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孩子发烧后该怎样护理?

1-3岁护理

2009年11月07日

  春秋季节气候变化多端,是儿童感冒(也叫上呼吸道感染)的高发期。据统计,儿童感冒约有75%-90%的病因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幼儿感冒时可因鼻塞而发生呼吸困难,有时还会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并且时常伴有体温升高,当高烧时可能引起惊厥,经常感冒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所以,家长要重视对婴幼儿感冒的预防。

  感冒的传播途径

  感冒是由呼吸道传播的。通常引起感冒的病毒和细菌存在于人的鼻咽部,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机会散发在空气中。当孩子吸入这种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后,便容易引起感冒。因此要尽量避免与患有感冒的孩子或成人接触,在发病的流行季节不要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中去。

 

  感冒的日常预防

  平时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冬天室内外温度相差不宜太大,孩子的衣着要适宜,不要捂得太热。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钱乙提出:“若要小儿安,常耐三分饥和寒”,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要让孩子从小多在户外活动,晒晒太阳,这样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有效地预防感冒的发生。另外,感冒的细菌或病毒,还可以由大人的手及奶具直接接触小儿口腔鼻部而引起局部的感染,所以,家长感冒时,护理孩子前要洗净双手,最好戴上口罩。

 

  感冒发热怎么办?

  小儿感冒时发热是机体防御性的保护反应,它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白细胞的活动能力,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只要体温不超过38.5℃,一般不会对机体内环境造成伤害。若孩子一发热就用药退热,甚至擅自加大退热药的剂量,病儿因出汗过多,水电解质紊乱继而导致虚脱、休克,有的会引起白细胞、血小板急剧下降,甚至发生消化道出血。滥用药物退热还会掩盖病情,干扰医生对疾病做出诊断和治疗。当然,持续高热会加重心脏血管的负担,使大脑皮层功能失调,影响胃肠道功能,使机体抵抗力下降。

  那么一旦发热,何时退热,该用哪种退热药好呢?必须掌握好时机,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是要明确诊断,中、低度发热可物理降热,若病儿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8.5℃以上不退,可请医生指导给予退热药。二是病儿有高热惊厥史或家族史,一旦出现高热则需要及时服用退热药,防止出现意外。三是病儿属于中枢性发热的,如大脑退行性病变、甲亢、先天性鱼鳞病、干燥综合征等引起的发热,应用退热药是不起作用的。

 

  孩子发烧后如何护理呢?

  发烧的孩子新陈代谢增加,氧消耗量也增加,因此首先要满足病儿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这时往往孩子消化道分泌液减少,消化酶的活力降低,胃肠道的运动缓慢而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症状,因此要少量多次地给孩子吃清淡饮食,多喝水或卧床休息。此外,还要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和足够的湿度。小儿若出汗多时要勤换内衣,多晒被褥。

 

  孩子发烧时要保护眼睛

  孩子发烧时体内消耗较大,如果维生素A供应不足,再加上有细菌感染,巩膜(白眼珠)就会因为营养障碍而发生干燥,继而发展瞳孔(黑眼珠)也可能变白而浑浊,甚至失明。护理时应用干净毛巾清除眼分泌物,再滴上眼药水,使角膜不被感染;注意孩子的饮食,多给孩子吃一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猪肝、胡萝卜等,以增加眼睛的营养。如果孩子的眼睛发现异常要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感冒咳嗽怎么办

  咳嗽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射动作,有清扫呼吸道分泌物,促进气管畅通的作用。所以单用止咳药来制止咳嗽显然是不对的,而应对症消炎止咳。有些肺炎病儿,病情好转时咳嗽反见增多,这是因为呼吸道内稀薄的分泌物需要通过咳嗽反射来清除的缘故。镇咳药则抑制咳嗽反射,阻止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可引起痰液堵塞,因此,小儿咳嗽时应尽量不服用镇咳药,而应服用使痰液稀释后容易排出单纯的药物,如甘草合剂、鲜竹沥、富露施、熊胆川贝液等。另外,还可进行超声雾化吸入,湿化痰液,以利于排痰。

  若小儿咳嗽为干咳、无痰,可服用镇咳药。如突然发生呛咳,则往往说明有异物进入呼吸道,这时可以试探性地鼓励咳嗽,通过咳嗽反射将异物排出体外,但不可过份强求,以免发生气管堵塞。对于慢性咽炎的长期刺激形成的习惯性咳嗽,应在炎症消除后,通过加强自我意识控制而逐步减少咳嗽。有的慢性咳嗽是由于小儿气道对某些因素过敏而引起,治疗效果往往不好,需到医院进行系统诊断治疗。

 

  预防咳嗽有方法

  绝大部分咳嗽是由呼吸道疾病引起的,因此预防呼吸道疾病是防止咳嗽的关键。首先要加强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气候转变时及时增减衣服,防止过冷或过热。减少带小儿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的机会,以避免感染。居住房间要经常开窗,流通新鲜空气。及时接受预防注射,减少传染病发生。

 

  肺炎和感冒的差别

  小儿肺炎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是威胁小儿健康乃至生命的疾病。但在发病初期有时与小儿感冒的症状相似,容易混淆。如何判断孩子的感冒是否发展为肺炎了呢?

  感冒时由于孩子的肺部未受影响,因此,呼吸的次数和频率是正常的,而当肺部发生感染时,由于炎症累积下呼吸道和肺组织,使肺的通气换气功能发生障碍,会出现代偿性的呼吸增快以供给体内所需的氧气。因此,通过数呼吸次数和频率可以判断孩子的感冒是否加重发展成肺炎。正常的呼吸次数随小儿的年龄增长而减少,在2个月以上的婴儿,即使感冒发高热,呼吸次数也应少于50次/分,如果是肺炎即使是在早期,呼吸次数也会增快,大于等于50次/分。

 

  另外,肺部感染时,肺的弹性减弱、顺应性差,除常出现代偿性的呼吸增快外,还表现为用力呼吸以供给体内所需的氧气,如吸气时胸部肋间的向下凹陷。

  小儿感冒时,一般精神状态较好,能玩,饮食、睡眠基本正常。小儿感冒也发热,达到38.5℃左右,并持续时间较短,用退热药效果也较明显。小儿患肺炎时,精神状态不佳,不吃东西,常烦躁、哭闹不安,或昏睡,多睡易醒,爱哭闹,夜里呼吸困难加重。在孩子安静或睡着时在其脊柱两侧胸壁仔细倾听,有时不用听诊器也能听到“呼噜”“呼噜”般的痰鸣音。这是肺部发炎的重要体征。

 


  如果出现其中大部分情况,即应怀疑小儿得了肺炎,应及早到医院就医。

  有些小儿开始是因感冒发热,家长并不在意,到发热持续不退,病情加重才去医院。那么肺炎是高热“烧出来”的吗?其实,发热对肺并没有直接的损害。病儿开始是鼻咽喉部的上呼吸道感染,因未及时有效地治疗,病毒细菌便侵犯到下呼吸道——肺部,造成肺炎。发热是感染未得到控制的表现,肺炎是感染的结果。所以,当小孩子感冒发热持续不退时,家长不能只满足于给吃几片退热药,把体温“压”下去就算了,还应及时使用去除病因的抗病原微生物类药物,真正防止肺炎的发生。

 

     手指游戏,顾名思义,就是用手指头玩的游戏。从孩子3岁左右开始,就可以循序渐进地玩手指游戏,来锻炼手指的小肌肉群,提高其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及控制能力。

  初步了解手的结构,培养孩子对手指活动的兴趣。

  首先教孩子认识自己的手,使他知道手有手心、手背、手腕和手指,然后再逐一认识5个手指的名称。认识后再通过游戏“手指点名”进行巩固,即家长说出一个手指的名称,孩子立即伸出相应的手指并说:“×指到。”先是单手练习,熟练后用双手同时练习。

  在这个阶段,为了增强孩子对手指活动的兴趣,家长还可以安排他玩一些小游戏,如“小老鼠”:孩子先学用拇指和食指做老鼠,再学习加上中指做老鼠顺着身体爬的动作,这个游戏用单手玩;也可以让孩子的两手分工,一只手做灯,一只手做老鼠,两手配合,共同进行游戏。

  学习用手指表示数和方位,训练孩子手指小肌肉的活动能力,增强灵活性和准确性。

  在孩子通过数字学习和计算游戏后,在掌握了手口一致点数5以内实物的基础上,就可以让他学习用手指表示1~5了。具体做法是:家长先示范,说一个数做一个相应的手指动作,使孩子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后,再来学习。

 

  本阶段的游戏有:

  1、“听听是几”。家长说出一个数字或敲几下铃鼓,要求孩子很快地伸出相应的手指。另外,也可以在家里的大钟敲响时,让孩子用手指告诉家长几点了。这样,在训练幼儿较灵敏的反应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注意力。

  2、“小鸟”。孩子两手背向上,交叉相握,两大拇指相顶做鸟头,其余4指做翅膀。通过两手心的开合及手指的上、下动作做小鸟飞翔状,家长可提出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等要求,让孩子一边游戏,一边巩固空间方位概念。

  3、“水波”。两手背向上,指尖相搭,两手交替上下起伏,形成水波。这一动作要做得连贯、协调,主要是练习孩子手指及手腕动作的灵活性。4、“猜拳”,即“石头、剪刀、布”游戏。通过这个活动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和手指动作的精确性。

  综合练习,使孩子的手指和其他感官结合起来,协调、熟练地进行各种游戏。

  先请孩子观察家长用手指表示“0~5”,并和家长一起说出从前一个数到后一个数要收什么指,伸什么指。如从“0”到“1”,要收拇指;从“1”到“2”,伸中指;从“2”到“3”,收食指,伸无名指和小指……然后让孩子自己边出边说。这是孩子手、眼、口、脑全面的结合,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充分体现了手指活动的巨大作用。

 

  本阶段游戏有:

  1、“做生姜”。从食指开始,往后每一个手指都搭在前一个手指上,边做边说出手指名称,双手分别练习。

  2、“指五官”。五指分工,如拇指指嘴,食指指鼻子等,听家长说出某个五官的名字后,和孩子一起立即用相应的手指指着它,看谁动作最快且手指出得对。

  3、“照相机”。两手背相靠,相应的手指互相勾起来,留出食指和拇指圈成圆。这个游戏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学习手背相靠,用两个小指相勾做相机;第二次学习用小指、无名指、中指相勾做相机,家长可以给孩子照相,孩子也可以给爸爸或妈妈照相。

  以上3个阶段的活动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在教孩子掌握一个新内容的同时,往往穿插复习前一阶段的内容。这样,孩子学过的东西不断得到巩固、加深,使眼、手、口、脑的配合日趋准确、协调和灵活。

 

  有些家长只用米粉喂养婴儿,这是不妥的。母乳不足或牛奶不够,可加用些米粉食品以作补充。

  市场上天天健康网的糕干粉、健儿粉、米粉、奶糕等,均以大米为主要原料制成,其中含有79%的碳水化合物,5.6%的蛋白质,5.1%的脂肪及B族维生素等,这些远不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婴儿最需要的蛋白质不但质量不好,含量也少。

  如果只用米粉类食物代乳喂养,由于蛋白质缺乏,不仅生长发育迟缓,影响婴儿的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肌肉的增长,而且抵抗力低下,免疫球蛋白不足,易罹患疾病,病情常较正常儿重,甚至造成预后不良。长期用米粉喂养的婴儿,身体增长缓慢,摄入过多的糖可在婴儿体内贮存下来,并转化为脂肪,使

  得婴儿看起来“白白胖胖”,但因实际上营养不足,常常伴有贫血和佝偻病,而且由于抵抗力不强而经常患病,如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还有些家长,对新生儿便加用米粉类食品就更不合适了。因为新生儿唾液分泌少,其中的淀粉酶尚未发育。胰淀粉酶在婴儿4个月左右才达成人水平,所以3个月之内的婴儿不要加米粉类食品。3个月以后适当喂些米粉类食品,对胰淀粉酶的分泌有促进作用,也便于唾液中的淀粉酶得到利用,产生的热量可节约蛋白质与脂肪的消耗。但不能只用米粉类喂养,即使采用牛奶和米粉类食品混合喂养,也应以牛奶为主,米粉为辅。

+1

来源:ellen01

推荐文章