点,为他在生活细节上树立榜样;不同年龄的孩子兴趣上会有差别,做家长的要帮孩子们找到可以一起玩的游戏,比如捏橡皮泥;对独生子女来说,有个大一点的朋友可以学会很多东西,例如合作、分享,不过也要防备孩子偶尔因为一些事不能顺他的意而发生冲突。

 

  5.他自己选择的朋友

  什么年龄最好:4岁以后

     到哪里找:用不着你帮忙。

  这个朋友的作用:这是他向独立迈进的一大步。

  从现在开始,孩子将会结交的新朋友有些你喜欢,有些不一定,别为这个焦虑,这是每个孩子的必经之路。去认识孩子新朋友的父母,与他们交流,一起规范孩子们的不当行为,比如他们看暴力电视时要及时制止。让他们呆在一起的时间不要太长,尽量在公共场合见面,这样也方便双方家长交流。如果孩子对你的干涉感到不快,那么要让步。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处理不同意见,去面对朋友之间的冲突,甚至去亲手结束一段友情,都是他必须学习的功课。如果孩子和朋友的关系日益亲近,应当鼓励。

  儿童心理学专家莫伦·欧布拉博士指出,从两三岁起,孩子就开始考虑如何与朋友交往了。如果他能从觉得“我们在一起很好玩”,发展到思考“为什么我就是喜欢这个人”,就说明他已经开始享受大人们可以享受的美好友情了。

 

     不合群的孩子虽然说不上是什么病,但却妨碍他们去适应环境和学习新知识,调查表明,合群的孩子在知识范围、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性格孤僻、不爱交往的儿童。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培养孩子合群性格?你不妨看看下面的文章。

 


    孩子不合群,性格孤僻,不仅脱离周围的小朋友,而且明显地影响孩子的进取心,甚至损害身体健康。孩子不合群,跟先天气质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封闭式的教育所致。父母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把电视机当保姆,与玩具、游戏机和小人书等为伴,不让孩子出去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玩耍,担心与别的孩子一起会产生矛盾,甚至会染上坏习气,有个孩子在日记里写道:“我没有兄弟姐妹,爸爸妈妈又不让我和别的小朋友玩,唉,我只好把养在笼子里的两只小鹦鹉作为我的伙伴了。”这样下去,天长日久,孩子也成了笼中之鸟了。

                                  
    

 

孩子不善交往的原因在父母

                                         
    引起孩子不合群的原因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以及家庭环境有重要关系。
    1.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切,事事代为安排,往往令孩子失去发展合群性的机会。
    例如当孩子学习自己玩的时候(约六个月大),父母常过分注意他,拿东西给他、抱他,令孩子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这样的孩子很少向人打招呼,因为总是父母先开口,教他叫X叔叔或X姨姨。父母常喜欢拿他来向人炫耀,次数多了则令孩子感到尴尬。孩子生病时,父母总是不眠不休的细心照顾,同样,当孩子顽皮时,父母也往往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以致小题大做。凡此种种,使孩子太少练习出口得其乐之道,不懂如何合群与讨人喜欢。
    入学以后,这类孩子也难以适应学校生活,不容易结识朋友。与同龄的伙伴玩耍时,也不能相安无事,不是争吵打架,便是畏缩,最后被群体孤立。
    正因为以上原因,使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发展较缓慢。如果不能及时辅导,孩子便逐渐养成孤僻、内向、软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没有一般小朋友的天真活泼气息。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做事非常认真,追求完美,以至容易钻进“牛角尖”。

 


    2.另一项使孩子不善于交际的原因,便是父母过于严肃。
    尤其是一些初为人父母者,由于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望子成龙之心亦过于急切,便常有管教过严的情形出现。就像一个初学骑马的人,心情紧张,不懂得如何配台马的动作,而对待马的方式也常常过于霸道。在这情形下,马和骑士两方面都非常吃力。然而,有经验的骑士,便知道应如何放松自己去顺应马的运动,怎样才能坐得稳,以及怎样温和地指挥马。带孩子与骑马当然是两回事,但是在精神上,两者是相同的。因此,父母应该放松心情,表现出和霭、友善的态度与孩子接近。

 


如何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
    要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父母应该主动进行教育,而不应等到孩子不合群后才被动进行纠正:
    1.父母要挤出时间亲近孩子,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交谈。
    节假日带孩子去公园或亲朋好友家走走,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开始时父母可陪伴在旁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当熟悉之后可让他们自己玩。每次游戏后父母都应比较夸张地表扬孩子玩得好、玩得有趣,使孩子在玩乐中感受到小伙伴的可爱以及集体的欢快。
    2.父母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父母可以交给孩子一些单独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鼓励孩子与别人合作完成,或向父母求援完成,增加他与别人交往的机会。教孩子懂得一个人的力量很小,有些事情办不到,而大家一起做事情就好办了。

 


    3.让孩子学会交朋友。
    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在孩子与小朋友的交往中,父母要教育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相信赖,彼此尊重,以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对于爱捣乱、爱逞能、惹是生非的孩子,父母要纠正他们的行为,慢慢地孩子就会融入集体之中。

 


    4.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体育是一种直接与人正面接触和竞争的群体活动。不论是棋类还是球类,不论是田赛还是径赛,它总是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参与才有意义。更重要的是,体育活动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胆量。这胆量,正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一种要素。鼓励孩子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兴趣,也有利于提高交际能力。孩子一旦爱上体育,就会主动寻找对手,这种寻找,就是交际;合适的对手,往往就是友谊的伙伴。

 


    5.利用节假日与孩子一起走出家门外出旅游、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性情,也可以培养兴趣、开放胸襟。
旅游是一种开放性活动,交际也是开放性的,两者是相通的。交际需要坦露自己,需要主动和热情,一个沉默寡言、性格内向,不爱活动、自我封闭的人,怎么会有很强的交际能力呢?在旅游中,有的要买车票、住旅馆、进饭店、购门票,假如父母有意识地要孩子去做这些事,那么,孩子就可以直接接触到一些新的对象,了解新的交际内容,旅游结束,见识广了、谈资多了,这又给以后的交际增加了话题。

 


    6.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有意识地要他们进行小件物品的购买活动。
    年龄较小的,八九岁的,可以叫他们买油盐酱醋;年纪稍大的,十四五岁,可以叫他们买鱼、肉、米、煤等,也可要他们买自己穿用的鞋、袜、手套之类。家中有什么旧报纸、旧衣服、空酒瓶等,可以叫他们去收购站卖。商品交易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特例。在交易中,它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利于丰富交际对象和加深对人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孩子由于缺乏经验,在初次交易中可能会吃亏或出现差错,对此,父母不要过多指责,以免影响他们交际的信心。

 


    7.有意识地要孩子独自做客待客。
    到同学或邻居家去串门,到亲戚家去做客,让孩子独自去,这都是缎炼孩子交际能力的机会。串门做客,需要寒暄和问候,也需要交谈和有关礼物的收送。与父母一道去,孩子是附带的,不用应付,没有压力,应酬的主角是父母。让孩子一个人去,自己成了主角,与对方的一切接触都得由自己来应酬,这无疑把孩子推到了前线,促使其考虑如何交际,家里来了客人,有时不妨让孩子去接待,特别是与孩子年龄相仿的客人或朋友,父母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8.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说话能力。
    有人说,口语是社会生活的入场券,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交际能力的核心是说话能力,因为交际的最直接形式是说,不会说,说不好,怎么交际?会说,说得巧,答得妙,其交际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大。父母可时常出些模棱两可的辩论题与孩子辩辩;也可故意提出一些不正确或片面的观点,让孩子据理反驳;对孩子平时话语中的差错,父母也可作必要的挑剔。帮助其认识。平时,也要鼓励孩子参加演讲赛,鼓励孩子上课或开会时积极发言。

 


    9.对于能力低下的孩子,父母和老师更要将特意为其安排交往的环境,需要手把手地教他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方法,用什么样的动作来参加活动,千万不能因他“不会”或“不懂”而将其弃之一边。

 


孩子不合群该如何纠正?

                                             
    采用行为疗法矫治孩子的不合群,常能收到满意的效果,但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1、强化接受邀请的行为
    不合群的孩子往往不大喜欢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请,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偶尔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请,即使是很勉强的,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如果父母发现孩子由接受邀请变为主动要求参加其他小朋友的活动时,要给予强化。这是不合群的孩子向合群转化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2、强化邀请别人的行为
    多为孩子提供交往锻炼的机会,鼓励他欢迎主动上门来玩的小朋友,并为孩子们提供交往的环境、游戏的场所和感兴趣的玩具。父母一定要不厌其烦地、热情地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多接触别的孩子。这种邀请别人的行为,一定要反复强化才会巩固。

 


    克服三种不正确的认识
    在对待孩子的交际问题上,父母要努力克服这样三种不正确的认识:
    一是认为交际能力是天生的,无所谓培养不培养。其实,交际作为一种能力,是后天培养逐步形成的,培养的方法主要是实践。
    二是认为能说会道不算本事。与心灵手巧一样,能说会道也是一种本事。有人对21世纪的人才定了这样几个标准:①能言善辩;②通文墨;③眼观六路,耳听八方;④会“小兴”,即能即兴抒发感情。这四个标准中竟有首尾两个标准涉及到说,可见说在未来社会中的重要性。
    三是认为交际要影响孩子的学习。失度的、与不良者交往确实会影响学习,但适度的、与志同道合者、与优于自己的人交往,不但不会影响学习,反而有助于促进学习,有助于智力激活。交际是一种思想、观点和感情的碰撞,在频繁的碰撞中,双方往往可以获得启示,获取灵感,以共同提高。

 

      一位年轻的母亲这样诉说:“我娃娃4岁,今年才上幼儿园我发现一位老师,对我娃娃没什么感情,因为每次都看到她在和其他娃娃说话,我娃娃总是说老师从来不跟她说话,对着其他小朋友就微笑,如果看到她的时候就露出不高兴的样子,当家里人想了解清楚事情,提及那位老师的时候,娃娃感到很害怕似的,老是躲避。

                 


    其实,这是孩子遭受了身边人的“冷暴力”!留意一下生活,在小区,有家长反映孩子向同一小区生活的老人打招呼对方却不理不睬,孩子困惑地问这是怎么回事?而在家里,有些父母对孩子感情冷淡,殊不知,这不知不觉地导致了家庭“冷暴力”的出现,大人却毫无觉察……这期我们聚焦儿童集体生活中的冷暴力现象,下期将视角转向家庭和儿童公共活动场所的冷暴力,敬请垂注!

 


    名词解释:冷暴力
    冷暴力,顾名思义,它首先是暴力的一种,指不是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其表现范围很广,主要表现在家庭、工作单位及学校等,直接造成了许多的社会悲剧,本文讨论的是幼儿园老师对孩子使用“冷暴力”的问题。
    “冷暴力”表现
    1.冷漠型:大人无视孩子的存在,对孩子漠不关心。
    2.教训型:大人高高在上,一味批评,教育变教训。
    3.威胁型:大人动辙以吓唬、威胁的语气来批评孩子,如:“你再不遵守纪律,我就让你妈妈接你回家。”“你再打别的小朋友,打110,让警察来抓你……”
    4.嘲讽型:大人对经常违纪的、打骂同伴的孩子冷嘲热讽,如:“你这个坏蛋,干吗老是打人?再打人就给我滚出去”。
    5.孤立型:大人对孩子进行不公正的孤立。比如,孤立他,让同伴都不和他玩。
    6.控制型:有的教师和家长习惯于发号施令,严密监视小朋友的一举一动,使孩子绝对服从他们的意志和愿望。
    小链接——
    如何辨别孩子遭遇了冷暴力?
    1、在一段时间里,老师有没有跟孩子说话,有没有提问孩子。
    2、有没有疏远和冷落孩子,对学生爱理不理。
    3、发现孩子一旦做错事,不分青红皂白,立即劈头数落或言语威胁。
    4、做游戏、搞活动或者外出旅游时,老师和大人将孩子“晾”在一边。
    5、家长提起老师,孩子拼命逃避,不敢说起老师。
    6、老师批评过度,从不认可孩子,甚至全盘否定孩子的一切。

+1

来源:chenjiawe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